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魔改”《白蛇传》 -- 给我打钱87405

共:💬236 🌺679 🌵9新 💬2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答读者问

答读者问: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有读者很好奇,形散神聚我是怎么做到的,这个问题要说起来其实也简单,如下图:

点看全图

我有一支指南针,但我又没有地图,走出来的路径不就是自然而然的形散神聚了么。

“指南针在哪?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这个问题很好,指南针确实【看】不见,你看不见,我自己也看不见,大象无形。

指南针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呢?

这我无法确认是不是天生自带的,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许多人把指南针遗忘在一个角落里了,而像我这样的人就不一样,随时装在口袋里,前面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忘本”。站在个人层面来看,所有的错误来自于忘本。

我常说一句话,有许多人是撞南墙撞北墙,但我估计有人是不服的,我也知道他不服在哪。不服的人意思就是说:所有人的人生轨迹都是波动式曲线。对不对呢?只对了一半。

请我的读者们牢记:这世上没有人是傻子,没有人一无是处,因为没有人是从零开始的。没有人一无是处并非是指总有优点,而是观点总是【有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道理】该如何来理解呢?这就好比小朋友【自认为】力越大速度越大,不是完全离谱,相反,总是靠点谱,但也只是靠点谱。这是一个要点,不要忽视【有一定的道理】的价值,只要顺藤摸瓜,就能把真相找出来。

所有人的人生轨迹都是波动式曲线,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有一种波动式曲线叫撞到头破血流才会掉头,并且掉头之后又再一次撞到头破血流,反复如此,记打不吃记。另有一种波动曲线会【自动】掉头,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这两者有质的区别,区别就在于非自动和自动,自动者总是随身带着指南针。从表面看,自动者的人生轨迹也是一条波动式曲线,似乎是“力越大速度越快”,然而不是,这条波动式曲线是围绕着看不见的指南针波动的,指南针就好比是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的速度,指南针是波动的波动。一个不变的力施加在物体上,该物体就会做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一定是不变的,可我们观察到的是该物体速度越来越快,两者似乎矛盾。然而并不矛盾,该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即速度的速度不变,比如每过1秒速度就会提升至1秒前的2倍。

再来一遍:

你的人生轨迹是一条波动式曲线,我的人生轨迹也是一条波动式曲线。【如果只看人生轨迹】,肯定看不出来有什么质的区别,只能看出来量的区别,有这样的、那样的波动式曲线,好比同一个股市中不同的个股有不同的涨跌走势(即波动式曲线)。假设,此波动式曲线跟彼波动式曲线有质的区别,那么我们一定需要看别的,或者说假设有质的区别就必定会表现出来。那么,假设中的这质的区别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呢?答案很简单:一个人是否活得自在。可是,一个人是否活得自在又无法证明,原因就是他可以伪装可以辩解。这样来说,岂不成了无头悬案?

当一个不变的力施加于一个物体上时,该物体一定会生成一个不变的运动,可是,该物体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因此,这个不变的运动一定【不是】指速度,而别的什么,这个别的什么一定是跟速度有关的,最后我们找出来是加速度不变,加速度就是速度的速度。

在这里,逻辑起了关键作用:【当一个不变的力施加于一个物体上时,该物体一定会生成一个不变的运动】。当有人说:“不对啊,怎么会是不变的运动呢?明明是速度越来越快”时,你马上就可以反驳他的观点并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那就说明这个不变的运动不变的并非是速度,而是一个跟速度有关的什么。”

可为什么在这里逻辑就起了关键作用呢?因为【先】知晓了:一个不变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

前一个问题,即,“人生的轨迹都是波动式曲线,可此与彼有没有质的区别呢?”跟后一个问题看起来几乎是一样的,只有一点点区别:

前者是指南针谁带了谁知道,是否真的快活自在谁是谁知道。

后者是:一个不变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人人都知道。

因此,总是随身带着指南针的人说:我的人生轨迹是一条波动曲线,你的人生轨迹 也是一条波动曲线,然而我跟你有质的不同,我这条波动曲线是围绕着指南针波动的,你是撞完南墙撞北墙接着又去撞南墙。

张三质疑:“凭什么这么说的呢?”

我答道:“凭我有啊。”

张三说道:“你有我没有,你说你有完全有可以胡编出来的。”

我说道:“我因为有指南针所以过得快活自在。”

张三质疑道:“你说你快活自在,还不是你有我没有?还不是有可能你是完全胡编出来的?”

以上对话,像不像《子非鱼》?

惠子对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回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信。中士半信半疑,下士不信,“我的书读得少,但你不要骗我”。

信什么?

是信“他不会骗我”吗?不对,他有可能一个城府极深的人。

那信什么?

信的是“鱼很快乐”,信的是“有了指南针就不用反复撞得头破血流了”。

不干肯定是不行的,干了未必行。

不信“有了指南针就不用反复撞得头破血流了”肯定是不行的,信了也未必能有指南针。

其实,信与不信并不是首要问题,身为当家人,自己有无形的指南针,就得通过手中的权力把它变成有形的指南针,能一次又一次的化解败馁和胜骄,于整体而言【做到】及时掉头。西方人却把信与不信当成了首要问题,西方人信教就是这个原因。

答读者问:能不能再讲一讲“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

李德胜当时提出“人地”问题是有历史背景的,这个历史背景就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再次发动内战。1947年3月,胡宗南集团约14万人开始向当时的中央机关所在地延安发动进攻,企图一举捣毁我神经中枢。危难时刻我D中央做出决定,立即将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对这一决定许多人不理解,这是因为延安这一革命圣地的政治意义巨大,放弃延安是不是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呢?这就是“人地”问题的来历。

问:我刚刚在做什么?

答:我所做的就类似于诗词赏析。诗人为什么哭为什么笑,我要给你讲讲他的历史背景历史成因,这样一来,你将来引用诗句的时候就不会犯驴唇不对马嘴的错误了。

引用诗句就是学以致用,而用有一种最基本的应用,就是照搬。比如,前不久乌军突然攻入俄罗斯本土库尔斯克,引发国际社会巨大震动。假设说你就是普京,你为了说服你的部下,你就可以把“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这个历史典故拿出来,那么你的部下听完之后就【有可能】服从你的决定:乌军虽然攻入了库尔斯克,但我们完全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必马上调集大量部队将乌军赶出去,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集中兵力于乌东,击溃这个地区的乌军。

为什么我会说【有可能】呢?这是因为一切都归为原料+工艺=成品,领导人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原料,这正确的决策能不能被下属接受、执行,这是工艺。在许多时候,并非是领导层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而是因为下属不接受不执行。蒋光头跟李德胜多次交手,是知道李德胜的厉害的,他派重兵前去进攻延安,李德胜是不可能采用硬碰硬之决策的,可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蒋光头的道理就在于:李德胜你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可是你的部下会听你的吗?如果不听呢?你的决策再正确也没有用。把李德胜换成家长,把解放军将领和战士换成孩子,是不是立刻就有了接地气之感?同理,乌军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突然集中一部分精锐部队攻进俄罗斯本土库尔斯克,并非是一些人所想象的送死,相反,他们有较充分的理由这么干。我个人猜测,在乌军发动奇袭的那个时候,俄罗斯内部估计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俄方将帅不和,乌方就有可趁之机。

要下属听话,这并非是易事,需要高超的工艺。我前面说,从延安撤退这一决定许多解放军将领和战士不理解,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更要紧的,那就是解放区广大群众更不理解。将领、战士、群众,怎么让他们跟着中央走,这是天大的学问。你看我就没有这样的本领,都不听我的。我前面提到“要及时交流沟通”,也没有人听。牛很蠢这确实是事实,可是如果你不能让牛跟你走,你反而大骂牛很蠢,这是你无能却不肯承认。

还有一种用就是借用。即是说,此时面临的问题跟彼时不太一样,但仍然可以借鉴。

比如,A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人一年8万元,然而该城市中心城区的房价在每平米8万元以上,中心城区之外的城区房价在每平米2万-8万元之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A城市的房价跟收入比是不宜居的,工作一年,不吃不喝,才能在中心城区买到一平米。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撤退”呢?

注:我之前算过一笔账,得出一个结论:某地房价=一个月的收入,该地是宜居的。理由如下:若某地房价为每平米100元,月收入也为100元,那么不吃不喝48个月就能买48平米,夫妻俩就能买96平米,够住了。不吃不喝是不可能的,每月拿出20%来购房是合理的,因此时间就要变为5倍,即夫妻俩花20年时间买下一套96平米的房子。然而现实中某城房价=一年的收入,这……还需要再说什么吗?

作为明眼人的你就把“人地”问题这个历史典故搬出来跟你亲戚朋友讲上一讲,可是他们会听吗?他们不听。为了更好的说服他们,你提升了工艺,你又跟你亲戚朋友分析道:在A城市的生活压力巨大,人人都缺钱,人人都想挣快钱挣大钱,眼光越来越垂直向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彼此之间都不认同,因此,在A城市生活会极度缺乏认同感,并且还紧张万分,生怕出错,因为一出错又会遭到别人的否定,这样一来就会搞得自己不断的怀疑人生,最后就很有可能患上精神类疾病。然而但是,你的亲戚朋友们仍然不听。

那么为什么你说了又说可你的亲戚朋友们就是不听呢?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撤到哪里去。你可能会说,“可以撤到二线、三线乃至于非洲去啊”,然而你的亲戚朋友们却一个劲的摇头,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小地方”的情况,更是没有信得过的人接洽他们。

看,在你看来是可以借用的,然而却行不通,这是因为你的学习不够扎实,你在学习中只看到了“大脑”的英明,并纸上谈兵式的认为“身体”就得听“大脑”的指挥。

让“身体”接受并执行“大脑”之正确决策,这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如果不是这样,A城市就不会走到这一步。又显而易见的是,你这颗大脑远不如那颗“大脑”聪慧,连那颗“大脑”都阻止不了的事是你能螳臂当车的吗?所以说啊,道理是好学的,但道理如果讲得通,母猪都能上树。“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这番道理有个半小时我就能跟任何人讲明白,但空有道理又有什么用呢?

答读者问:螳臂当车说的是啥?

前文中有一段文字是这么写的:

显而易见的是,你这颗大脑远不如那颗“大脑”聪慧,连那颗“大脑”都阻止不了的事是你能螳臂当车的吗?

有读者对我说:看起来似乎是在说自不量力,但结合全文来看好像又不是,自己想了半天没琢磨明白,故来问我。

先点个赞,很好,做及时的交流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说“螳臂当车”确实是话里有话,我在指出N多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然而浑然不觉,这个错误就是:评价系统错了。评价系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评价系统是基本制度之一,这个基本法就像空气那样无处不在,这个基本法如果是恶法,那就没有可能有好果子吃了。

一些人其错误到足以致命的评价系统 是什么样的呢?我打个比方你就能明白【一些些】:

张三想买房,他先看了一套一居室,评价是不错,比他现在住的那套采光更好,空间利用率更高。为了货比三家张三又去看了另一套房子,这次是两居。张三看完之后评价道:“得亏我谨慎了,刚刚那套一居现在来看太差了,还是这套好。”有了货比三家的成功经验,张三又去看了第三套房子,这次是大平层。张三看罢直呼:“我真是爱死这套房子了,各方面都令人满意。”再后来,张三又去看了一套别墅,直接给出了5星好评。

张三这种评价系统跟“我”是没有关系的,他只比较【货】与【货】。货指的是什么呢?往往就是商品、服务,其实不止这些,还有点子。我们经常在书中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位狗头军师给他的主子出主意,臣有三策,分为上、中、下,blabla。为什么说这样的军师是狗头军师呢?他的评价系统是错的,他的基本法(之一)是恶法。

正确的评价系统看的是货跟“我”的匹配度,越匹配越好,高了低了都叫差。优秀的军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能比别人想到更多的可能性,别人只想出一策,他能想出十策,然而这十策是分不出高低的,只有不同。军师把这十策献上去,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在这之后,君主根据“我”的情况来择出最匹配的那一策,决策就此形成。

“我”包含了哪些内涵呢?一般而论,指的是“我”的能力,比如我想买房子要看我的收入;还指的是“我”的需求,比如我想买台电脑要看我用这台电脑 来干什么,可许多人是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的,是看到别人买电脑他也去买,还有的人是逆天的需求,比如他希望最好能一劳永逸。因此,有“我”是起点,连“我”都没有那就无从谈起正确的评价系统。

“听懂了,跟“我”匹配才叫好,而不是只比货。”

你只消化吸收了一部分,我这个“胃酸”还得继续工作,帮助你进一步消化吸收。

听过一句骂人的话,“有人生没人养”吗?

“太听过了。怎么,这句话是错的?”

并不是说这句话是错的,而是说这句话的背后是评价系统可你没有看出来。

“你说了之后我仍然看不 出来哪有评价系统的影子。”

远古时代的人就是只生不养的,更不要提教了。要是依今天某些人的观点来看,远古时代的人就太不负责任了。然而但是,对于远古时代的人而言,生育就是他们【能】负得起的责任,如果他们没有负起这责任,哪会有今天的我们呢?一句话,远古时代的“我”只有这个能力。

“那么后来的人呢?是不是变成了生了还要养,养了还要教?”

你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你并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正确的评价系统。“后来的人”人人都一样啊?正确的说法是:后来,有人仍然是只生不养,有人是生了还要养,有人是养了还要教,这是因为每一个“我”都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社会向前发展了,每一个“我”都是同步发展的。相反,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彼“我”跟此“我”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因此,“养不教,父之过”这话对有些人而言是对的,对另一些人而言就是错的。

“我太震惊了!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消化消化。”

好的。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即是说,其实我的能力只能是生,可是我却认为我有能力教,如果我没有把孩子教育好,我就对不起列祖列宗,这是因为我的评价系统是错的,可我自己对此一点察觉都没有。”

是这样的,然而你本来是有机会的。

比如你某次去菜场买菜,你听见卖摊老板们在聊天。

一个说:“你老婆呢?咋好久没见?”

另一个答:“怀上了,在家干点轻省的活。”

前一个又说:“你这是第三胎了吧?”

后一个答:“是的。”

前一个说道:“生那么多你养得起吗?”

后一个答道:“我看你有点忘本了啊,多生一个孩子不就是煮粥的时候多加瓢水的事么?现如今还发愁养不起吗?”

听完这番对话,你心里暗想,“这些农村人就是没文化,只管生不管养,只管养不管教。”其实人家有真文化,你才是个没文化的。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你有啥能耐教育孩子?

“是是是,我现在才认识到我没有能力教育孩子,我是自不量力啊。”

错!

“又错了?哪里错了?”

你首先是立法错了,你立的是恶法,你的评价系统是只看货不看“我”。先立法,后执法,自不量力对的是执法。你刚刚问我,似乎我在表达自不量力,可好像不是,但你又不知道我在表达什么,我现在告诉你了啊。立法错了,就好比没有君臣制,执法错了就好比皇帝是个昏君。你因为某某皇帝是个昏君你就说君臣制是错的,这叫泼脏水把孩子也泼掉了。洗澡水是洗澡水,孩子是孩子,这俩确实密不可分,但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嘶,让我想想。”

请想。

“我的评价系统这一基本法是错的,这导致了我压根就没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策我是生是养还是教。等过去了许多年,我开始承认我没有能力教育孩子,但我一直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这是因为我始终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评价系统在捣鬼。”

这次对了。

“这样来说,孩子就只能自认倒霉喽?”

这叫什么话?没有任何人可以决定自己投胎在何时何地。作为孩子,看的就是父母是不是根据“我”的情况来干事的。若我的父母只能生,不会养更不会教,他们并没有眼高手低非要把我培养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这就非常OK。相反,若我的父母压根就不顾自身条件的这样那样,我因此反感父母这就站得住脚。此外,“要是我的父母能力再强一些就好了”这样的想法并不错,可这里没有遗憾,只有动力,因为我可以【尝试着】在我的父母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听了你这一席话,我才意识到,这个错误不好改啊。”

当然是这样了,基本法是恶法,而你一直在执行这个恶法,你可知道这意味着癌细胞扩散到你的全身了?基本法错了是很难改的,但并非改不了。第一、你得下非常大的决心 才行,第二、你得有一个好的“胃酸”帮助你。

“那么就请你再多说一些吧。”

可以的,但这次我着重讲基本法的地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听说过吧?这话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就是说一个女人她要死心塌地的跟着她的男人。”

错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说的是君臣制。不管在哪儿,都得是有君有臣,比如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君,学生就是臣。可是,在家庭当中并没有学校那样现成的制度,一个家当中是夫为君还是妻为君,这是因人而异的。正是这个原因,才会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强调的是制度本身。

“说这些话的人自己未必明白吧?”

是这样的,他们很多只是照搬,可是于社会层面而言,这样的照搬是在守护善法,很有必要。

“唉,我以前还老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封建落后思想。”

在古代中国一直都是有离婚自由的,我指的是(国家)制度层面。某夫某妻就是合不来,于是离婚,这并没有破坏君臣制,好比说臣子们把一个昏君给赶下去,这有什么错呢?

“哎呀,看来我这些基本法都错完了。你看啊,夫妻之间我们搞的是平起平坐制,结果两个人为了各种大小事争着要自己说了算,从结婚那天就开始打架一直打到现在,居然还不知道错在哪。后来有了孩子,我们又是全力以赴的要把孩子培养成材,特别瞧不起一些农村人只管生不管养,最后是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可仍然不知道这是因为评价系统 错了。”

是的,包括你在内的许多人早就是癌细胞扩散到全身了,但你也不要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今天的重点是讲错误的评价系统,后面提到君臣制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法】的重要性,更为了提醒你,万万不能放弃,也万万不能心急。

“那就请再说一说评价系统吧。”

这次你可以自己说了。

“好吧,我试试。许多人说城市比农村好,城市是不是真的比农村好是一码事,“我”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是不是跟城市匹配这是另一码事,可许多人的评价系统错的,不顾一切的往城市里挤,这就导致房价出现了不合理的上涨。”

可以再多说一点。

“进了城市之后更是大开眼界,这个好,那个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眼光就慢慢变成垂直向上了,看谁都认为不行,连自己都给否定了,心理就出了问题,天天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妨再多说一点。

“我以前其实并不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什么意思,我现在明白了,就是说许多人他自认为他是被迫买了一套不行的房子,被迫跟一个不行的人结婚,为此他耿耿于怀一生。”

能不能再说一点?

“还有啊,当家人的决策是原料,决策能不能得以贯彻是工艺,一些地区在一个阶段内房价涨得这么高,N多人就一口咬死是原料有问题,决策错误,从来就没有想过是工艺的问题。”

是这样的。要说起来,稍有生活阅历的人都是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工艺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可以说的,但如果简单的说是工艺太糙恐怕脱离了现实。

“我一直到今天才发现,有许多事连当家人都很挠头,我怎么可能解决得了呢?”

是这样的,当家人也不愿意见到家庭不和,师生不睦,不愿意见到一些地区房价高涨,但恐怕一时之间难以改变现状,或者说,我们看到的现状是当家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才有的结果。如果能明白这一点,那么有许多事自己就不会去想了,因为自己是完全够不着的。

“好吧,接下来我就要跟癌症做斗争!”

是的,要战斗下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