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平津战役12旅阻击郭景云35军谈毛主席的军事指挥 -- 真离

共:💬2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平津战役12旅阻击郭景云35军谈毛主席的军事指挥

先看资料。

包围张家口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开始,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

傅作义判断,华北军区部队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军区部队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遂令其主力第35军(欠1个师)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欠1个师)移至怀来,驻涿县(今涿州)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

分割包围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于12月2日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

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1、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

该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

攻克密云

1948年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行进途中攻克密云,歼灭国民党军第13军1个师,尔后主力继续南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

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急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欠1个师)及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芦台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歼灭104军

1948年12月6日,国民党军第35军乘汽车东撤,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2旅在冀热察军区部队配合下节节阻击,将其滞留于新保安地区。接着,第2兵团主力赶到新保安以东,并于8、9两日打退了第35军及第104军主力的东西夹击,将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

1948年12月9日晚,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前出到怀来、康庄、南口间。进至康庄的国民党军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惧怕被歼,掉头向北平撤逃,10日被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所属第41军歼灭于康庄东南地区。

国民党军第104军主力发现腹背受到威胁,又得知第16军已经东逃,即放弃接应第35军的计划,由新保安以东地区经怀来向北平撤逃。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各部队立即展开追击和堵击,于11日在怀来县城以南的横岭、白羊城一带将其全部歼灭。

解放宣化张北

与此同时,华北军区第3兵团解放宣化,并于7日在沙岭子追歼由宣化向张家口撤逃的傅系第101军第271师,8日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

随后,由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的北岳军区部队、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骑兵旅和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1师等部攻克张北,歼灭守军一部,孤立了张家口。

12月5日,张家口的35军军长郭景云接到了傅作义“率35军返回北平”的命令。

郭景云对这个命令还是有些意外,毕竟就在前一天下午,傅作义还在张家口详细布置“荣誉交代”的具体事项。

“荣誉交代”是傅作义发明的一个新词,他对郭景云说,此时坚守张家口已经没有意义,在击退华北共军部队之后,他准备让张家口的部队全体撤离。傅作义一方面要求撤离部队时把能带走的军用物资全部带走;另一方面,他又让部队把带不走的物资和财产要在仓库中整齐放好、登记造册,一五一十地“荣誉交代”给解放军——显然,这是傅作义在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没想到,到了12月5日,傅作义却急急忙忙地让郭景云赶紧撤退,不仅物资不要了,连驻守张家口的105军也暂时不打算带走。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撤退,但郭景云却隐隐感觉到,这次离开张家口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想到这里,郭景云没有立即出发,他实在是舍不得张家口军械修理厂里的机械设备,决定无论如何要把这些设备装车带走。

而张家口的一些官员听说35军要走,也纷纷要求跟着回去,郭景云统统都答应了。

等这些官员出现的时候,郭景云几乎就要反悔——这些官员不仅带上了家眷和所有贵重物品,有的人甚至把大米和面粉都背在身上。

于是,12月5日整整一天,35军都在忙着把机械、人和各种货物往卡车上装,出发时间被一再延后。

这场混乱的搬家行动一直持续了一天多。12月6日下午,这支满满当当的卡车队伍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开始,回家的路程就如郭景云预想一般的顺利,前几天在沙岭子阻击的大股共军已经撤退,车队通过时,只响起了零星的几声枪响。

35军的车队顺利通过沙岭子,又很快通过了宣化,却在下花园遇上了麻烦。

在接近下花园之后,先头部队很快停下了车,跑来给郭景云汇报:“前方有零星抵抗,公路被挖断,部队正一边作战一边修路。”

郭景云在后面听了半天,作战倒没有多么激烈,可是车队却一直不走。他等到不耐烦,跑到前面去看工兵到底为啥一直修不好路,一看就给他看无语了:眼前的公路一面是绝壁,另一侧就是洋河,横在公路上的大沟从绝壁一直挖到河岸,不但附近无处取土填沟,即使从远处弄来土也都滑到河里去了。

郭景云看了好一会儿,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真他妈的挖到点子上啦!他们地形熟,这一手做得多绝!”

等到路好不容易修通,已经是傍晚时间,郭景云命令35军在附近的鸡鸣驿小镇宿营。

到了晚上,部队纷纷跑来给郭景云报告:鸡鸣驿四周都传来了共军挖土建工事的声音。是不是还是不要休息了,先走为上?

郭景云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华北共军战斗力也就那样,今天好好休息,明早来个“拂晓冲击”一下就能冲过去,没事。

郭景云在鸡鸣驿安心地睡下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安心休息的这个夜晚,华北2兵团、东野先遣兵团的十几万大军正不眠不休地朝着35军的方向猛扑而来。

二、全力以赴

在收到主席12月6日的电报后(“我们多次给你们电令,务必巩固地隔断张家口、宣化...何以你们置若罔闻?”),华北3兵团赶紧恢复了沙岭子一带的阻击阵地。

然而,这一天的空档恰好被35军抓个正着,400多辆卡车就在我军的眼皮子底下,毫无阻碍地通过了沙岭子。

主席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的感受可想而知。

我不回去,我要骂人

很快,主席给华北2、3兵团发出了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的精神我就不总结了,直接看就明白了:

杨、李过去违背军委多次清楚明确的命令,擅自放弃隔断张、宣联系的任务,放任敌35军东逃(35军两个师竟敢乘车三百余辆毫无阻碍地东去,我1纵撤至铁路两侧坐观,不阻不打)是极端错误的。

今后杨、李任务是包围张家口之敌,务必不使该敌向西向东或绕道跑掉(主要注意不使敌西逃),如敌逃跑,则坚决全歼之。杨、李应严令所部负此完全责任,不得违误。

现35军及宣化敌一部正向东逃跑。杨、罗、耿应遵军委多次电令,阻止敌人东逃;如果该敌由下花园、新保安向东逃掉,则由杨、罗、耿负责...

给二杨(2兵团司令杨得志、3兵团司令杨成武)发完电报之后,主席又给东野先遣兵团的程子华、黄志勇发了一份:

你们几次给杨、李电令都不合具体情况,都与军委隔断张、宣两敌联系的规定冲突。

现杨、李已放任35军东逃,又不知杨、罗、耿能否于新保安阻住该敌,你们自己则不以后卫军打密云,而以先头军打密云,致耽搁时间。

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你们尚未赶到,35军及怀来之敌即已一起东逃,你们到后毫无事做,空劳往返。

虽然如此,但你们仍须星夜赶进。希望杨、罗、耿能于六日夜或七日早在下花园、新保安线上抓住35军及104军主力,而怀来之敌亦未跑掉,你们可协同杨、罗、耿歼灭该敌。

三大战役期间,主席一共起草了197封电报,唯有在平津战役期间,出现了主席用极为严厉的口吻斥责前线将领的电报。

杨得志上将曾经如此形容他收到的那份电报:“我跟着毛主席打了整整20年的仗,经历过许多艰险和困难,也多次聆听他的指示教导。但是,直到现在,这份电报还在震动着我的心,它对我的教育大大超过了电报内容的本身,是我这一生怎么也不会忘记的。”

无需再多说这两份电报的重量,华北2兵团、东野先遣兵团向着35军的方向全速前进。

2兵团政治委员罗瑞卿给大家的政治动员极度简洁:“如果让35军从我们手里逃过新保安,与怀来104军会合,那我们第2兵团是交不了账的,是要铸成历史大错的!”

2兵团开始在漫天的风雪中玩命赶路。

然而,他们要追赶的是一只完全的摩托化部队,无论2兵团再努力,如果道路畅通,35军回到北平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是华北的人民站了出来。

民兵们虽然装备简陋,不可能在正面阻挡35军前进,但人民自然有人民的办法: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对家乡环境的熟悉,在下花园一带的公路上挖出了无数大坑——其中就包括郭景云都感慨的那个“天坑”。修路花掉了35军整整半天的时间,而在修完所有的大坑之后,对危险毫无感知的郭景云又决定在鸡鸣驿休息一晚。

华北的人民为子弟兵们争取了整整1天。剩下的,就要靠2兵团自己了。

尽管已经用尽了一切办法,2兵团主力还需要一天时间才能赶到35军前方。这个时候,唯一拦在35军前方的只有此前留在附近执行牵制任务的4纵12旅和晋察冀热地方兵团。

不惜一切代价,把35军拖在新保安地区一天时间——这就是12旅接到的任务。

12旅的兵力只有35军的三分之一,装备差距就更别提了。而接到命令的12旅旅长王昭只有一句话:坚决完成任务!

12月7日拂晓,35军在18架飞机的掩护下,以绝对优势火力开始对12旅的阻击阵地发动猛攻。

激战至中午,12旅已经因为伤亡过大丢失了多个阵地。然而12旅早已决定坚守到底,一个阻击阵地被突破,又在后面重新组织起一层新的阻击网,只要还有人有一口气在,就绝不放35军过去。

在12旅的顽强阻击下,35军半天时间仅仅前进了不到5公里的距离。

就在战局最激烈的时候,35军的背后突然响起了枪声。

就在12旅玩命抵挡35军的同时,为了用最快速度赶往堵截35军,2兵团首长下令所有部队不再等待搭桥,直接徒涉大洋河。

此时正是天寒地冻12月初,大洋河的河面已经结起了薄冰,2兵团的战士们却毫不犹豫地走进冰冷刺骨的河里。

第一批徒涉战士们上岸后,棉衣棉裤都冻在了一起,不仅走路困难,连脱也不好脱不下来;第二批下水的战士一看,直接把棉裤脱了,光着腿就迈进了结着冰的河水。

12月7日中午,2兵团主力克服了一切困难,先头部队提前赶到了35军所在的新保安地区,11旅已经赶到35军侧后。等来援军的12旅精神一振,立刻配合主力发起反攻。

郭景云这才发现大事不妙,35军进攻了半天几乎不见成效,反而自己的四面八方都开始出现了共军的身影,眼看自己已经要被团团包围,毫无心理准备的郭景云一时间手足无措,只好命令部队进入新保安城区进行防守。

35军选择了坐以待毙,华北2兵团当然不会客气,12月8日,随着2兵团主力全部赶到新保安地区,华北2兵团把郭景云死死的围在新保安城里。

三、所向披靡

在部队好不容易追上35军后,华北2兵团下了死命令要求各部队坚决围住35军:.

..军委已经严厉责备我们到达太迟,致使敌35军得以东突,影响整个作战计划,并要我们确实包围住35军于现在地区,并隔断其与怀来的联系。如果跑掉,由我们负责。

我们已对军委负了责任,因此,我们亦要求你们严格而又确实地执行我们的一切命令,谁要因疏忽或不坚决而放走敌人,是一定要追究责任的。

听到35军被围的消息,傅作义急得不行,命令16军、104军立刻向新保安方向增援,救出35军。

为了提高援军的动力,傅作义任命驻守在怀来附近的104军军长安春山为“西部地区总指挥”,统一指挥16、35、104军。得到任命的安春山果然动力十足,12月8日就率104军倾巢而出,开始向着新保安地区进军。

傅作义这一手极为狠辣,华北2兵团主力在8日当天才刚刚结束急行军全体抵达新保安地区,就连围城的阻击阵地都还没全部修筑完成,而距离新保安距离很近的104军闪电出击,华北2兵团很有可能会在来不及收到任何敌情消息的情况下被104军从身后偷袭。

这是华北2兵团最危急的时刻。

万幸的是,华北2兵团3纵的司令员郑维山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警觉。

在执行围城任务的同时,被聂荣臻称赞“打仗心细如绣花”的郑维山却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把傅作义的王牌给围在这里,傅作义难道不会有所动作?”(兵团部没有把毛主席的指导性意见下发给纵队,或许很可能是没有得到东北的布置指令)

郑维山已经带着部队和傅作义打了多次大战,非常熟悉傅作义的作战风格。因为担心傅作义“有所动作”,郑维山派出了一个侦查班沿着大洋河向东进行侦查。

正是这个小小的侦查班,发现了足以左右战局的情报:8日午后,侦查班向郑维山回报,看到敌人大股部队正在从东面向新保安前进。

郑维山立刻向兵团请示,却发现兵团指挥部暂时联络不上。(又没联络上)

这让郑维山一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2兵团刚刚被军委责骂不久,此时兵团指挥部又给出了死命令要求围住35军,如果不经请示就调动围城部队,这个责任实在是太过重大。(杨罗耿布置不当,忽略了安春山部从东边的来援)

然而,郑维山却没有犹豫太长时间,他判断,这支部队毫无疑问是傅作义派来的援军,如果放任这支部队接近新保安城,与35军形成合力,对2兵团进行两面夹击,2兵团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

郑维山一咬牙下定了决心:3纵留下4个团在城西继续包围,由他亲自率领5个团(大部)去城东阻击这支援军,有责任,由他来承担!

郑维山带领3纵主力向东疾进,当天晚上就迎头撞上了前来增援的104军,郑维山立刻命令3纵就地展开,坚决阻击敌人。

郑维山的“擅自行动”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为不了解敌情,2兵团指挥部一开始并不理解郑维山的举动,还向他发来了责问的电报;不过很快,得到敌情后的2兵团指挥部马上就认可了郑维山的紧急部署,并向3纵派来援军增强阻击战线。

郑维山的细心、果断和勇敢,成功化解了华北2兵团这场巨大的危机,3纵的及时出击拦阻了一路疾行的104军,让35军和104军相隔了几公里之远,避免了国军两个军对华北2兵团形成直接夹击的危险态势。

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尽管最大的危机暂时过去,等待2兵团的仍然是一场硬仗。

12月9日,国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地砸向2兵团的阵地,在飞机的掩护下,35军、104军从两个方向向2兵团发起了攻击。

新保安周边地区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带,很多地方根本无险可守。面对着急于逃命的35军,兵力、地形均不占优,也没有时间构建工事的2兵团打得极为辛苦,各个方向的阵地不断失守。9日下午,35军和104军最近之处相距仅仅不到4公里。

在这最危急的时候,2兵团启用了所有的预备队,对敌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反冲锋。2兵团的干部们全部站上了第一线,高喊着口号,带领战士们端着刺刀朝国军冲了过去。

在2兵团悍不畏死的冲锋下,国军终于抵挡不住开始后退,2兵团趁势收复了大量阵地。夜晚到来了,国军的2个军打了一天,却毫无斩获。

2兵团的英勇作战获得了主席的高度赞赏:

杨、罗、耿兵团9日英勇击退新保安敌35军、怀来敌104军的两面夹击,确保自己阵地,应传令嘉奖。

35军和104军正准备收拾收拾明天再战,一个恐怖的消息却突然传到了国军阵地。

“东北虎”来了!

东野先遣兵团入关打的第一仗打得极不顺手,而后更是被主席给骂到臭头,先遣兵团上下都是一口闷气憋在胸口,咬着牙低着头往35军的方向猛追了过来。

12月9日,疯狂赶路的东野先遣兵团在康庄附近首先追上了准备救援35军的16军,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顿穿插包围,16军在慌忙中想要突围,然后就被先遣兵团麻溜地就地全歼了——整场战斗只用了不到1天时间。

歼灭了16军之后,东野先遣兵团连一秒都没有多停顿,提起枪就朝着104军的方向继续跑步前进。

16军在一天之内覆灭传来之后,安春山完全被吓破了胆,他再也顾不上35军,在9日晚上就连忙带着104军开始撤退。

然而,先遣兵团的动作实在是太快。104军并没有跑出太远,就被闷头赶来的东野先遣兵团从后面追上,沉默的先遣兵团对着104军又是经典的穿插—包围—总攻一套三连,不到半天的功夫,104军就从地图上被一笔勾销。

这里面有个艰难的地方,华北军对傅作义是有一些恐惧的,所以杨罗耿兵团是有一些迟疑的,但是毛主席的要求是严厉的,所以虽然晚了一些,还是到位了,因为12旅的坚强阻击。这是一个奇迹。

在当时那种条件和环境,不可能给12旅领导多么详细的布置,剩下的只有交给老天了,当然不是,而是这么一个部队对毛主席的信任。

杨、李过去违背军委多次清楚明确的命令,擅自放弃隔断张、宣联系的任务,放任敌35军东逃(35军两个师竟敢乘车三百余辆毫无阻碍地东去,我1纵撤至铁路两侧坐观,不阻不打)是极端错误的。

今后杨、李任务是包围张家口之敌,务必不使该敌向西向东或绕道跑掉(主要注意不使敌西逃),如敌逃跑,则坚决全歼之。杨、李应严令所部负此完全责任,不得违误。

现35军及宣化敌一部正向东逃跑。杨、罗、耿应遵军委多次电令,阻止敌人东逃;如果该敌由下花园、新保安向东逃掉,则由杨、罗、耿负责......

昨天我犯了一个错误,以为12旅是陕南12旅那样的部队,类似淮海战役中的两广纵队,战斗力不怎么样的,但是这次平津战役之所以顺利进行,除了毛主席布置得当之外,就是三纵12旅立功了,立大功了。

郑维山三纵还是主力纵队,只是:

12旅的兵力只有35军的三分之一,装备差距就更别提了。而接到命令的12旅旅长王昭只有一句话:坚决完成任务!

唯一拦在35军前方的只有此前留在附近执行牵制任务的4纵12旅和晋察冀热地方兵团。

这真的很关键,地方部队和一个小纵队,能够阻击机械化35军合适的事件,靠的是什么?没有特殊原因肯定是不行的,35军肯定是大意了,但是也不是一般部队可以阻挡的。

况且国军还有飞机。

于12月2日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

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1、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

该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

这块是东野首先控制住怀来的安春山,当然,由于程子华黄志勇的浪战打密云,耽误了,严重耽误了。

12月2日的布置,3日机械化到达怀来,没有任何难度,东野先遣兵团,应该尾巴一部打密云,也行,然后大部分快速通过,及时达到怀来和新保安附近,给我华北军以强大的支持,肯定打新保安的肥肉是只能归华北杨罗耿兵团的。但是程黄浪了,就要打密云,确实愚昧。

毛主席的布置是精确的,到位的,下级能不能实现呢,本来基本可以说是可以的,时间也是宽裕的。只是由于夏季指挥员的错误理解,显然,是没有相信毛主席的想法啊。

杨罗耿拖延了,被警告后才老实,这应该是华北兵团的思想没到位导致的,说到底应该是主官的粗心大意,基层军队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否则12旅不会那么顽强,以那样的状态,说实话挡不住才是正常的,结果导向,挡住了,不是装备,不是人数,不是这个或者那个,那么问题在哪里,什么支撑了他们呢?

这实在是一个问题,我只能用相信毛主席来解释。不怕牺牲就更不要说了。我也不相信12纵多厉害。虽然郑维山确实厉害,但是,华北军队确实质量是不足的。

总的来说华北军队在对抗傅作义军队的过程中是一直被压着打的,得到的信心不算大,就算临时抱佛脚说革命必定会成功等等等,我看也来不及。

这个转换也不足,所以基本上华北军队在平津战役中主要就在打酱油,就是抓35军,东野程黄兵团的帮助也很大。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得靠毛主席的威望了,这种信,达到了充分的效果,要知道12旅知道必然会挡住吗?只有信,才能可能导致胜利及时阻住,这股劲就憋住了。最后我们当然阻挡住了,杨罗耿兵团也及时到了。这说明毛主席的督促是可以实现的,毛主席的计算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也向华北的人民---民兵部队致敬否则平津真不会那么顺利。

一旦抓住,歼灭35军就不再是问题了,这股心气华北军也有了。

这就是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的具体表现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