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青铜时代的蜗角战争 第七章 血染红桃A 1(修改后的) -- 潇水
- 共: 💬 34 🌺 18
复 这点我接受
法家在攻击儒家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靶子就是儒家的理论的僵化,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儒家要想在秦末汉初生存下来,就必需要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正。当时儒家还没有掌握政府的发言权,是需要根据皇帝的爱好进行某些权变。正如商鞅求见秦献公时是通过太监的门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叔孙通的求见存在面谀之嫌,却并没有改变儒家学说的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对于“礼”的重视,叔孙通反而通过他的广告证明了“礼”对于封建王朝的重要性。刘邦用太牢祭祀孔庙肯定了这个传统。鉴于春秋时期出现的臣子夺取主君的权力,战国时期的各国君主都在加强中央集权,法家更多的是通过严刑峻法和权术使得臣子和平民不敢反抗君主,但是效果十分有限,秦始皇刚死他的臣子就开始合计继承人的问题,更不用说秦末农民战争了。这部分的空缺由儒家学说得以弥补,通过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论证,统治阶级的各阶层稳定守好自己的位置社会才是稳定的。孔子那个时代不幸的是臣子掌权,因此孔子的理论当然不受他们欢迎。而孟子在宣传自己的理论时又没有突出这一点,反而强调当时看来空洞无用的仁义,因此同样失败了。叔孙通意识到了这个缺陷后,通过他的那场广告宣传了儒家学说中“君君臣臣”的有用性。因此得以引起统治者的兴趣。他的后继者进一步把它推广到普通民众。无庸置疑,这对于大一统的国家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后世的儒家各派分支尽管在很多问题上有争议,但是对于这个方面始终是统一的。所以简单从叔孙通的言论的表面来看是容易苛责古人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好容易盼到新章节了, 献花 龙骑兵 字0 2005-10-08 10:19:41
没搞懂题目和内容的关系 风雨梧桐 字0 2005-10-08 1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