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投票很多人似乎都觉得国内经济不行,到底为啥不行呢? -- 胡一刀

共:💬2481 🌺14462 🌵63新 💬1 🌺1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249 / 0

    好上加好
    7/0
    稳中向好
    84/0
    不死不活
    64/0
    越来越差
    62/0
    自己晕菜了
    3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问题要回到《资本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过一个等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 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并说:

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马克思在这里的分析有点神秘化,或者如他所说,他在“卖弄”他从黑格尔那里学来的思辨方法。

历来对于资本论的学习,比较重视第一卷和第三卷,因为其“直接”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过程。而对于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相对着墨较少,本身这一卷也是一部压缩较多的著作,按照马克思原来的资本论写作计划,其实包含的内容比现在丰富的多。

而现代经济大多数的“花样”也埋藏在流通过程里,对于这一点,很多经济学家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第一,很多人不懂,如果真懂往往的就不做经济学家了;第二,也有懂的,但不敢多写,比如写《置身事内》的兰小欢,写到很多地方都有一种“我只能写到这里了,再写就要被禁”了的感觉,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公开出版的经济学著作都不可能完整揭示经济真正的秘密。

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的,经济学,金融学,核心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如何合理合法的生出钱来?”这个“合理合法”可大有文章可做,经济学教科书里看不到的东西都藏在这里面。

既然金融也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那自然也可能有生产过剩,也可能有假冒伪劣,这也是需要法制和市场秩序去规约的。

关于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问题,我觉得这里主要有一个“不可通约性”的问题,货币资本之间的流通和交换当然会有损失,比如货币之间有汇率,纸币与金银之间有市价等。会有汇率损失,会有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甚至可能一文不值,但算法是相对简单的。

而人力资本这种计算很困难,比如打个比方,“一个人干活抵得上一头牛”,不是说人真的是牛了,只是从体力劳动而言有一定替代性。

而现代的职业分类大大细化了,相互的不可通约性太高,比如一个开出租的失业了,你让他去干编程,他可能完全干不了,也不可能得出一个“N个出租车司机=M个程序员”的公式,因为这个只能用来比较薪水,而一个失业的司机在程序员市场可能一文不值。

所以如果三百六十行之间能够形成像货币之间一样的通约性,那么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基本就可以等同看待了,但在当下的职业分类和教育体系中不可能。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又出现了一种可能性。随着大模型的不断进展,人类可能面临一些工作,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均可以用大模型经过足够训练后取代,那么人力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被大模型之间的通约性取代后,人类的劳动可能就只剩下一种:监督机器的运行,他不需要懂得具体业务的原理,他只需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以及如何监督参数就可以了,这通过一本手册足以解决。

这就像美剧《迷失》里那个看守岛上基地的苏格兰人一样,他干的只是日复一日定时在机器上输入一段代码,完全不知道这代码有什么用,但有一天忘了结果就是造成大洋上磁场失衡,飞机坠落。所以这时候人类的劳动只剩下了一种价值,也是最根本的价值:注意力。

通宝推:联储主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