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一般来说,交战双方只有在彼此都意识到持续的战争无法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战,有时候停战只是一种迷惑的手段,是为了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而采取的一种妥协手段,通过停战可以及时补充兵源和给养,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疲敌作用。刘邦和项羽经过几年的对峙,都无法给予对手致命的一击,天下百姓已经疲敝甚久,“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再耗下去对双方而言都有崩盘的危险。当刘邦提出停战的要求时,项羽立即心领神会的同意了,双方很快达成了中分天下的契约,要不是张良陈平的撺掇,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或许还真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呢。
平心而论,刘邦和项羽能摒弃旧怨化干戈为玉帛,决不是一时的意气用事,而是基于对时局和实力的综合判断做出的最佳选择,两人的性格中都有睚眦必报的阴暗面,而刘邦隐藏的更深一些,要这两个积怨已久的人真正捐弃前嫌是不可能的事情,暴戾的项羽更不是能忍一时之气的枭雄,要让项羽承认原先匍匐于自己脚下的刘邦,而今化身为与己平起平坐的天下共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不是楚营的后勤供给和后备兵源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很难相信项羽会吞得下这口气。虽然停战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但对于项羽来说,楚营从停战中得到的利益要大于刘邦代表的汉营。当时虽然战局一时胶着,但汉营及其盟友已经占据了大半江山,对项羽的大包围圈已经巍然成形,相反楚营缺粮少食,士气低落,兵源难于补充,寻求停战的决心更为迫切。刘邦一方虽然在荥阳主战场无法取得进展,但好在有一个稳固的后方,而项羽却不得不陷于两面甚至多面作战的境地,兵力捉襟见肘难以为续,虽然正面战场的形势还不明朗,但汉军的优势却在一点点的扩大,用张良的话来说,这个时候是“天亡楚之时也”,刘邦在这个时候提出停战,却是正好给了项羽一个喘息和缓冲的时机,有养虎贻害之嫌。
刘邦和项羽在达成中分天下之和约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被划到楚地,但事实上却独立的韩信、彭越等势力的归属权如何解决的问题。尽管从名义上来说,韩信、彭越都属于汉阵营,但刘邦却没有能力真正调动和节制他们的行为。韩信的封地在齐,彭越还未有封地,只领有一个魏丞相的虚衔,两人的军队和势力范围都在项羽的势力圈之内,项羽饱受后方骚扰之苦,刘邦要不是此二人的协助也无力支撑到现在,如今在停战的问题上却丝毫没有涉及韩、彭的内容,足见协议双方都缺乏必要的诚意和互信,对于项羽来说,只要能争取到短暂的和平,摆脱正面战场的压力,就有机会转头解决彭越、韩信的威胁,稳定和巩固后方,待回复元气再与汉军寻机决战。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分天下对于项羽是利大于弊。
刘邦对于协议的真实态度无法得知,但据史书的记载,似乎最初的时候刘邦确实打算遵守这个协定,“欲引而西归”。刘邦的性格虽然多疑且反复,但“重诺轻身”作为当时天下显学共同宣扬的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刻在当时的士人及下层人民的思维模式中,这种信仰或者称为道德目标的感性认识,在以任侠为荣的小圈子中尤其得到遵从和认可。具有相同感知和认识的人在交往过程中会基于共同的理念和操守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人际交往圈。从这个因素发挥,刘邦在起初能拉起一支队伍跟随自己闯荡四方,也是因为他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拥戴才脱颖而出的。史记中记载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虽然不是其性格的全部特征,但至少说明刘邦性格中有闪光的一面。风起云涌之际天下英雄能凝聚在刘邦的周围,除了投机的因素以外,没有一定的人格感召力是办不到的。再者经过多年的战争,或许刘邦也产生了一丝厌战的情绪,加上胸口所受的创伤较重,利用冬季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和休养,以待来年再战的想法也不是不可想象的。
张良和陈平对于局势的把握是相当敏锐的,他们清楚地知道形势对于汉军相当有利,在这个时候选择停战,无疑是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得来的优势拱手让出,正如下围棋的时候,一方已经将对手的大龙挤到只剩一口气了,却迟迟不下重手,眼看着大势已去的敌人死灰复燃,届时悔之晚矣。刘邦听到张、陈二人的谏言幡然省悟,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协议,挥兵尾随楚军而来,于汉五年十月在阳夏追上了楚军。刘邦传令韩信、彭越,命令两人带兵与汉军会合,共击项羽。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却不见韩、彭两人的一兵一卒,三面合围变成了刘邦独战项羽。被摆了一道的项羽的愤怒化为雷霆一般的战斗力,将汉军打得落花流水,刘邦不得已只好重新祭起高沟深垒的防守战术,此刻他内心虽然十分忌恨不听调遣的韩、彭二人,但他很清楚没有这两人的协助,凭自己的能力几乎没有可能打败项羽,于是他向张良求教。张良内心如明镜似的,刘邦的个人能力或许能驾驭曹参灌婴这样的丰沛故人,但却无法让军事才能远胜自己的韩信彭越俯首帖耳任其驱遣。此时刘邦的威信并不如后世的皇权那般令人窒息,在地方势力的眼中,刘邦只是一个号召诛灭项羽的发起人,与自己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的上僚和部属的关系,只能视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同志关系,所谓的汉阵营是一个松散的军事邦联制集团,只有当共同利益一致的时候,才能暂时摒弃内耗一致对外,除此之外刘邦的号令也无法得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如今刘邦以对待下属的傲慢态度(这是他的老毛病了)呼令韩、彭二人为其所用,当然得不到善意的回应了。张良清楚韩信和彭越要的是什么,作为在战争中崛起的草根新贵,他们“日夜望咫尺之地”,渴望能够裂土封王,传诸后世。于是张良向刘邦建议:“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使各自为战”。刘邦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意见,将最大的两个期权赐予了韩、彭二人。此举果然让二人大为满意,韩信虽得刘邦亲口封为齐王,但只有虚爵而无实地册封,虽然齐地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毕竟缺乏名分,总有不实之感;彭越长期以来在楚、汉两边投机,“且为汉,且为楚”,不时地向刘、项二人宣示自己的军事存在,也是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封爵,假使项羽能早早满足彭越的要求,恐怕也不至于落得到处救火的狼狈处境,不过按项羽的个性,连田荣这样的实力派都不屑一顾,更不用说初期行迹近似盗寇的彭越了。韩、彭二人眼看自己的愿望都得到了尊重和满足,终于同意出兵讨伐项羽。此二人加上同年七月被册封为淮南王的英布,张良在刘邦彭城大败后提出的可堪大用之三人,都获得了刘邦战后裂土封王的允诺,并在给予项羽最后一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第二次反项联盟的形成,对于项羽的包围圈已经完成了,最后的决战也就不可避免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太棒了,非常地受益。花赞机会兄详细分析。 唵啊吽 字0 2006-07-19 12:44:21
🙂好铁 hehehahee 字78 2006-04-22 22:17:23
😥大才啊,一口气读完,既深且广,花,等. 丁不二 字0 2006-03-03 19:43:58
【原创】七---心结(1.固陵)
【原创】七---心结(2.垓下) 13 机会主义者 字7930 2006-01-18 08:38:12
【原创】七---心结(3.洛阳) 14 机会主义者 字9943 2006-03-06 03:13:37
🙂【原创】七---心结(4.云梦) 上 8 机会主义者 字4338 2006-04-24 01:44:36
🙂【原创】七---心结(4.云梦) 下 8 机会主义者 字5690 2006-04-24 01: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