西西河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2.坤卦——柔顺者的辅佐哲学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译文]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有利于像雌马一样以柔顺坚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争先前行会迷人歧途;如果随从人后,就会有人出来作主,必然有利。向西南走会得到朋友,向东北走会失去朋友,这时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贞:坚持正道。)

[提示]指出坤的阴柔顺从的本质特征。

  

徒:乾象征天的纯阳之气,性质刚健;坤象征地的纯阴之气,性质柔顺。这样理解对吗?

师:大致上是这样,所以乾卦又以刚健而行天的龙为象征。坤卦又以柔顺而行地的雌马为象征。

徒:谈乾论坤,说起来也是千头万绪,难得要领。请你大略地讲讲这两卦的要义,好吗?

师:刚才你的话中已经涉及了两卦的要义。需要补充的是:乾、坤两卦揭示了阴、阳这对基本矛盾既对立以依存的关系。这是一。在这对矛盾中,“阳”处于主导地位,“阴”则处于附从地位,依顺于“阳”而存在并发展。这是二。

徒:总而言之,乾阳是主导的、进取的、刚健的,坤阴是依存的、辅助的、柔顺的。

师:所以,乾卦讲的是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坤卦讲的是柔顺者的辅佐哲学。当然,这是从人事的角度来立论的。坤卦的卦辞就着重指出坤阴的本质特征为柔顺。

徒:坤卦卦辞中也有“元”“亨”“利”“贞”四字,这与乾卦有相同之处。

师: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坤阴配合乾阳,也能化生、创始万物,并使之生长、发展、亨通。所以坤阴也是元始而亨通的,这是与乾阳的相同之处。不同者,坤卦卦辞在“贞”字之前添上“牝马”二字加以限制,是“牝马之贞”,这就与乾卦之“贞”不同了。雄马的本质是刚健自强,坚持刚健便是雄马的正道,是雄马之“贞”;雌马的本质则是柔弱顺从,坚持柔顺便是雌马的正道,是雌马之“贞”。所以“坤”应像雌马那样坚持柔顺之正道。

徒:就是说,阳刚而阴柔,乾健而坤顺,所以坤须顺乾。这样,才能与乾一起发挥和合化生、元始亨通的大作用、大利益。

师:卦辞的下文又举例进一步发挥“利牝马之贞”的精义,其要旨就是“柔顺”、“居后”、“随从”。好比外出旅行,不能争着走在前头,会有迷路的危险;要随从人后,会有人出来作主的,你跟着走好了。采取这个办法是对你有利的。这便是坤道,像雌马那样坚持柔顺之道。能如此行事者,便是行坤道之君子。

徒:这岂不是太消极被动了吗?难道总是随人之后才是“君子”吗?

师:这是由于其内因——个性柔弱,与外因——处于从属地位所决定的,在此种内外因改变之前,必须依柔顺的坤道行事,遵循“先迷后得主”的原则。要像《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这才是处于坤位的君子必须采取的最有利的行为方针。坤就是应该顺乾的,要以乾为先而己居后,以乾为主而己为辅。所以前人说乾为君道、坤为臣道。拿现代语言表述,乾道为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坤道为柔顺者的辅佐哲学。

徒:卦辞的最后几句话不好懂,什么“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这是什么隐语?

师:《周易》里的这些话同周朝人的方位观念有关。周朝的本土在秦岭以北,西南方多山而背阴,东北方平坦而向阳,故以西南为阴方,东北为阳方。用《说卦传》中的八卦方位图来验证,也是符合的。卦辞的最后几句话仍以外出旅行打比方。向西南走,意味着坤阴趋向阴方,同类相聚,所以说“得朋”。向东北走,意味着坤阴走向阳方,失去阴性同类,所以说“丧朋”;但是以阴从阳实是好事,阴阳和合状态得以形成。在此种情况下。坤阴能够坚持以阴从阳就是坚持了柔顺的坤道,就是坚持了坤的正道,当然是吉祥的。总之,坤阴得到乾阳作己之主则吉,失去乾阳之主则凶。坤阴的本质特征就是“柔顺”、“随从”、“辅助”,是以乾为主,以己为从、为辅的,卦辞对此反复地加以暗示。下面的《彖传》,对卦辞的每一句都作了说明,对照阅读,就更明白了。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至善啊,地的元始之气,万物赖以生长,它顺从、承受于天。地体深厚,负载万物,与天之德相合,作用无穷。它含育一切,使之成长,万物因此欣欣向荣。雌马是地面动物,行程无限,温柔和顺,有利于坚持正道。君子有所远行时,争先向前会迷失正道,随后顺从而行才符合常理。向西南走将得到朋友,因为能与同类偕行;向东北走将失掉朋友,最终却有喜庆。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是与大地的无量美德相应合的。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徒:经过前面的讲解,《彖传》可以看懂,无非是通过对卦辞的逐句解释,论说坤阴以柔顺为本性,顺奉乾阳而动、配合乾阳以发挥生成万物的功能。《彖传》不用再讲了,请讲下面的《象传》吧。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象传》说:地势是顺承着天的。君子因此要使自己的品德宽厚,能够容载万物。(坤:顺。)

[提示]指出君子应观地之象而增进道德。

  

徒:“坤”就是“顺”的意思吗?

师:乾卦的《象传》从刚健的天道中引申出“自强不息”的意义,坤卦的《象传》则从顺承的地道中引申出“厚德载物”的意义,这都是把自然之道扩展到人事哲理的领域中来。

徒:的确,大地像母亲一样,以厚重的身体托载万物,这形象确实给人以莫大的启发,促使人们培养宽厚和顺的德行,勇于承受一切,负重致远。

师:孔子作《大象传》,用意就在于使蕴含于卦象中的象征哲理得以显露。我们看到了大地,就自然地想起君子要以大地的宽厚胸怀包容天下之人,把自己置于这种阔大恢宏的人生境界的陶冶之中,胸襟气质自然不同。好了,让我们看看坤卦六爻的爻辞能给我们哪些教益吧。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文]初六,踩着微霜,就该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译文]《象传》说:踩着微霜,说明阴气开始凝结了。以此规律顺推,坚冰一定会出现的。

[提示]指出慎始防微的重要。

  

徒:“履霜坚冰至”倒是著名的格言,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看见下霜,就该知道天寒地冻的冬天快来了,早作防寒准备。

师:出自《易经》的警句箴言很多,往往用以象喻理的形式表现。初六这一爻,是阴气初生之象。阴生于下,其始甚微,而其势必然增积渐盛,犹如微霜预示着坚冰将至。正如俗话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徒:这与坤卦的主旨有何联系呢?

师:坤卦讲的是柔顺者的辅佐哲学,然而行柔顺之道、为辅佐之事也并非易事,困难会接踵而来,一定要及时觉察征兆,见微知著,慎之于始,小心翼翼地预先防范。这是行坤道者首先要注意的事。

徒:这样看来,行坤道一开始就要谨小慎微。

师:这正是阴柔品格的特点和优点。不但要细心觉察微小迹象,还要从中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文]六二,正直、端方、阔大,不用修习,无所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译文]《象传》说:六二的变动,趋向于正直而端方。不用修习,无所不利,是由于地道(坤地之道)广大。(光:即广,广大。)

[提示]指出坤道正直、端方、阔大的美德。

  

徒:六二何以有正直、端方、阔大的好评?

师: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居于下卦之中,故柔顺而中正,而且居臣之位(下卦),有地之象(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可以说是纯正的坤道的体现者,故有直、方、大之美誉。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生物不邪谓之‘直’也,地体安静是其‘方’也,无物不载是其‘大’也。”所以,以坤道行事的君子应该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

徒:只要有此品德,不用修习也可以无所不利吗?

师:须知坤是以乾为主,顺乾而行,乾动而坤应之即可,自己不必另有作为。坤之道因任自然,这就是“不习”的真义。如此行事,对于坤来说是最确当的,是无往而不利的。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徒:不过,一个人如真正做到正直、端方、胸襟阔大,确实也不必执着地追求事功,便可处处心安,这岂不正是无所不利吗!

师:你这样来悟解,也十分正确,说得很透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文]六三,蕴含美德不是显露于外,这样可以坚持正道。如果辅佐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章:文采,美德。)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译文]《象传》说:蕴含美德,可以坚持正道,说明六三应当等待时机发挥作用;善于辅佐君王的事业,说明六三的智慧光明远大。(知,即智。)

[提示]指出六三谦逊韬晦、功成不居的美德。

  

师:六三这一爻的位置值得注意。

徒:三位处于下卦之上,象征功业小成,地位接近于上层,一般说来,特别需要小心谨慎,以免猜忌,对吧?

师:对于行柔顺的坤道以事主的辅佐者来说,尤其应该如此。再说,六三的位置不中不正,形势很是不利,当然更需审慎。不过六三以阴(爻)处阳(位),以柔处刚,也有其内在的优点,它能含藏才能而不露锋芒,这是很难达到的修养,也正是六三的过人之处。

徒:六三功成不居,这更不容易。

师:是啊。即或从事君王赐命之事,也决不专有其功,功成亦不居功自傲,故能不受嫉害,而获善终。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徒:可见其智慧光大,行事得体,合乎其身份地位。

师:六三处在下卦之上,上卦之下,守坤道而行辅佐之事,确实颇多艰难之象。它能含晦藏美,慎行免咎,的确有其过人之智,终于成其事功。常人胸中浅狭,才有一功一善,就要夸夸其谈,抑制不住自我表现的欲望。正如瓶小水多,必然漫出,只有大瓶才能容得大量。能行六三之事,才能成大器啊。

徒:“含章”、“无成”的道理,真值得终生铭记。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文]六四,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译文]《象传》说:扎紧囊口,免遭危害,说明谨慎小心才能不惹祸患。

[提示]指出慎其言行以免祸之道。

  

师:请注意,六四也是危惧之地。

徒:六四处位不中,已经离开下体,逼近上层,不上不下,处境尴尬,正是嫌疑是非之位,的确不利于发挥作用。

师:好在六四是个知机的君子,能够以阴(爻)居阴(位),以柔德自处,慎之又慎,行谦退自守之道,故处位不利而能“无咎”。

徒:如此说来,他的办法就是,像扎上口袋嘴儿一样,缄口不言,隐居不出。

师:处在六四这个敏感的位置,为了免遭猜忌谗谤,必须如此。所以这里特设诫辞,要像囊袋扎口封闭一样勿言勿动,非如此不能逃祸。你记得《三国演义》里司马懿装病的故事吧?

徒:司马懿由于功高位崇遭忌,曹爽想除掉他。司马懿称病杜门不出,不问朝政。曹爽派人去探听虚实,司马懿装成老病糊涂、不久人世的样子,终于瞒过了曹爽。这便是“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

师:司马懿此举,正是“括囊”之策。

徒:这样看来,六四由于位高震主,既要谨防偾事之咎,又要避免成事之誉,进退两难,只有谨言慎行,保持缄默了-。

师:有咎当然会获罪,有誉则可能遭忌,又何尝是福?最佳对策便是“无咎无誉”,做到既没有过失,也没有荣誉,这便是六四的免祸之道。在此种情况下,只有括囊而无为了,不仅恶不可为,善也不可为,恶不为则无咎,善不为则无誉。所以《庄子·养生主》中谈保身之术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样,什么把柄也抓不着,才能安然地度过难关。

  

六五,黄裳,元吉。

[译文]六五,穿黄色裙裳,大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译文]《象传》说:黄色裙裳大吉,说明六五有内在的美德。(文:文采,美德。)

[提示]指出六五具有和顺谦下的内在美德。

  

徒:为什么穿黄色裙裳就是大吉的象征呢?

师:黄为坤地之正色,代表坤德;黄又居五色之“中”,象征中道。这是“黄”的含义。“裳”是古人穿在下体的衣服(古人称上体之服为衣,下体之服为裳),象征谦下。坤卦的第五爻,说明坤阴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升居上卦之中的尊位,但仍保持坤阴柔顺的本性,而甘居下体,这是大吉之兆。

徒:就是说,一个人处于坤阴的辅佐位置上,虽然地位极高,也要恭顺谦下才是。

师:这样,他的事业才能吉祥如意,顺利发展。《象传》指出,这是他的内在美德决定的,这种和顺谦下是蕴于中而形于外的,是自然而诚恳的,并非做作。你爱读《三国》,你觉得三国时代哪一位历史人物是此种品格的典型?

徒:当然是诸葛亮。他虽然大权在握,位极尊崇,而对后主刘禅仍然恭顺谦下,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来自内心的忠诚。

师:所以诸葛亮始终吉星高照,刘禅左右的小人屡次想陷害他,终于不能得手。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上六,龙在原野上争斗,流出青黄混杂的血。(玄:青黑色。)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龙在原野上争斗,说明坤阴极盛已经发展穷尽。

[提示]指出阴气极盛可能导致阴阳争斗。

  

徒:龙是乾阳的象征物,怎么会进入坤卦之中呢?

师:坤卦六爻本来是坤顺乾、阴从阳的发展过程,到了上六这一爻,坤阴发展到了极盛,过于高亢,甚至要和乾阳争个高低,顺转而为逆,坤顺乾变为坤敌乾,甚为与乾交战,这就是爻辞中所说的“龙战于野”。

徒:这局面很糟糕啊。

师:太糟糕了。坤阴一反柔顺从阳的本性,而与乾阳抗争,势必两败俱伤,血流遍野。天为玄(青色),地为黄,“玄黄”是阴阳争斗造成天地混乱、乾坤莫辨的象征,这是再糟不过的事。正如乾阳之道发展至于穷极会导致“亢龙有悔”一样,坤阴之道发展至于穷极则会招致“龙战于野”,以至阴阳不分,乱成一团。作为行坤阴之道的辅佐者,要居卑而静,当其事业和声誉发展到极盛之时,必须警惕与乾阳争斗的局面的出现。这就是上六爻辞提出的告诫。

  

用六,利永贞。

[译文]用“六”数,有利于永远守持正道。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译文]用“六”数永远守持正道,说明阴以返阳为终结。

[提示]指出地德应该柔而能刚。

  

师:“用六”的意义与乾卦“用九”一样,可以类推。

徒:那就是说,“用六”,是指占筮得到六个数都是“六”,偶数。“六”为阴爻,故所得之卦为“坤”;“六”又为变爻,六个阴爻都要变为阳爻,那么整个坤卦将变而为乾。

师:完全正确。坤虽变而为乾,坤性仍然保存;坤性虽然保存,却已带有乾的精神。就是说,阴柔之性中带有阳刚之质,这无疑是有利于永久守持坤之正道的。正如主宰者(乾阳)虽应刚健却不应刚愎自用一样,辅佐者(坤阴)虽应柔顺却不应一味附和,唯唯诺诺。

徒:妙得很!乾卦“用九”是刚而能柔,坤卦“用六”是柔而能刚。刚柔相济之旨含于其中,《易经》真是圆通的哲学。

师:这里同时显示出阴阳转化的规律。阳为大,阴为小。坤卦“用六”,诸爻皆由阴转阳,所以《象传》说“以大终”,可见阴极必然返阳。《易经》的哲理体系确实是十分精巧的。

徒:请你把坤卦的要旨再概括一下,好吗?

师:坤卦表现以柔顺为正的坤道。坤道贵在安于守正,安则戒躁,正则远邪,内直外方,胸怀阔大,谨慎恭敬,以无咎无誉为极致。坤卦六爻揭示了坤阴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规律,展现了坤顺乾、阴顺阳的全部过程。初六“履霜”,阴气始集,防微杜渐;六二“直方大”,坤德已具;六三“含章”,晦而不露,功高不居;六四“括囊”,缄默退处;六五“黄裳”,位尊而谦,坤德完美;至上六“龙战”,阴气盛极而转顺为逆,走向反面。这里面凝聚着行坤道者的全部经验与教训,实为柔顺者的辅佐哲学之结晶。

关键词(Tags): #易经#坤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