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努尔哈赤(十) -- zzw78

共:💬19 🌺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努尔哈赤(十)

努尔哈赤(一)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78591

努尔哈赤(二)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78896

努尔哈赤(三)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79195

努尔哈赤(四)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82086

努尔哈赤(五)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82925

努尔哈赤(六)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83227

努尔哈赤(七)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84599

努尔哈赤(八)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87497

努尔哈赤(九)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88463

(十)

再说努尔哈赤攻破抚顺城以后,在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二十一日,率后金军成功击退明军总兵张承荫部闻讯赶来的一万援军。紧接着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接连攻破了抚顺周围的五百座台堡,以骑兵横排百里,梳掠一空,竟然俘获人畜三十万。这是他自兴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大胜利,要知道,当时后金国控制地区的总人口也不过是三十万上下。哈赤同志也在大喜之余,暗暗的松了口气:“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这一战也打出了八旗军的军威与士气,日后尽管八旗军纪十分严酷,但士兵为了参战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仍把每次出征视同节日。据史书记载:“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惟以多得财物为愿。如军卒家有四、五人,皆争往赴,专为财物故也”。诱之以利,绳之以法,这就是努尔哈赤统辖八旗军队的两大法宝,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在被哈赤同志狠狠地咬了一口后,明政府终于有了迟来的反应。抚顺败报传至京师,明廷举朝震惊。万历皇帝慌忙召集九卿科道会议,商讨如何应付后金国的攻势。经过为期个把月的会议后,吃足了生猛海鲜的会议代表们打着饱嗝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谴责努尔哈赤分裂中华的阴谋,并通过了大举征剿赫图阿拉的决策。《大明中央日报》在跟下来的几天里以社论的形式集中火力批判努尔哈赤的“两国论”,大明军方以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为首,纷纷在媒体面前表示:明军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大明天下的统一及领土完整。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二月,明朝各路兵马,经过一年多的筹办,终于相继到了山海关。阵容是强大无比啊!辽东经略杨镐为此战总指挥,坐镇沈阳,总管督运各路粮草。其它各部整合为四路大军:西路,以山海关总兵官杜松为主将,率官兵二万余,由沈阳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赫图阿拉;南路,以辽东总兵官李如柏(宁远伯李成梁的公子)为主将,率管官兵二万余人,由靖河出鸦鹃关,从南面进攻赫图阿拉;北路,以原任总兵官马林为主将,率官兵二万余,由清安堡出,趋开原、铁岭,从北面进攻赫图阿拉;东路,以总兵官刘廷(明代的关云长,号称刘大刀)为主将,率明军官兵一万余人,并朝鲜兵一万三千人,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明军这四路兵马,合计八万多人,加上朝鲜援兵,共十万多人马。然而,后世大量史书里流传着多种不同的数字,有二十来万,有三十来万,甚至还有最高纪录的四十七万。这都是作为胜利者的满清自我吹嘘的成果。当然了,尽管明军没有四十七万那么恐怖,但同后金八旗兵当时的总兵力六万人相比,明军在数量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仔细分析明军这四路大军,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能打的将领只有老将杜松和刘廷,不过这两人都是以勇力著称,像杜松据说身上的战伤都可以组成一幅中国地图了。而这刘廷就更牛了,他乃明朝军方的偶像,少年时就立有战功,他的常用武器是一柄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他把这柄巨牛的兵器挥舞起来,如旋转飞轮一般,毫不费力,被全军尊称为“刘大刀”。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明军的建军思想,还停留在像《三国》、《水浒》里描述的那种“来将通名,大战三百回合,然后胜方追杀”的模式里,将领以勇为优,丝毫没有其它战术战略方面的关注。而另外两路的将领就更是不值一提了,两人都是靠辽东名将李成梁的关系上来的庸才:马林是李成梁的学生,文人出身;而李如柏则是李成梁的小孩。这两个拖油瓶的也只能跟在老将后面吃吃肉。啃骨头?我们的马老爷和李公子牙口精贵,不做这么下作的事!

本来兵分四路协同夹击倒也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战法,但这种战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四路大军必须行动一致,一旦友军之间步调不一,就很容易被居于内线的后金军以相对优势兵力逐个击破了。因为明军各路的部队都只有两万,而后金主力有六万之多,只要友军不予配合,明军必败无疑。

我们的哈赤同志对这一点显然是明了的,明军玩了那么多年还在玩《三国4》,而哈赤同志早就通过大量实践把《三国9》给玩通关了,档次差得太远。努尔哈赤通过正确分析判断敌情,认为明军东、南、北三路道路险远,不能即至,遂决定集中把六万八旗兵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先给明西路杜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在这里,哈赤同志给军事史留下了一句经典名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是什么?这就是古语版的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当然了,仅凭这一句,哈赤同志还不足以立身中国名将之林,关键还要有实践来证明这句话的合理性。

机会立马就来了,三月一日,明军西路主力杜松一马当先,朝赫图阿拉西侧的萨尔浒大步迈进了(后来打了败仗后杨镐和李如柏坚称杜松“违期先时出口”)。随后,东路刘延军也开始向西开进了。北路军马林马老爷见刘大刀出发了怕走晚了没肉吃也连忙跟进,老马实在是太不成熟,太不稳重了,几天后,他会为自己这个决定恼悔不已。南路李如柏李公子就潇洒沉稳得多了,他是牛人之后、将门虎子,不需要靠军功来积累人气,于是慢慢的从清河堡出发,一路观花望景、舞风弄月,行动极端迟缓,迟缓到连努尔哈赤都不敢相信。他这路是四路大军中唯一全身而退的,因为在努尔哈赤收拾完其它三路大军后,他甚至还没有赶到战场。

在进入萨尔浒后,杜松琢磨着,其它几路军也该到位了,于是分兵二路,一部留在萨尔浒扎营驻守,自率万人攻打险隘吉林崖。哈赤同志其实已等了老杜很久了,一见老杜发飚也连忙作出反应。他一方面令儿子代善带领两旗部队死守吉林崖,自领六旗猛攻萨尔浒。杜松是猛将,他手下的兵自然并不白给,虽被四、五倍于己的后金军猛攻,但他们也奋战了大半夜,最后因众寡悬殊,萨尔浒的明军才被击溃。在夺得萨尔浒后,努尔哈赤又迅速驰兵与代善会师,击破进攻吉林崖的杜松,西路军全军覆没,老杜也没有辜负勇将之名,在作战中壮烈牺牲,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其它三路没有任何支援。在明军四路里,西路予以后金军最大损失,连努尔哈赤都对杜松赞赏不已,然而明廷却在战后把杜松冒进列为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可叹!可悲!

次日,经过调整后,努尔哈赤又挥师攻击明北路马林军。当时马老爷已知杜松被歼,心惊胆战之下,率队撒丫就往后撤。他老是猪肉吃多了腻了脑子,他那群步兵哪跑得过哈赤同志的八旗铁骑,于是乎,北路明军除了少数有马骑的高级军官(当然包括主将马林)成功逃脱外,全部被一锅端了。

击败马林后,努尔哈赤立即移兵南下,迎击明东路刘廷军。刘廷本身也是个牛人,而且治军严整,装备精良,正面打很肯定不会像打马林那么容易。但这B有个特点,那就是勇力有余而智慧为零,努尔哈赤就充分的利用了他这个特点。当时,刘廷不知西、北两路已经失利,正闷头向距赫图阿拉五十里的阿不达里冈行进。努尔哈赤于是派主力在阿不达里冈设埋,另以少数兵卒冒充明军,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已逼近赫图阿拉,要刘廷速进。刘廷这傻B一见有仗打肌肉迅速扩张,小脑迅速萎缩,也不知道多问几句就轻装急进,急驰进阿不达里冈。结果,遭到后金军的伏击,刘廷军惨败,刘廷本人中箭阵亡,据说他那炳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连一个小兵都没有砍中。努尔哈赤也乘势迫降了协同刘廷作战的朝鲜军队。

李如柏部当时还傻乎乎的在半路上散步,反而是坐镇沈阳的杨镐在得知三路丧师后,他才慌忙急檄南路李公子撤兵,这才摆脱了全军尽墨的悲惨结局,这也令他日后留下了一条小命。至此,萨尔浒大战落下了帷幕。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在辽东地区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会战。此战明军阵亡近五万人,朝鲜部队全体投降,后金国损失万人左右(后来满清坚称只死了两千)。辽东的战略主动权彻底易手,明朝随后只有挨打和逃跑的份了。

待续................

关键词(Tags): #努尔哈赤

本帖一共被 1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