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散落的记忆--故乡 -- 坐看风起云涌时
故乡
北美的冬天,完全可以用天寒地冻来形容,终于盼到四月,阳光带了些暖意,积雪化成涓涓细流,自己也可以拿着一杯咖啡,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看枯草中透出的一丝嫩绿,望望远处的湛蓝的天空,再瞅瞅草地上悠闲的人们,然后闭上双眼,体会一下那份宁静,却忽然没有来由地生出一丝乡愁,慢慢看到那生活多年的城市,那幽幽的古城墙,那淡绿色的湖泊,那荒山中的断壁残垣,古园中的雕梁画栋,闹市中的安静院落,仿佛又回到了那离别多年的家乡。
安定门,从我记事起,就不见了踪影。不远处的德胜门到是保存的比较完好,巍巍峨峨的灰色城楼,城垛之间伸出几个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的小古炮,隐隐约约的,象个巨大的城堡。记得小的时候,老人跟我讲,古人打了胜仗,班师回朝之时要从德胜门入城,可是当年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人们进城非要通过一个城堡,几十万的大军象我一样从旁边的马路绕进城,岂不是更方便。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张旧照,老德胜门的城墙象两只强有力的臂膀伸展开去,那时这个几百年的生命是完整的。北京的城墙和大部分门楼早已烟消云散了,只剩下宣武门附近有一段大约20米的城墙,据说保留下来的原因是当年的疏忽,每当我坐车去北京火车站的时候,路过那段残破的城墙。总感觉无话可说。回想当年一代学术泰斗梁思成先生听到拆除城墙的决定后,失声痛哭,总是不禁黯然神伤,感慨万千。我曾经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有过一个名字,叫做德胜门护兵甲,我愿默默守卫着那巍峨的城楼,默默守卫着那消失的幽幽城墙,默默倾听它的述说。
德胜门往南走,按老理就算是进了北京城,往前走不远,就是什刹海,隐在一片不起眼的院落后面,走着走着,忽然间豁然开朗,颇有柳暗花明之感。湖面并不是太大,过去曾是京师重要的水运航道,现在被格成了一段一段几个小湖,成为百姓休闲的所在,到也称的上是闹中取静,别有洞天。岸边杨柳依依,树下满面红光的北京大爷们把长长的鱼竿架好,扎堆开始高谈阔论,孩子们跑来跑去,嬉戏玩耍,当然也有象我这样的青壮年闲人,点缀其间,欣欣然左顾右盼,我喜欢它热闹与平和,什刹海是属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
什刹海的左边就是钟鼓楼,我一向认为是北京除了故宫以外最有特点的建筑,城门楼子如果称得上朴实无华的话,那么钟鼓楼就是精心别致。遥想当年晨钟暮鼓在安静的北京城上空回响,不禁让人悠悠而神往。唯一可惜的是当年因为自己对参观票价心存不满,愤然蹬车离去,导致离开北京以后一直魂牵梦绕,不知里面为何,盘算将来回到北京一定再探究竟,可自己也未知何时才有机会,只剩一丝悔意。
钟鼓楼前面就是地安门外大街,我在那里住过一年,在个火神庙,据说现在已经在计划搬迁住户,恢复本来面目。旁边是个没有水,甚至连桥洞都被土填满的石桥,据说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元代。旁边还有家小小的新华书店,幼时经常跑到里面看看出了什么新的小人书,然后考虑如何缠着父母给买一本。再往前,赫然一条大街--平安大街。平安大街作为一条交通干道,着实不怎么样,原来设计的流量根本没有达到,还把南北走向的车辆堵的够呛。不过作为一个参观古迹的游览干道,到还算称职。道路两边,古迹不可胜数,但是大多保护不善或者挪为他用,和敬宾馆,原来是和敬公主府,北洋政府的陆军部,抗战时候大汉奸金壁辉(川岛芳子)也曾经在这里住过。可惜现在里面除了几件破旧的王府日常用品,似乎已经很难寻觅旧时的影子。段祺瑞执政府,外表略带些欧式风格,里面很是破旧,不知道是哪个单位在里面,也没有什么介绍,二楼以上已经不让上了,楼道有些昏暗,阴森森的, “三一八惨案”就发生在这里,刘和珍君那天就倒在这个执政府大门口,要不是有一块默默无闻石碑还在提醒世人,还有多少人知道了这里过去发生的故事呢。
说起公主府,还有一处,在美术馆后街上,现在的燕山出版社,可惜没有蒙混进去,被看门的大爷很和气的请了出来。至今回想起来,还是一件憾事。但是它对面的文天祥祠还是可以买票进去参观参观,那是个很小的房间,印象已经有些模糊,只记得就是前后两间屋子,实际上旁边的小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天祥祠,印象最深的是一进门,是两块不大的翠绿色草坪,上面匐着两三只小白兔,给这个本来颇为沉重的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机和希望,那是那里唯一的管理员,给她儿子买的生日礼物。
提起北京,就不能不提四合院,四合院对我来说有种天然的吸引力,大大的鱼缸,偶尔冒出几个泡泡,然后一条金鱼大尾巴在水面一闪,将泡泡荡漾开去。高高的葡萄藤下,一条书案,一只毛笔,一观砚,何等悠闲与自在。那是一幅画,平实而朴素,那是我的梦想。
四合院的结构并不是很复杂,但是讲究很多,我们常见的是影壁墙、门墩和门楣,都可以代表社会的等级。研究研究颇有意思。看这些要去南城了,前门楼子边上的胡同,就是不错的去处。溜达溜达其乐无穷,比起景山后街那些经过整修的四合院强的多,景山后街的四合院除了结构没变外,精彩的细节已经荡然无存了,那不是老北京的文化,那个和我们常见的六层楼房,没有什么区别。就好像把故宫的窗棱去掉,换成一块现代建筑上用的大橱窗一样不伦不类。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四合院据说都在达官显贵手里,我是无福得见的,说实话,我连它们在那条街上,也不是很清楚。我所清楚地四合院大都轮为了大杂院,到也生出了些北京特有的大杂院文化,我没有福气住过这种院子,只能在院外感受一下气氛。入夜以后在昏暗的路灯下,一堆光膀子的大老爷们围着个棋摊也是北京的特色之一。我曾在张自忠路附近感受过一次,但始终没有勇气脱了上衣,好在,下的专著,看的用心,但也没有什么人注意我这个冒牌的观棋者,不过今天想起不胜快哉。
北京的戏剧也让人怀念,地安门的实验话剧院小剧场是我常去的地方,北京人艺也是我喜欢的地方,“茶馆”是百看不厌的好戏,92年老艺术家告别舞台版,和新版,我都看过,可惜现在的年轻演员,和老一辈在修为上已经有了距离。长安大戏院是个比较神奇的地方,记得我第一次去看得时候,于魁智一段精彩唱段之后,我就不由自主随着大家高喊一声“好”,说句实话,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剧场禁止高声喧哗是我从小的教育,但何以就高喊出声,而至今没有愧疚的意思,也不认为是什么陋习,回想起来,只能说,看来我走到哪里,也还是中国人,因为我的血液中永远留着那西方人看来的“劣根性”。
当然最值得纪念的还是北京的家,残破但是温暖,总盼着能有一天再回到那个快乐的小窝,拱进去,睡个三天三夜。
北京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它的城楼,它的城墙,它的大街,它的一草一木,还有它的人们,一片一片,象树叶般散落在记忆中,根植于记忆中,将永远不会随风而消散。
(首发于西西河,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散落的记忆--故乡
是在说加拿大吧? 思科 字17 2005-09-13 17:07:03
😉北美的冬天,完全可以用天寒地冻来形容 鲁踢虾 字27 2005-09-13 13:26:29
很多在加拿大的中国人称“北美”是指加拿大。 单甲 字0 2005-09-13 15:07:29
😄not in Texas, hehe 东湖珞珈 字38 2005-09-13 15:02:14
顶,顶! 觉昌安塔克世 字122 2005-09-13 11:40:19
是老乡,握个手 坐看风起云涌时 字80 2005-09-13 14:10:37
最想住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 1 齐纨素 字0 2005-09-13 0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