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上海这个厅官,也太狠了点 -- 漂浮游

共:💬1134 🌺6154 🌵168新 💬6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中国传统道德来说,张发奎就是楷模,南昌起义是他的队伍

广州起义是教导团、部分警卫团,秋收起义还是他的警卫团。

按照果粉的说法,你们共产党薅羊毛也不能揪着张发奎一个人硬薅啊。

张发奎,有一点投机心思,也绝对是爱国心理,一旦抗战,召回就必回。这真是一个仁慈的温和的人,除了瞧不起政治工作在其他方面几乎毫无瑕疵。

但是,他反对土地革命,真正的涉及到本人的革命,没到自己身上,心里没感触。

所谓果粉宣称的,张发奎感到了中共的土地革命将来的残酷,哈哈。好像张发奎不杀人似的。

他确实在715汪精卫清党之后礼送了我党,甚至他知道一些党员留了下来,也没干涉,真的是极其温和的人了。比冯玉祥等国民党左派也要温和得多。

是当时最温和的国民党左派,他其实也是反对背叛革命的国民党右派的,如果汪精卫再坚持一下,张发奎也许就左转了,可惜汪精卫也投了,中共看起来实在是不似人君,张发奎真不是谁力量强跟谁,一直反对蒋介石也是勇气可嘉。

但是他是真反对土地改革,倒不是反对中共。应该是认识问题。支持中共是良心,反对土改是苟且。

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华,出生于广东省始兴县隘子镇。汉族客家人。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1927年任第十一军军长,为第二方面军上将总指挥。

1896 年,张发奎降生于广东省韶关市的客家之家,其与贺龙元帅年岁相同,宣称乃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后裔。张发奎之父于县城任小吏,常离家在外,家中田地予以租出,每年可得数十担粮食之地租收益,家境并不殷实。

鉴于家庭收入微薄且子女众多,当张发奎年满十五岁时,其父亲最终毅然决定,给予张发奎十两银子,令其前往广州谋求生存之路。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896年9月2日),我生于粤北毗邻江西省的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今隘子镇彩岭村)。我父亲叫我翼斌。

我们家族在彩岭村住了多久?我不清楚了。从哪里迁来?我也不能确定,但知道我们是客家人,我的祖先来自河南中州。清化乡的张氏宗族声称自己系唐朝宰相、始兴伯张九龄的后裔。张九龄是彩岭村附近石头塘的客族人。他的两个弟弟也当过官,其一任职于粤西南高州(今茂名市),另一在四川为官。时至今日,当我们见到四川和粤西南的张姓人氏,都认他们为我们的族人。

彩岭是一个非常贫瘠的村庄,那里居住着的100户张氏宗亲。在广东省,大多数村庄是按宗亲聚居的。外姓人是不允许迁入的。在清化乡的其他村庄,居住着刘姓、潘姓等。邻近的华屋村居住着华姓族人。所有的村庄之间相距约十里。所有这些村庄既小又古怪,人们都在梯田上耕作,每年仅收成一次,可耕地很少。

村民主要种植稻谷,也有玉米、番薯、芋头。每个家庭平均收成不超过150担(每担折合120斤)。很少有一户人家收成超过200担粮食。如果稻米不够吃,人们就用芋头熬粥,或以番薯、芋头充饥。人们也种植杉树,它可以制作棺材以及房屋的梁柱。所以邻近地区栽满了杉树。

大多数村民是贫穷的农民,中农很少,没有富农,更不必谈什么地主。多数农户是自耕农,少数系佃农。清化乡是很大的,涵盖了始兴县四分之一的面积,住有八千多村民,然而土地多为山岭,一眼望去山多人少,人们在此长途跋涉都不见人烟。始兴县其他乡的人口比较稠密,尤其是毗邻县城的乡镇,那个小镇住有两三千居民。镇上的人讲始兴方言,同我们清化乡的方言略有不同,但我们听得懂。

始兴县住的都是客家人,全县人口约十万人。我们客家人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其中有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之久。我们比一般的中国人更为稳健。譬如,我们习惯于维持天足,妇女从不缠足,因为她们经常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读书人的妻子不让丈夫下田劳作,她独自揽下所有的重活,认为书生动手是羞耻的事。书生待在家里,养育孩子。我们可以说,客家妇女比男子更为强健,因为妇女下田劳动,而有些男子不下田。

我们客家人重男轻女。例如,客家人对初生女婴漠然置之。倘若一连生下三个女婴,第三个女婴就会被溺死。是不是只有穷人家才这么做?也未必。富人生了女儿又生女儿时,父母会埋怨姐姐拖来一个妹妹,为何不拖个弟弟来。溺毙第三个女婴后,他们期望下一胎是男婴,因为女婴会畏难却步。这当然是封建迷信。有时富豪家也会溺死女婴,所以溺婴的动机并非经济困难。客家人不管家中人口多少,从来不会溺毙男婴。

我的祖先都是农民,祖父是贫农,他的四个儿子都务农。我父亲张居之排行第二。他二十出头就放弃农耕,投奔一位叔父到始兴县城,在县衙门充任一名刑房小吏。

我祖父那一代未曾上过学,父亲这一代多少都受过点教育。我父亲上过村塾。由于祖父勤奋操劳,家境渐有改善。我父亲念书没花很多钱,他还没有达到参加昂贵的科举考试那一步。在那个年代,进学是很艰难的。在我们村里,男孩子半天上学,半天放牛砍柴。秋收之后,牲畜不需要放牧。在16岁以前,男孩没有能力在田野看住牛,所以不能被视为成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