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桃叶渡与吴敬梓故居 -- 9527

共:💬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桃叶渡与吴敬梓故居

桃叶渡与吴敬梓故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文/单汝鹏

甲申新春,阳光明媚,和风拂面。我信步来到南京夫子庙东侧贡院街旁的桃叶渡。沿着秦淮河一侧,有一条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弧形古巷,朝北的巷口不远处便是吴敬梓故居。这位清代文豪在此著成了小说《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诗词十二卷,其中他的《金陵景物图诗》里有一首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用典贴切,情真意远,风韵溢彩,广为流传。

桃叶古渡与吴敬梓故居相毗邻,斗转星移,沧桑多变,古渡和老巷都历经世间的悲欢。清顺治初年,在此修建了利涉桥,桃叶古渡遂止,而巷道依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疏浚秦淮河,砌石护岸,使古河面貌焕然一新。尔后,古渡北岸又添建了一处六角连心亭,其缘由传说这里是当年东晋名流王献之迎送爱妾桃叶的地方,故而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津津乐道的风流佳话。

一九九七年复建而成极具江南园林艺术特色的吴敬梓故居,坐落于青溪和秦淮河交汇处,与桃叶古渡相连。黑漆的双亭式大门两侧为当代书法名家肖娴七十九岁时所书的一副对联:“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铁画银钩,雄浑苍劲,高度概括了这位“万斛愁肠,一身侠骨”的风流雅士的生平和成就。门楣之上悬以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集字书体“吴敬梓故居”的黑底金色横匾,古朴典雅,格外醒目。

吴敬梓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但他中年后,家道败落,屡试不第,饱受族人白眼和世态炎凉之苦,遂于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三十三岁时,毅然举家离乡安徽全椒移居南京,购置位于秦淮河南岸、利涉桥东边、桃叶古渡北侧的秦淮水亭作长居之地。

故居占地八百平方米,呈长方形,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立有“桃叶渡”大字石碑,其后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

北半部分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洗砚池周围太湖石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池后文木亭翼然而立,柱联上书吴氏的著名诗句:“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亭旁丛丛凤尾竹,枝细叶密,青翠欲滴,生机盎然。文牌木亭以北为碑廊,展现吴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的名家绘画。碑廊前,竖有一尊用花岗石雕刻的吴敬梓立像,连同底座通高两米。他身穿长袍,体瘦面朗,仪态轩昂,右手按在平展于石面的书页之上,深邃的双目凝视着桃叶古渡,表现出狷介豪放,不慕荣利的刚正气质。循北而行,便到了仿明清亭榭式的三层楼的“秦淮水亭”。当年吴敬梓在此靠典衣卖文或朋友接济,过着清贫的生活。其坎坷的人生道路,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约于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他三十五岁时动笔创作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年寒暑,完成不朽之作。书中大多数人物和情节以秦淮河为背景,幽默而诙谐,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因追求功名富贵和沉湎于八股文而酿成的人生悲剧,从而抨击了清代“盛世”下的社会危机。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能“公心讽世”的作品,真可谓一语中的。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元月二十日,位于贡院街与平江桥会合处的桃叶渡文化广场落成开放。靠秦淮河一侧是长三百米的石碑长廊,岸边护栏曲折有致,河水复碧,画舫重现,古意盎然。沿石阶而下,凭栏观赏河中荡漾的游船和名家赞美桃叶渡的诗词,令人心旷神怡。沿长廊向东便是吴敬梓故居和桃叶渡遗址。新建的三希亭,既可供游人小憩,又能作吟诗诵词的去处。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时代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关键词(Tags): #桃叶渡#吴敬梓#故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