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冬天安全驾车要诀 -- 晨枫

共:💬79 🌺19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冬天安全驾车要诀

冬天又到了。除了像老轧那里,天上飘下第一片雪花的时候,全城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别的地方还是要“马照跑,舞照跳”的。

冬天开车影响安全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低温,二是冰雪。这两件事对驾车安全的影响不一样,要分别对待。

低温(摄氏零下15度以下)有几个作用:

1、机油变稠,发动机运转不畅,转向不畅。

2、材质变硬,差一点的四季胎也开始变硬,即使在干路上抓力也不如夏天,就像穿皮底皮鞋走抛光大理石地面一样;弹簧变硬,好像突然没有弹簧一样,颠得厉害;刹车皮也开始变硬,

3、液体冻结,擦窗液(wind shield wiper fluid)和散热液(radiator coolant)可能会冻结。

解决低温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搬家到南方去,要是这个办法行不通,就要为冬季行车作准备了。

机油应该用5W30或5W40的,即使10W30/10W40也比20W40好。合成机油比普通机油好,因为合成机油的黏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合成机油有全合成(fully synthetic)和混和(synthetic blend)的,全合成的好。发动机水箱的冷却水要用防冻(anti-freeze coolant)的,冷却水冻住了,发动机失去冷却,这不是闹着玩的。雨刷的擦窗液也要用防冻的,否则半干不湿的泥浆、雪水甩到玻璃窗上,越刮越糊,厉害的可以前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头伸到窗外开车,非常影响安全。温度在零下15度左右时,汽化器发动机已经启动困难了,但燃油喷射发动机没有问题,但是零下25度时,燃油喷射发动机的启动也开始吃力了。

温度低到零下25度以下时,整个汽车明显变硬,悬挂的弹簧的弹性好像消失了一样,汽车像过去下乡劳动时的黄鱼车一样蹦蹦跳跳。煞车皮变硬,轻度情况是刹车“吱吱”响,像刹车皮磨损的时候一样,严重的刹车效果会下降,但一般不会到刹车失灵的情况。踩离合器像踩进橡皮泥一样,手动变速换档开始困难,自动变速好像排档粘住了一样,忘记换档了。转方向盘也开始吃力,好像动力转向失灵了一样。

温度低于零下35度以下时,在室外停车时间一长(4-5小时以上),没有外接电热器(engine block heater)把发动机的机油回路加热,可能很难启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加拿大汽车停车时拖一根电线”的原因。在加拿大有些省,外接电热器是规定设备,就像后窗电热除雾器一样。大部分室外通车场也有电源插头,供外接电热器用。很多人在室外温度低于零下10度就开始插外界电热器。有的汽车还安装了遥控启动器,可以在室内启动汽车,几分钟后发动机和汽车暖起来了,正好坐进去开走。不过这个东西有危险,有人在车库里就使用遥控启动,或者汽车被邻居的遥控启动所诱发启动,排出的废气可能会从门缝、通风管道进入室内,造成危险。有的汽车有反光镜电热除雾,这是一个好东西。很多时间汽车开起来的才意识到车外反光镜上被雪或露蒙住了,影响后向视线,电热器可以很快把车外反光镜弄干净。

冬天汽车到底应该暖车多久,“老经验”和厂商推荐值很不一样。过去人们常有暖车20分钟甚至更多的,但是现在厂商推荐不超过5分钟,更长的时间纯粹浪费汽油、浪费时间。实际上,把发动机暖起来只是暖车的一部分,轮胎、刹车、悬挂也是需要暖起来的,而这些只有动起来才能暖起来。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暖车1-2分钟,然后就轻缓地把车开起来,不要猛烈加速,不要马上上高速公路,发动机转速保持在2000转,不要超过2500转,这样的暖车最有效。

冬天开车,车里应该备好应急用品,如毛毯、大毛巾、手电、发光棒、紧急通车标志、急救包,最好带上小铁锹,如果陷得不厉害,有时可以自己挖出来的。汽油要加满,在暴风雪中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地方汽油耗尽,那就不是一点点惨了。

如果陷入雪堆里,千万不要把发动机开着取暖,废气可能出气不畅,返回到车内会出事的。冬天被困冻死的人极少,废气中毒的就多多了。如果在深雪里走,除非预备好高腰雪地靴,否则雪水肯定进入鞋子,一定要用干毛巾擦干,否则容易冻伤。

出门一定要看天。大雪弥漫的天气,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出门。鹅毛大雪比较可怕,因为鹅毛大雪一般都是温度不太低,不会低于零下15度,雪片松软,甚至可能是“湿雪”(wet snow),轮胎一压上去,就半化半冻,路面像抹了一层油膏一样,非常滑。特别冷的天的大雪是像水晶片一样的,小小的,亮闪闪的,落在地上就像粗沙子,不化,反而没有鹅毛大雪滑。但这些和冻雨(freezing rain)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冻雨是临界水,在水和冰的相变边缘上,一落地,砸到坚实物体,就立刻化为一小坨冰。由于路面的冰不是平整的,而是向橘子皮一样鼓鼓楞楞的,溜滑异常,走路都困难,不要说开车了。遇上冻雨天气,不管多紧急的事,不要出门为好!冻雨砸在玻璃上,也很难刮干净,看出去总是糊里糊涂的,这是喷一点水再刮,应该没有问题。

没雨没雪的日子也要看天。温度在零下5度和零度之间时,是冰水交界点。纯水的冰点是零度,含杂质的水的冰点要低一点,路面的脏水在零下5度左右最容易结冰。最坏的情况是前一天温度升高,冰雪融化,入夜结冰;或者空气中湿度大,清晨温度降低,露水结冰,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冰”(black ice)。冬天清晨温度刚好在零下,又是大雾的时候,这样的温度湿度最容易形成黑冰。有的时候只有一小片雾,低低地悬浮在路面上不高的地方,这时也要小心局部的黑冰。黑冰和路面颜色差不多,稍微深一点,早上光线不好,很难看清楚。由于黑冰很薄,很光滑,衬在坚硬的路面上,真是镜子一样,车子开上去,哧溜一下就找不着北了。

北美很多主要高速公路在雪后有扫雪车把路面扫清,但是扫雪车不可能铲得很干净,有时扫雪车出动前,路上的雪已经被过往的汽车碾压过了,所以路中间分道线的地方常常有不高不低的一条“雪坝”,有的时候雪坝只是松雪,有的时候就是压实的但是鼓鼓棱棱的冰。轮子滚到松雪堆里,阻力骤然增加;轮子滚到冰上,摩擦力骤然减小,两种情况都容易引起方向失控,所以最好跟着前面的车辙走,没有十分的必要,不要“开辟”新途径。扫雪车还没有出来,四车道常常只有两条慢车道的雪被过往的车辆清除掉,这时也尽量不要“趟”进还是积雪的快车道,自己可能打滑,卷起的漫天雪雾非常影响旁边的汽车的视线,大家都不安全。

冬季最好换冬胎(winter tire)。过去用防滑链或带钉的轮胎(studded tire),现在用的少了。一是现代冬胎的性能大大提高,没有必要用防滑链或带钉的轮胎那么极端的手段;二是很多地方不准用防滑链或带钉的轮胎,对路面的损伤太大。冬胎的橡胶比较软,温度低的时候还是能够保持对地面的抓力;但温度高的时候,橡胶太软,磨损巨大,行驶性能也不好,所以夏天还是换回来的好。过去冬胎叫雪胎(snow tire),现在叫冬胎了,这不光是一个名称的变化,也反映了冬天路面的雪常常已经铲除,但低温问题依然存在的现实。真正的雪胎还是有,花纹较深,主要用于越野车。冬胎的花纹深度和四季胎相似,但花纹要方整一点。除了用冬胎外,轮胎最好用窄一号的(外径还是要一样)。如果是在雪地里越野,轮胎宽一点,有助于减低对地面的压力,提高越野性能;但在路上开,轮胎窄一点,有助于增加对地面的压力,抓住路面。

冬天车内都会开暖气,这个不用说。但是暖气开得太大了,开长途车时人容易昏昏欲睡,但是室外温度要是低于零下20度,暖气不开足的话,前风挡还好,但侧面的玻璃窗几乎肯定会结雾,十分影响视线和安全,一定要小心。

冬天驾车最容易出事的是刚入冬和开春的时候。刚入冬,驾车习惯还是夏天的,地温还没有很低,日间足以融化积雪,夜间又足以结冰,所以路面比大冬天的时候反而滑。有的时候还是有惊无险,有的时候就是悔之莫及了。开春时,一冬天下来的坚冰的表面在日间可以融化,在夜间再结起冰来。即使不结冰,雪水、泥浆烂糊糊的,轮胎“浮”在上面,挨不着坚硬的路面,也是容易出事的时候。

冬季驾驶技术有一些讲究,但最重要的有两条:减速,避免剧烈机动。能够做到这两条,别的都不是太重要。很多人认为冬天驾车四驱比前驱安全,前驱比后驱安全,这还是从起步打滑的角度出发的。冬天行车事故中,由于起步打滑而发生的少之又少,而由于转弯过急(包括上下高速公路坡道过快)和刹车不及而导致事故的占绝大多数。前驱、四驱、后驱的优劣请见相关帖子,这里不再重复讨论,这里只做一般驾驶技术的讨论。

起步打滑是常见的,只要松开油门,轻缓地加速,一般就没有问题。除了一般的加大车距、减低车速的常识外,冬天道路上,红绿灯前是十分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主要因为人人到这里都是一刹车,路面的冰被抛得溜光溜光的,若是不及早减速,到了跟前就很被动。这个没有诀窍,只有在比平时远一倍的距离开始减速,在减速之初就尽量多减速,宁愿停下太早,再点一点油门跟上去,也不要到跟前停不下来。实在停步下来,本能会驱使你向左右的车道转过去,这弄不好会引起打转转,本来就是因为停不下来才滑出去的嘛。这时最好的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保持方向,听天由命。冬天一般人家不会以看到绿灯就不顾青红皂白地冲出来,即时冲出来也冲不快。保持方向向前滑比向陀螺一样转着装上旁边的车要强多了。

平日转弯或进出坡道大多一边带刹车减速一边过弯,过了一半弯道就开始加油门加速,这在冬天可能是很危险的,高速时尤其如此,最好在直线段就开始减速,而在进入弯道时,基本是“拖”着油门过去,基本出了弯道,进入直线段时再加速。最忌讳的就是进入弯道后突然减油门、刹车,几乎肯定会引起转向过度。如果带油门入弯时出现转向不足,只能少许减油门或刹车,而不能突然完全地松油门、刹车,造成矫枉过正。冬天路面的冰雪会造成抓力不均匀,在直线段遇到这个情况,基本运动方向就是往前,有一点不均匀,造成的侧向力比较小,容易控制,但在弯道里,本来就有侧向的力,再碰到两侧抓力不均匀,就容易失控,所以要避免在弯道里加减速。万一发生失控的情况,只有向离开车流方向的雪堆里开,力图尽快把速度减下来。可能的话,切线进去,而不是直直地撞进去。

现在汽车的刹车很多都有防锁死(ABS)功能,会自动松紧刹车,防止轮子锁死,引起失控,所以要是脚下的刹车踏板出现脉动,不要惊慌,那是ABS正在工作,不要松开,只管踩住刹车就是。要是没有ABS,那就要靠脚下功夫了,感到轮子开始锁住的时候,赶紧松一点刹车,轮子吃住路面了,再加大一点刹车力度。理论上,人工控制的ABS比自动的效果更好,因为不用放开刹车,而是可以连续调节,实际上,大部分人(包括在下)到那个时候都容易惊慌,哪那么有条不紊,还是自动的ABS牢靠。

大雪弥漫的时候,能见度急剧降低,一般人都不会无事生非,没有紧要的事就不上路了。但是蓝天白云的时候,同样可以出现能见度急剧降低的情况。路边田野里的浮雪可能被突然的大风吹起,但最可恨的还是高速超车的汽车或者在不分道的乡间双车道公路上对面汽车(尤其是18轮的大卡车或扫雪车)卷起的路面浮雪,可能在一瞬间什么也看不见,要两三秒钟以后才能重新看见前面的路况。由于这种情况一般有一点预警时间,能够看到对面的车过来了,或者后面的车正在超车,这时应该预先看清前面的路况,尤其是有没有弯道或障碍物,然后只有缓慢减速,把稳方向盘,坚持过去这两三秒钟,没有别的办法。

冬季的大风除了会吹起浮雪,更会把雪吹过路面,在路上形成横着的雪坝。看到这些拦路虎,老实点,减速通过。车辆过往多的公路上,风吹形成的雪坝不会太高,一般车能滚过去。人烟稀少的路,雪坝高度就难说了,吃不准的话,下车勘查一下,再做决定,要是陷进去,就麻烦了。风吹浮雪还可能低低地覆盖路面,薄薄的吹雪像黄山云雾一样从路面上“流”过去,但刚好使你看不见路面,很挠头,谁知道哪里是路面、哪里是路肩呢?大雪过后的乡间小路有时也是一片洁白,路面、路肩难以分辨,要万分小心,因为路肩下一般是宽大的排水沟,可以有一两米深,松软的雪,进去以后,没有专用的拖车,就甭想出来了。

万一不幸滑进雪堆里,能够自救的话,不要着急加大马力倒出来,一般情况是越急越糟,飞转的轮子在松软的雪里挖一个大坑。应该用任何可能的工具甚至双手,把轮子前后的雪挖开压实,使轮子能有一个坡道倒出来。注意要把所有四个轮子的前后挖开,不要偷懒,否则只有自找麻烦。挖的时候注意自己保温,不要让雪进入鞋子里,也要注意手套里面不要进雪,冻伤不是闹着玩的。自救出来也好,被拖车拖出来也好,要检查一下车子的状况。雪毕竟松软,开进雪里造成严重机械损坏的情况很少见,但刹车盘上可能被雪覆盖,造成刹车效果下降;排气管可能被雪堵住,厉害的会把发动机“憋死”,根本起不动。车底或轮轴的积雪可能在发动机的热量下化成冰,造成重量不均匀,开起来格楞格楞的,这些只要把整个车彻底暖起来,或者到温暖的洗车店把整个车子上下(尤其是底下)冲一冲,就没事了。

北方很少用混凝土路面,一般高速公路的路面都是柏油的,但乡间小路有时就是石子路(gravel road,或graded road)。夏天开石子路乡摇舢板一样,不熟悉这种感觉的话,会觉得很恐怖,但冬天石子路就比柏油路好,路面不容易结冰,因为松动的石子会在汽车的重压下把冰破碎。

北美的路上冬天常撒盐和沙,帮助化雪。应该经常冲洗,尤其是车底,防止腐蚀。有的地方还应该在车底涂敷一层橡胶涂料,帮助防腐。

罗罗嗦嗦的一大通,就是想分享一点冬天安全驾车的经验。祝大家出入安全,节日愉快。

关键词(Tags): #马驰原野元宝推荐:马鹿, 通宝推:庭前柏树子,李根,篷舟,胡丹青,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