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千古谁识汉张良(改进稿) -- 菜九段

共:💬8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张良还是有点本事的

张良的事迹主要还是在他的本传和其他人的传记中。《功臣表》不过是个不完整的简历性质的东西罢了。

张良对于汉朝建立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条:

1。智取武关。

2。劝刘邦不要迷恋秦朝宫室美女。

3。鸿门宴救了刘邦。

4。献烧绝栈道之计。

5。献马鞍对策,联络黥布、田荣反楚。派韩信外线作战。

6。阻止刘邦采用郦食其的分封六国之后的策略。

7。提醒刘邦分封韩信。

8。垓下决战劝刘邦承认韩信和彭越的既得利益,从而使二人参战,导致项羽的覆灭。

9。赞同娄敬的意见,建都关中。

10。规劝刘邦分封功臣,先封雍齿,平息诸功臣的不满情绪。

这十条功劳中,对刘邦个人最重要的是在鸿门宴上的解围。如果没有张良从中周旋,刘邦未必能够全身而退。以后也就无所谓和项羽争夺天下的问题了。

但如果仅仅只有前面这四条功劳,张良最多也就是樊哙救主一类的人物,如何能够当得起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评价?

张良本人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甚至都不是一个成功的刺客。但是张良的本事是他有非常清醒的战略头脑。

刘邦在彭城一败涂地后逃回下邑,惊魂未定,下马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汉王于是派随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汉王派韩信率兵攻打他,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国的领地。而最终击溃楚国的,是这三个人的力量。(原文: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③;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不要小看这条献策。当时刘邦新败。原来归附刘邦的各路诸侯又纷纷倒向项羽。刘邦嘴上说“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其实他又哪来什么关东之地。在这种表面上看来前途渺茫的情况下,张良一眼就看出了关键所在。项羽的军事能力很强。但是政治能力极差。如果和项羽硬拼肯定败多胜少,但如果采取外线作战的方法,袭扰项羽的后方让其疲于奔命,则打败项羽并非不可能。

诸葛亮的《隆中对》历来为人称道。可是《隆中对》最后不过是一纸空文。盖这类计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问题在于由谁去执行这个战略。刘备虽然得了四川。在荆州的关羽却并不是恰当的执行人选,结果导致全局的失败。

张良要实行这个计策也面对同样的问题。而张良提出的人选非常恰当,正是针对项羽的弱点。英布、彭越虽然不是项羽的对手,却也不会被项羽一下子吃掉,韩信更是大将之才。有这三个人牵制项羽,才能够逐步蚕食项羽的势力范围,最终消灭他。

而此后的对楚战事完全依照了这个既定战略来展开的。上面所举的6,7,8三条功劳都是在具体执行中对这个战略的维护和修正。

定都关中的战略虽然不是张良首创,但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刘邦未必就会采纳。为什么要定都关中?刘邦是楚人,和项羽一样有思乡情节。但是在历经了秦末动乱和楚汉争霸之后,只有关中一地还相对受到战火的波及较少。而关中为天下最为富庶之地之一,又有地形优势。项羽虽然灭亡,天下其实还远没有平定。各路诸侯还在日夜密谋造反。定都关中就只有东方一条战线。而回到楚地则要受到四面包围。项羽的殷鉴不远,当然不能重蹈覆辙。

汉朝新创,功臣们都盼着分封。可是刘邦却迟迟不能做出决定。成天只犒赏亲近宠幸的老友,诛杀仇人。这种情况下,刘邦集团内部的不满情绪自然越来越高。张良这时候提出尽快分封,先封跟刘邦有仇的雍齿,起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否则变生肘腋,汉朝早就完蛋了。

什么叫做“运筹帷幄”?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并时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这才是真正的“运筹帷幄”。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之首岂是偶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