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双方都背叛了工农 -- 审度

共:💬261 🌺642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栖霞公社?不是村吗?关键是,有一些富裕村?为什么也要分

这种村应该还是有的啊。

西霞口村隶属于荣成市成山镇,位于成山镇东部,面积有4平方公里,人口1300人(2000年),2017年12月,荣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

1952年,村民田学国带头与6户农民成立全村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田学国任社长,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田文峰任社长,高级社的牛、马、骡等用于农业生产的大牲畜存栏量22头(匹),粮食亩产突破200公斤。1970年至1972年投资5万元, 建成蓄水量50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一座,村内的山峦地全部变成水浇地,粮食平均亩产突破300公斤。

建国初期农业总产值4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继续走集体化道路,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1978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3万元;1987年渔、农两队的顺利合并,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1994年村民不再种田。

工业:该村于1975年建成造船厂,现由原来只能修造小马力渔船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可承修8000吨、承造3000吨以下各类船舶、年修造能力达10万吨的大型船厂。1984年建起两座1000吨的水产品冷藏加工厂,年可加工各类鱼货20000吨,产品全部出口, 年收入400多万美元。是年还建成了6条鱼粉生产线,年产鱼粉15000吨,收入1000多万元。

1965年办起了磨房、油坊。1973年建起发电房,为集体经济创出了微薄的经济收入。1987年渔农两队合并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947年建立起第一届村党支部,田文峰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西霞口村分为渔队和农队,分别成立党支部,渔队由田文典任书记,农队由田学伦任书记。1987年,渔农两队合并成立党总支,田文科任党总支书记。1994年实行集团化管理,成立“中共西霞口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田文科任集团党委书记。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粮食及纯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1987年后,集体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全村村民人均创纯利10万元,入达8660元,年末户均存款余额10万元,人均存款余额3.8万元。70%的村民住进了别墅楼、公寓楼,电话普及率达100%,户均彩色电视机达1.6台,电视全部实现闭路化。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道路狭窄崎岖,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则以土石木结构为主,以海草覆盖屋顶。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2000年,投资硬化了长达10公里的村级公路, 铺设了长达10公里的自来水输水管道,人工营造绿地40多公顷,修建了3座蓄水平塘,完成了35千伏变电站建设,全村实现电气化,成为省级电气化用电村。西霞口村现已建成别墅式独体楼70户, 两户一体式的别墅楼40户,公寓化住宅楼4幢240户,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50户,公寓化住宅普及率达到了70%。

龙虾宫

西霞口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园林公司,负责西霞口环境的绿化与美化,绿化面积达可绿化面积的100%; 山峦绿化覆盖率达到63.6%,还修建了两处占地10公顷的融植物观赏、游鱼欣赏、漫步长廊、儿童乐园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建国前, 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30%,建国后,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村庄实行集团化管理后,于1988年投资建起了一座2200平方米的综合性教学大楼,配置了语音室、微机室等先进教学设施。1995年,投资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园、入学率达100%。截止到2000年,先后有37名学生考入各类高等学府, 另有85名学生考入中专学校。1995年,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妇女活动室,并且坚持每星期为村民放映1~2场电影,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福利得到极大的提高:村民应交纳的三提五统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对村民实行了免费供粮、供水、供电;对未参加过工作的60岁以上的村民给予老年人生活保证金待遇; 对参加过工作的村民,自56岁起享受退休待遇, 年满60岁的加发老年农民生活保证金;对为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退休后加发职务补贴;对退休职工实行工龄补贴制度;对因病或灾害带来生活困难的以及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每年发放2500元以上的社会救助金;对村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享受医疗补贴。2000年投资建成一座“二级甲等医院”,对住院治疗的村民报销全部医药费、治疗费;对房屋需要改造却无经济能力的老年村民,村里免费提供楼房一套供其居住(房权属集体)。西霞口村已经实现了住宅别墅式、公寓化;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直拨电话、硬化道路的五配套;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养老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幼儿到小学的全免费配套教育,对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实行补助金制度。

1948年8月26日生于西霞口村, 1968年入伍,1972年退伍回村。1977年担任农队书记。1987年渔农两队合并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兼任西霞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

1977年,田文科出任西霞口村农业党支部书记。

1983年,田文虎出任西霞口村渔业党支部书记。

1987年,农队、渔队合并,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荣成市西霞口渔业公司。

1987年起投资修建深水货运码头。

1991年7月,成立荣成市西霞口实业总公司。

“‘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单个村的资源、力量是有限的,多个村抱团发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代表说,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山东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出了抓村连片的路径,明确了建设示范片区这一工作抓手。片区内,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做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

西霞口村的口号是:“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全民有股份,大股永归村!”。由于坚持合作化的道路。西霞口的旅游资源被原住民所共享。在胶东半岛,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他一些沿海地区依靠外来资本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发展的成果也受到走资改开的侵害,相当部分被外来资本所攫取,原住民仅仅得到很有限的补偿。

  日前,在山东开会时,出席会议的有一位60后的较年轻教授,成长于农民家庭,来自湖南怀化的山区农村。这位教授告诉我,他的家乡在上世纪80年代依靠集体的力量,已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由于分田单干,重新回到了依靠畜力和人力种田的局面,机械化的成果损失殆尽。今天,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农业生产一片凋蔽,也没有集体企业。

2007年01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荣成市成山镇西霞口村视察海水养殖车间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霞口村就已经逐步建立了涵盖医、食、住、学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体系,全村实行免费供粮、供水、供电、供暖和医疗,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养老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每名村民每月领取高额生活补助,村民教育从幼儿园至研究生享受奖学金,服兵役的义务兵、军官和志愿兵都有相应的补助;对病灾户等困难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人每年70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再额外发放养老补助金。完全做到了幼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

  按照村庄总体规划,村内及通往景区道路全部铺成柏油路,道路两侧和周边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建成两座国家标准污水处理厂,建有幼儿园、二甲医院,全村居民全部住进了别墅楼、公寓楼,并提供了购房和免费居住的两种自由,超过80%家庭拥有轿车。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西霞口始终不忘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投巨资建起了老年宫、妇女之家、娱乐场和文体广场,电影、文艺演出轮番上场,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引导教育群众。现在全村没有一户安装防盗网,出去串门也不用锁门;村民生活幸福安康,没有一户贫困家庭;村民家庭关系和睦,没有出现一起不赡养老人的现象。

30年来,西霞口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治安和刑事案件,社会风气淳厚、村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快乐的气氛,2013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6万元。

围着精巧别致一步一景的隆霞湖,依次建有安静的村民居住区、医疗区,运转有序的办公区,学校幼儿园、高雅艺术馆、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区,靠近海边,则是港口工业区。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村庄规划。2008年8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西霞口村,最看重人才培养,很早就设立了助学奖励基金,从幼儿园至研究生每年提供150元至1.5万元不等的奖学金。还先后建起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全方位提高村民素质。村里实施了养老金、医疗费全部由集体承担的民生保障制度,村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5平方米。以法治村、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在这里得到了最大化的保障。

  1999年,西霞口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田文科坚持“人人有股份、村里占大股”和“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的原则,既保证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又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和谐共富。2006年5月,西霞口村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合并了邻近的柳夼村、仙人桥村、瓦夼村和冯家庄村,为1500名“新村民”提供一视同仁的福利待遇,带动周边共同富裕。

“得利斯”——在诸城市昌城镇,这既是一个企业集团的名字,也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从成立得利斯公司开始,我们就将企业、村庄和村民三者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企业成长为家乡发展出力、为村民造福,是我们始终的坚持。”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思敏代表说,得利斯从一家村办面粉厂,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良种猪繁育养殖、粮油及饲料加工、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生物工程于一体的上市龙头企业。得利斯村有2600多人在集团持股、每人每年可领取800—2000元分红,一半左右的村民在企业上班、人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外出求学的不少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工作。

田文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耕地“开刀”,下决心向土地要粮食,先解决温饱问题,连肚子都吃不饱还能干啥啊。人勤地不懒,没有付出哪来的回报!这浅显的道理不用多讲,说来说去离了“干”不说事。说干就干,田文科带领全村能干活的人下地,撸起袖子,挽起裤脚,又是挖,又是填,几天过后初见成效。又过了一段时间,村里的农田全部整治一遍,山坡地、水洼地、海滩地都平整出来,该翻的也都深翻了一遍。田文科是把种庄稼的好手,他把整理出来的耕地依照科学种田的理论做了全面规划,本来就不多的土地不能浪费,向土地要粮食,向农时要粮食,向汗水要粮食。那几天,他带领大家起五更打黄昏,凌晨天不亮下地,晚间天黑透才收工,汗水、雨水、泥水搅合在一起谁也没有说一个“累”字。

苍天绝对是公平的。这一年秋天,西霞口的耕地出现了奇迹,种出来的玉米、谷子、红薯产量大增,意想不到地在全公社20个自然村中,粮食产量一举夺冠。从未得过第一的西霞口人,第一次尝到扬眉吐气的滋味。田文科的一把“火”点燃了全村人的生活激情,大家顿感今后的日子大有干头,大有奔头。

1976年,安徽小岗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中国农民思想的一次大解放,人们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1年荣成尝试性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田文科思来想去认真掂量,也把分地的事在支委会上作了汇报,征求大家的意见。意见一致,有了共识,

他们随即挑选村民组成工作小组,只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地全分了下去。(啊哈哈哈哈)

那一年,西霞口的小麦喜获丰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为他们增添了新的活力。

1982年,田文科造了几艘小船,他利用农闲撑船带头下海打鱼了。这是一次新的尝试,没想到初次下海收获颇丰,确认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条好路子。当初,胶东半岛近海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只要渔船出海肯定都是满载而归。西霞口组织村民到近海打鱼引起了轰动,远近十里八乡纷纷效仿,为农村发展带了个好头。

正当周边邻村纷纷起来入海打鱼的时候,田文科把那几条小船出手卖掉换上了大船,效益成倍增长。时间长了,西霞口的渔业生产已小有名气,村集体的家底儿也厚实起来。这时,田文科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找来要好的朋友田文虎商量,把闲散的打鱼船组织起来,组建成立渔业公司,这样西霞口的渔业生产会越做越大,船大好航行。

1987年,西霞口渔业公司正式挂牌。全村的村民都是公司员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大家心齐劲足,目标一致奔小康。

西霞口地处山区,通往外界的是一条只有3米宽崎岖不平的砂石路,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路,成了影响致富的一大制约因素。那个时候,一个小小的西霞口想修一条路,谈何容易。

规划的新修路要经过几个村庄的责任田,田文科跑上跑下到处求人,有的村民经过做工作同意开工修路,有的人磨破嘴皮子硬是不答应。无奈,田书记只好修改图纸绕道建。他顶着三伏天火辣辣的大太阳,穿梭般地实地勘察,完成了西霞口通往外界的大道设计,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开工了,父老乡亲自发地跟在他后面,男人们光着膀子挖土铺沙石,妇女们挑着饭菜一趟趟地送往工地,呈现出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热烈场景。

1985年春天,西霞口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手挖肩扛地修通了这条致富路,车来车往送走了贫穷与落后。现在这条路几经翻修,变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村级公路,平坦宽阔,四通八达。出山,与国道相连;下海,连接着港湾。这条路连接着家家户户,这条路连接着父老乡亲的心。

路修通了,田文科心里还有件事一直放心不下。渔业公司大小船只有50多艘,原来村里那个小码头显然不适应,新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码头是当务之急。为这事他曾四处奔跑,无济于事。新年一开春海风肆虐,停靠在小码头的渔船摇摇晃晃,更何况那些进不了码头的船只不是更令人揪心吗?田文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也坐不住了,他拼着命地找到上级领导,代表西霞口全体村民恳求能立项建个新码头,这关系到渔民的生命安全,人命关天……田文科一番肺腑直言打动了主管部门,批准他们建一个码头以解燃眉之急。

田文科像拿到“圣旨”一样急速回到村里,召集村委会研究实施方案,抓紧开工生怕领导有变误了大事。

修建码头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初步测算需要投资一亿元,村领导思想统一,花再多的钱也要建,这事耽误不得。

当家更知柴米贵。尽管村里有了一定的积蓄,花上一亿元建码头也是让人心疼的事。在村民大会上田文科把家底都亮了出来,村里的钱就这么多,能少花的要少花,能不花的就不花,省着点用,省下的钱还是大家的。全村的人都发动起来了,码头修建从填海开始,没有大卡车就用拖拉机拉;铲车不够,就用手搬肩扛;石头没了,就到山上开采。一时间西霞口男女老少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填海运动”,仅仅几个月时间几百万立方米的石头,砸进了10几米深的海水里。第二年,一个大容量、高质量的“龙眼”港建成了,山东省主管部门鉴定验收定为二类码头。如今,龙眼港经历三次扩建升格为国家一类码头。这是西霞口人白手起家,用双手和汗水创造出来的人间奇迹。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霞口已经崭露头角,村办企业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土地流转统一安排集体耕种产值大增,村民的日子无虑无忧。田文科和他的领导班子成员并没有满足眼前的一切,他们不安于现状,有更大的目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