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押沙龙的晋史随笔 之 天下一统 -- mynoodles

共:💬4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押沙龙的晋史随笔 之 锦绣洛阳城

      洛阳城的轮廓在蒙蒙雾霭中渐渐呈现出来。殿阁楼台在暗淡的背景之中寂然伫立。这座充满辉煌与惨痛,欢乐与痛苦的雄伟大城!东方金色的太阳缓缓升起,刺破了填塞在城中的灰暗。开阔的街道在曙光中显得越来越清晰,不时有早起的人开始行走其中。城市苏醒了。等到阳光倾泻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的时候,城市已经成为沸腾与喧嚣的中心。

      成群的骑兵出现在大道上,在人群中开辟出一条通道。通道两侧,挤满了围观的人。他们拥挤在一起,争夺着最前面的位置,好去目睹毕生难得一见的场景。铠甲鲜明、行列整齐的士兵大步行进在通道之中,阳光泼洒在这些甲胄之上,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些士兵骄傲地抬头打量两旁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是胜利者的笑容。这是他们困苦劳顿的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一刻。经过了数月的战斗,他们向洛阳城献上了一个被俘获的帝国。

      

      跟随在兵容鲜整的士兵之后的,是那些沮丧的吴国俘虏。他们穿过洛阳城长长的街道,那是东吴帝国最后的死路。他们要向胜利者做臣服的表演,用仪式来宣告他们帝国的倾覆。他们昔日的首领孙皓穿过阊阖门,进入太极殿,匍匐在王座之前。他给孙皓赐座的时候,对孙皓说:多年以前,我就给你准备了这个位子。孙皓的回答是:我在江东,也早就为陛下准备了这么一个座位。孙皓为司马炎准备的座位没有派上用场。司马炎对这样的回答也许会觉得好笑。乾坤已定,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

      

       洛阳和建业进行了数十年的角逐。现在洛阳终于取得了胜利。洛阳城重新成了天下无可争议的中心。

      这座大城有过极为灿烂的过去。陕西和河南是古代中国最繁盛的地区,长安和洛阳则分别是这两个地区的核心城市。东汉帝国放弃了凋残的长安城,把洛阳定为国都。长安、洛阳两城被称为西京和东京,此后的唐帝国也承袭了这种东西二京的格局,直到宋朝,长安、洛阳这两座姊妹城一起失去了帝国中心的地位。这次失落将是永久性的。

      

       东汉时期的洛阳城是全帝国最壮丽的城市。宫殿布满城内,林苑环绕四周,天下的货物凑集于此,世界上的财富充溢其中。东汉最盛之时,洛阳人口据说超过百万。整个地球上,只有西方的罗马城和亚历山大城,可以和洛阳相提并论。

      

      洛阳城在命运的巅峰上停留了将近二百年。而她跌入谷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沉沦的境遇如此之惨,使得那二百年的繁华犹如一场春梦。公元189年,董卓率领西北军进入洛阳城。洛阳的噩梦开始了。那些残暴的军人就象野兽一样,对京城进行劫掠杀戮。在安逸环境里呆惯了的洛阳人,对这样剽悍的军队,毫无抵御之力,象羔羊一样任人屠戮。最恐怖的一幕则发生在公元190年。董卓率领军队撤往洛阳,驱略数十万洛阳百姓随军队撤往长安。军队驱赶这些百姓,用马来践踏他们,对待他们象对待牲口一样残忍,虐待、劳碌和饥饿,把洛阳到长安的道路变成了死亡之路。倒毙的尸首填满了道路。军队撤出洛阳之际,又放火焚烧宫殿库府,把京城变做了地狱城。洛阳的宽阔街道成了一条条血路,洛阳的居民被杀戮驱赶,洛阳城的财富被劫掠焚烧,它成了一座哭泣的空城。

      

       汉魏之际的诗人蔡文姬在乱世中,历尽坎坷。她回首当年的往事,写下了《悲愤诗》: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向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藐冥冥,肝脾为烂腐。

      

      董卓死后,长安也发生了大混乱。饥荒驱使百姓以人为食。白骨散落在道路上,腐烂发臭的人肉四处可见。长安变的极端残破。汉朝皇帝只得返回洛阳。这时的洛阳早以不是昔日的光景,成了一片荒凉的空城。城中长满了荆棘杂草,一片废墟的迹象。随皇帝返回的官员们不得不在荆棘从中开荒居住。这样一个消费性的大都市,如今也没有了外来的输入,陷入极度贫乏的状态。当时的中级官员,只能自己出外觅食,其境况和旱季的野生动物相仿。这些官员往往没有力气回家,就活活饿死在废墟之中。当时的洛阳城是一个饥饿的荒野,而当时的东汉朝廷是一个饥民聚集的难民营。

      

      这个驻扎在洛阳废墟上的难民营无法维持,只能跟随曹操前往许昌。洛阳似乎被人遗忘了。但这只是一个假象。它的光荣名声,伟大过去依然存在于大家的记忆之中。这种记忆使得洛阳这两个字有着神奇的魔力。它奄奄一息的生存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洛阳城慢慢地恢复了一些生气。但是此时的洛阳城与昔日相比,依旧相当萧条。曹植在游历洛阳时这样描写洛阳的萧索: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殿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但这座寂寞的洛阳城注定要迎来它伟大的复兴。公元220年,魏国朝廷返回洛阳,重新将它定为首都。

      

       中国的帝国政府拥有极大的权力,能够控制整个帝国的财富。金钱、粮食、布帛、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向首都。在这些财富的堆积下,洛阳城很快再次繁荣起来。

      

      东汉时代的洛阳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城外,有多处集市和苑林。城市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长宽之比,正如古代所说的“九六城”。洛阳城内的城墙全长约十四公里,从挖掘出来的遗址来看,城墙高度约有十米,宽度则从十五米到三十米不等。谷水环绕洛阳城墙而过,构成洛阳的护城河。

      皇城有南宫和北宫,分别位于洛阳城的南北两端。中间有悬空的甬道相连。北宫是帝国的中心所在,面积约1.8平方公里,南宫略小,约1.3平方公里。南北宫里,宫厥巍然,格局雄伟。城市共有二十四街,十二城门。洛阳鼎盛时期的五六十万人口当然不可能全塞进这十二个城门之内,更多的人是生活在洛阳城外的郊区。这些城乡结合部的老百姓进城要不要办理暂住证,我还没有考察出来。

      洛阳城有三个最重要市场:金市、马市和南市。金市在洛阳城内,马市和南市则在洛阳城郊。这三个市场,汇集了整个帝国乃至整个已知文明世界的商品。罗马帝国的金币穿越丝绸之路涌向这里,波斯的地毯,阿拉伯的香料堆列在货栈里,塞外的马匹、鲜卑的女奴在这里标价出售,丝绸布帛堆积如山。帝国的财富在洛阳城的市场里展示给四方的蛮族,让他们目瞪口呆。南郊还有一个巨大的粮仓,为数十万首都市民提供食物。

      

      洛水、伊水从南郊贯穿而过。许多重要的建筑物,比如天文台、首都大学都坐落在洛阳城南门和伊洛二水之间。东方文明的智慧在这里沉积。学者们在洛水北岸,俯视着滚滚河水,思索着文明秩序的结构,学子们在学校涌读着几百年前先哲的箴言,也学习着写作华丽的辞赋和烦琐的注疏。帝国的天文学家在这里的天文台里观察天象,推测宇宙的结构。皇帝们在在这里祭祀天地,为帝国的未来祈福。

      

      洛阳的街道宽广整齐,构成了一种略嫌呆板的恢弘格局。街道最长的有三公里,街宽约四十米,分成三部分,左右两条是供老百姓行走的,中间那条道则是御道,供皇帝和高级公仆使用。洛阳城的街道东西、南北的干道各五条,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许多辅助街道,这些街道把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坊,每个坊都有城墙,有门,到了晚上要关门,据说是为了防贼。古代中国城市街道总是方方正正,把城市弄得想一块被切的很齐整的大豆腐,显的很不自然。这样的城市让人觉得完全是被认为规划出来的,自然长成的城市不能那么匀称。城市的这般豆腐模样暗示了城市的起源也暗示了城市的未来。

      

      洛阳城和黄河之间,横亘着一座邙山。邙山地势不太高,绵延伸展数百里,南向俯望洛阳城。山上多是幽草丛生的墓冢。一代代王公贵胄,贵妇文人都把这里当作他们建冢之地。从洛阳城望去,邙山逶迤环绕,苍木如云,碧草萋萋,万千墓冢尽藏在这林海青山之中。再没有哪个地方比邙山埋藏过更多的杰出人物。这座山成了洛阳文人理解命运和死亡的一把钥匙。生与死,今与古,短暂的繁花与永恒的寂灭,这些令人困惑的主题在邙山的脚下间被人反复吟哦。也就是在这里,李贺写下了那首苍凉的《铜驼悲》: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邙山之外,就是汹涌的黄河。孟津关扼守着黄河渡口。孟津是洛阳的咽喉,黄河则是帝国的枢纽。黄河澎湃的流水,是这个古老文明赖以为生的血液。而在洛阳和黄河之间的,就是这座千古守望兴衰生死的邙山。

      

      洛阳被彻底破坏了。曹魏王朝不得不重头收拾。洛阳的宫殿按照新的模式被重建。魏朝放弃了南宫,专力经营北宫。北宫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朝区,后半部分则是后宫。前后宫面积大致相当。朝区的主殿是太极殿,帝国大典在此举行。太极殿两侧的东殿、西殿,则是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类似于清朝的养心殿。太极殿正对着的皇宫的正南门——阊阖门。从阊阖门到洛阳城的正南门,就是洛阳城的中轴线。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京城,都讲究中轴线。就是说皇帝坐在大殿的龙椅上的时候,面对的要是正南,而整个城市的轴线,就要落在这个龙椅上。从理论上讲,皇帝从鼻尖到肛门那条线,应该把城市分成对称均等的两半。

      

       在阊阖门之东,有大司马门。从这个门进去,则是朝堂和帝国尚书省所在地。这里是帝国行政的运作中心。

  

  后宫的主殿是昭阳殿,这里是皇后的正殿,在太极殿的正北,也就是说,从皇后的鼻尖出发也能够把洛阳一分为二。分割朝区和后宫的东西主干道就在昭阳殿之南,两端分别是云龙东门和神虚西门。昭阳殿周围有大量宫院,供后妃居住。后宫西部有一个凌云台,是皇宫的武库所在,里面贮藏有大量武器,可以武装三千人。皇宫的殿宇之间,大多有凌空阁道相连,颇为气派。

      

      再往北,就是赫赫有名的华林苑。那是后宫的御花园。魏明帝曹睿为这个御花园的开拓做了大量工作,为此深受后宫群众的爱戴。华林苑内有一个大湖,魏明帝引来谷水,灌注在大湖之中。他又在湖边堆积土山,努力营造出一片湖光山色之景。各种树木花竹,被种在土山之上,各种走兽飞禽,也被捉来放置其中。这些小猪小狗,是否在里面宾至如归,颐养天年,不得而知。

      

      魏明帝在洛阳城西北角增减了三座南北相连的小城。这三座小城被称为金墉城,也叫洛阳小城。它南北约长一公里,东西约二百五十米,是结结实实的军事堡垒,里面有宫室楼宇,四周严密设防。危急时刻,这里可以做帝国朝廷死守的据点。但这里最大的用途却不是用于战争,而是囚禁高级囚犯。西晋历史上,这里囚禁过太后、皇后、太子、侯王,乃至皇帝。就象英国的伦敦塔一样,金墉城里发生过许多政治谋杀。金墉城伫立在洛阳宫殿之侧,提醒着宫殿里那些做政治搏杀的人,一旦失败,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在金墉城高高的墙壁之间,被饿得奄奄一息的垂死者发出过哀号,被利剑砍的血肉模糊的肉体发出过惨叫。金墉城是西晋残酷的政斗的见证。

      

      为了装饰洛阳城,皇帝还下令从长安把金人、铜驼、承露盘等各种古董统统移来。这些金人其实不是金人,而是铜人,据说是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铸成的。每个重达二十四万斤。魏晋之时,还没有人发明起重机和大货车,这样的狼伉大物实在是不好搬运,费了半年多的光景,第一个金人才被挪到灞上(今西安市东),据说这个金人实在受不了这个折腾,在灞上开始淌眼泪,表示对这次搬家很不满意,很痛苦。魏明帝听了以后,大为同情,当即恩准金人就地驻扎。从此,这个金人就停在了灞上。当然,真实原因还是这个东西实在太不好运了。但魏明帝一定要有铜人,就自己搜集大量的铜铸造了两个,安置在大司马门之外。用剩下的铜扔了觉得怪可惜,拿去铸钱又太庸俗,就拿去铸了一龙一凤,都有几长高,放置在内殿前。

      

       那个承露盘也是很有名气的一个东西,是汉武帝拿来接神棍请来的甘露用的。据说在搬运途中,承露盘断裂,盘子跌到地上,发出的声音几十里都能听得到,这当然又是古代编写史书的人一激动,顺嘴胡勒勒的。一个盘子,又不是大陨石,哪有那么大动静?

      

      但仍旧有很多古董被成功运到洛阳。这里面最有名的是汉武铜驼。在西域丝绸之路上往返跋涉的,都是大骆驼。当年汉武帝为了纪念开通西域,就特意铸了两个铜驼。现在有些城市道路旁喜欢弄些身体严重变形的裸女石膏像,说那是美神维纳斯,可看那粗头肿脸的模样,很象是在纪念梅毒输入五百周年。移我看,还不如弄几个大骆驼好看,至少不会诱发青少年对女性身体产生厌恶情绪。洛阳之友魏明帝把这两个铜驼安放在阊阖门之外的大街两侧。在铜驼的后面,依次排放着铜马、铜龙、铜龟、辟邪、麒麟、天禄等等。这座街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铜驼街。铜驼街从阊阖门一直延伸到洛阳城的正南门宣阳门,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洛阳城南北轴心的所在。铜驼街是洛阳最繁华的大道,两侧商贾云集,尺土寸金。这里是洛阳城楼苑台阁最密集的地方,也是诗酒逐欢,弦歌呕哑之处。

       整个帝国,再没有哪条街道能比得上它的光辉。铜驼街是洛阳的灵魂,它纪录了洛阳最荣耀时的欢歌,最暗淡时的悲泣。而那对巨大的铜驼,就伫立在街道的尽头,默默地向南凝望。这异域的形象,神秘得如同洛阳城不可知的未来命运。

      

      洛阳城的庄严气象,掩盖不了它背后脆弱的基础。魏晋之际,洛阳地区人口(含洛阳城及属县)为十一万户左右。而在东汉时代,这个数字为二十万八千户。人口下降了几乎一半。战乱破坏了帝国的经济和贸易,交易量大大地萎缩,金钱和货物的流通量锐减。魏晋是以封闭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帝国。它们的首都不再是那个让财富循环运转起来的巨大心脏。诗人们依旧在洛水之滨徘徊吟咏,但昔日云集三万学生的太学已经不复可见。富豪们依旧在宴席上做千金一掷,但汇集世界金钱的三大市场再也没能恢复昔日的光华。

      

       洛阳城是伫立在贸易荒漠里的孤独堡垒。它的上身依然依然披挂着璀璨的金甲,但它的腿,却是用泥浆浇铸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