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浅谈网状知识结构的必要性及价值 -- 飞龙在天

共:💬32 🌺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浅谈网状知识结构的必要性及价值

最近有一些人经常说自己懂的东西如何多云云,这些东西笔者也曾经深入的思考过,以下慢慢的添加,可博一笑。知我者心者,一看题目即名我心中所想,看与不看已经都无不可,拈花一笑,贵在心知也。

生活中人往往面对着各种判断和决策,而作出这些决策的根据,一方面是边界条件,另外一方面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得来的判断算法,而此两者往往决定着最终的定性和定量。须知从不同的学科或者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往往得出的结论是冲突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来衡量这一切。

那一个建筑来说,图纸在于建筑师,固然他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做各种建设,但如果不根据地形,土质,人文等环境来做建筑,往往建造好了以后就让人感觉到特别的别扭。兵法上讲,因地而成兵,而一个和谐的建筑必然是既富有美感的,又跟自然和谐统一在一起的,如同地面上自然长出来的一个东西,否则孤零零的站在野地,是有些不伦不类的。这些年来,我们做的基础建设很多,但最终影响了什么呢,第一,地下水的渗透,第二大气流动,第三气温冷热不均衡。一个和谐的建筑,能够传颂百年,必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行呀。

古往今来,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是非常多的,能够纵横几个领域的人实在不在少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不但精于绘画,还涉猎机械制作,城堡建设等等。在国外,精于一艺的称谓expert ,而对于一个科学家 scientist的要求还是非常多的,当代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小提琴据说演奏得非常好,而杨振宁先生每年都参加北美的佛学会。从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来说,不太可能对于大部分学科全部掌握,但现实中又要求你必须具备非常好的综合素质修养,为什么呢?

从西方科学的发展历史来说,最初各种学科是不分家的,都统称为科学,牛顿时期的著作,既包含数学的思想,也包含物理,化学哲学,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各种学科都越来越精米,这个细化的过程所带来的优点是对待一个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专,但同时带来的一个缺点是宏观思维的不足亚。目前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又趋向于多种学科的融合,一个产品或者作品,必然融合着几个学科的知识。宏观根微观,整体与局部,都是缺一不可的事情亚。

现实中紧紧依靠单一的理论或者学术所作出来的结论往往是十分错误的,这直接的就是反映在许多学科的研究上,实际的环境才是考证和检验你的学术的最终战场,实验室的成果往往距离最重的使用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想对于这一点,做过科学研究的人都会有深入的认识的。两年前,笔者与中科院的一个老学者,在一起闲聊,他是当年很多重要的人体试验的参与者,掌握着当年的第一手的资料,就问起来很多的往事,其中谈到很多人仅仅股指与自己的学科就可以的否定或者肯定别人,都是十分无奈的事情。当时我就说,知识结构不但是线性的,更应该是网状的,老先生在表示肯定的同时说,甚至不但是三维的,可能是多维的。就人体研究而言,其中必然借助于很多学科的参与才能够有所成就,比如人体的骨骼,一方面在于力学研究,另外一方面在于材料,再者可以从化学角度来研究。而从力学的角度,既有刚体力学,又有弹性体的特点,从神经的角度看呢,又有若干的分支,分子神经,神经网络等等。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建立一个完整的人体模型是很困难的,中医的思想呢采用整体观,在不了解其内部构造的前提条件下,观察影响这个生物体的输入和具体的效果,从此处积攒了很多经验性的数据。

古人之观于天地,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众所周知,现在的传统武术中夹杂着各种意象,科学,人文等特点的学说,那么为了研究清楚这个,能不能把自己的知识面扩展的更大呢?至少笔者尝试过,许多的朋友也尝试过,当年一个好友为了研究拳谱专门学习古代的汉语,我呢多少涉猎的一些,当时为了研究清楚里面掺杂的五行八卦的东西学过易经,为了理解清楚所出现的各种奇妙的生理现象,多少涉猎过一些丹道的东西,为了追溯一些文字的来源呢,又看过很多的佛道的东西,其他的诸如医学之类的东西最初的初衷也倒是练拳的需要。曾经有一段时间,自己对于各种学术的那种执著达到一种狂热的程度,不断的阅读思考,就是累得坐不住了就趴下继续读书,如此几年,多少有一点的收获。

就拿六爻的六亲来说,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孙,比肩者兄弟,克我者官鬼,我克者妻财,简单的六个符号,就把各种复杂的关系归结为几大类。更简单的说法,如天,地,人,设想人生存的环境也不外乎如此呀,孔子所言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使换算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能力发展非常全面的人呀。而百无一用之书生,往往就是执著于“书”之一艺才发展不均衡的亚。古人告诉我们什么呢?查天时,明地理,知人文亚。一开始学习各种知识文化,都是一种简单的加法,纯粹线性的累加;如果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学各种学科,那么就是做乘法,“触类旁通”亚。目前来说,不懂文化的人非常少,但要知道,“知识文盲”更加可怕,事实也证明,各种错误的产生和危害,并非来自于“盲”或者“愚蠢”,而恰恰是这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很聪明,是个行家。对于一个没有一点文化的人进行扫盲,无非是让他达到一个能看书的程度,但如果对于在座的各位有文化的人进行下一步的扫盲,那么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此亚。

我的几个老师都是比较博学的人,他们的这种思维也直接影响着我,我也一直立志在这方面不逊色于老师,哪怕功夫比不上,那么比学术的覆盖,总该跟老师看齐吧。师父经常说,一个大武术家,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等,而这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到今天来说,有很多的领域对于我来说仍然是一个空白。朋友可能会问,你学这些东西,对于研究武学到底有什么帮助呢?或者到底得到了什么呢?也许快乐就在于那种追溯的过程把,从我的职业来说,受益于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研究习惯和研究方法,做事情务必追求其本质的理解,那我的专业来说,固然仅仅是电子,但从应用软件---〉驱动程序---〉底层时序----〉物理器件,我党曾花费过相当长的时间深入分析软件根硬件的根本区别,并且把一些思想跟概念交叉在一起理解。我写毕业论文时,我的导师跟我说,你做的光网根以太网没有任何的联系,那么如何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组织成一篇文章呢?这种研究的方法深深的影响着我,提取共性,模型分类等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我的生活中,到现在我们一帮朋友在一起聊本行业的东西,谈得最多的居然是悟性和哲学类的东西,至于具体的细节反而不太关注。从武学的角度看呢,丰富了自己的一些素养吧,有段时间自己捉摸书法与拳法的关系,后来跟师傅在一起聊书法的鉴赏及武当字门拳,深深的体会到前人在这方面的积累是何等的深厚。

说起来,这个话题可以拉得很长很长,但事实上简单是世界的本质,但这种简单根本来源于繁华之后的总结,一生二,乃至到万,要知道这个“一”原来就不是普通的一个“一”亚。以下用几句对自己有些帮助的话作为一个简单的结束吧:

1。古人轮聪明并不逊色于现代人,至于科技上的成就在于每个时代的边界条件不同业

2。研究学问,务必寻其骨架,明其骨肉,理科适合做骨架,文科适合润色骨肉

3。大数学家维纳曾说,模式在于忽略具体的细节而关注排列和组合的方式

4。关注原生创造思维方式,复杂在于几个基本的简单规律的交叉运用

5。学术本来是没有界限的,界限在于学者自身,各种学问之间能否对话也在于自身

6。各种学科之间的内在的共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脑思考模式的共性

7。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最根本的在于得起门而入亚

后记:每次写一些严肃的话题,总是迟迟不敢动笔,生怕一说,就让人执著于有相的东西,这并非笔者本意。言为心声,文字的东西是理解一个人思想和内心的手段罢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