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周末看了一个黄奇帆的讲话 -- 思想

共:💬280 🌺938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实我想说两个事情,第一苏联时期农业产量是高于俄罗斯时期的

当然了,苏联农机效率是稍微差一点,但是也还行的。

苏联进口粮食和我国今天的进口差不多,谁也别说谁。

俄罗斯出口粮食多也是事实,但是和产量没啥关系,印度也是粮食出口大国。

第二是效率,农机化肥效率是没问题的,苏联是不错的。

这是单纯从技术上说是一块,另外就是一个人的工作可能两三个人干,这也是我赞成的,也是探讨的消化人口问题,我觉得苏联是平衡的。

当年说劳作生产率就是攻击苏联这点。

最后,农业工业消化人口尼始终不同意,我以为数据还是能证明这个问题的。

水库建设年代表(1949—1976)

  建 设 大型水库 中型水库 小型水库 合计

  年 代 (座) (座) (座) (座)

  1949年前 6 17 1200 1223

  1949-1957年 19 60 1000 1079

  1958-1965年 210 1200 44000 45410

  1966-1976年 73 850 37000 37923

  总 计 308 2127 83200 85635

  人民公社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约5400多亿元的资金,年均210多亿元。如果从建国前40年计算,农业则为工业化累积了近一万亿元的资金,占同期国民收入全部累积额的22.4%,平均每年高达近250亿元。

按每个农业劳力平均计算,人民公社时期每位劳力年均向国家提供的剩余多达80余元。农业合作社尤其是人民公社,正是在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必须从农业提取建设资金这个历史阶段上,出色地完成了从高度分散、剩余极少的千万个小农家庭吸收工业化所需资金的农村社会制度。

  机耕面积:

1984年3492.2万公顷,比1957年的263.6扩大了13.25倍;

灌溉面积:

1984年4445.3万公顷,比1957年2733.9扩大1.63倍;

机电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比重1984年56.4%

农村小型水电站:

1984年,60062个,发电能力361.5万千瓦,比1957年544个,发电能力2.0万千瓦分别扩大110.4倍、180.75倍;

  农业的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1984年每亩产量241公斤,比1957年每亩产量98公斤提高143公斤;

棉花(公斤/亩):1984年61,比1957年19提高42;

猪牛羊肉产量:1984年1540.6万吨,比1957年398.5扩大3.87倍;

粮食产量:1984年40731万吨,比1957年19505扩大2.09倍,年均增长4.0%(《中国统计年鉴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9年9月第一版p198、205、213)。

同期,林牧副渔业及其他非农产业增长更快,呈现了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改善(辛逸《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

1951~1980年中国农业年递增3.2%,苏联3.1%、印度2.6%、法国2.5%、英国2.3%、西德1.9 %、日本1.7 %、美国1.6%。

郭熙保先生指出,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绿色革命,对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研究是比较先进的,而且在许多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966年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但中国在1964年就试验成功了这一高产品种。由于中国农业研究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前面,因而,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基斯担1970年的稻谷单位面积产量比中国低得多。如,印度1970年单位面积产量是1685公斤/公顷,巴基斯坦是2196公斤/公顷,而中国为3399公斤/公顷(郭熙保、周军《发展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版p130)。

  政府通过不分地域、不分条件的措施把城市以外的几乎所有地区、行业和人等都纳入了包括了5.4万个公社、71.8万个大队和600.4万个生产队的行政组织之中。

1973年9月26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发展,“赤脚医生”发展到100多万人,1975年全国“赤脚医生”150多万人,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达390多万名(曹普《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12月),至1976年全国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生产大队达90%。

人民公社的卫生保健制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制度健全,由卫生站、卫生院和县医院构成的乡村卫生网站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的乡村。

第二,人民公社卫生保健集中高效的制度特征,大大降低了农村卫生保健制度的运行成本。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仅设置“赤脚医生”一项,就将中国的医护人员比率提高了一倍;人民公社晚期每个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护理水平,在其他国家约需数百美元才能达到,而实际上,公社社员的医疗开支人均只有7美元(辛逸《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

  (7)为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制度和快速通道。

农业技术推广站:1957年13669个、1979年17622个、1984年14035个;

牲畜配种站:1957年821个、1979年1174个、1984年721个;

畜牧兽医站:1957年2930个、1979年8495个、1984年7386个;

种子站(种子公司):1957年1390个、1979年2369个、1984年2545个;

国营良种(原种):场1957年1899个、1979年2418个、1984年2414个;

气象台(站):1957年1647个、1984年2568个。

化肥施用量(万吨):

1957年37.3,1962年63.0, 1984年1739.8;

良种播种面积;

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农业机械总动力(亿瓦特),1957年12.1,1962年75.7, 1984年1949.7;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混合台),1957年14674,1962年54938, 1984年853914;

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台):

1962年919, 1984年275000;

大中型机引农具(万部):

1962年19.2,1984年123.5;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

1957年4.1亿瓦特,1962年36.7万台、45.2亿瓦特,1984年615.0万台、577.7亿瓦特;

联合收割机(台),1957年1789,1962年5904,1984年35861;

农用载重汽车(辆):1957年4084,1962年8239,1984年349261;

(《中国统计年鉴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9年9月第一版p175、229)。

1979年,全国已建立县和县以上农业机械制造厂2327个,农业机械修造厂2386个,从而基本上建成了农业机械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在农业机械制造和修造厂工作的职工达到117万人。

  (8)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将使单纯的农业转型为集合了农业、工业、商业等的新型产业。

毛认为,农村要实现繁荣和共同富裕仅靠农业是不行的,必须还要靠公社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工厂化。

他指出“不完成两极化(公社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商品不能丰富,不可直接交换”。

1976年底,全国社队企业已发展到111.5万个,社队工业产值由1965年的5.3亿增长到123.9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0.4%上升到3.8%。

据美国学者——佩内洛普·B·普赖姆的调查,到文革结束时,

全国县属的农业机械厂约4300家,公社和大队所属的约495,000家。

公社、大队所有的中小型化肥厂约2350家,其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约50%以上。

公社、大队所属的水泥厂约3000家,其产量约为全国水泥产量的60%。

到1979年县、公社所属的小水电站的总容量已达6,330,000千瓦。这些水电站通常位于偏远地区,为解决中国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78年乡镇企业产值38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值4237亿元的9.1%。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9年)》统计:1984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63.5%,农村工业总产值占22.9%,农村建筑业总产值占7.3%,农村运输业总产值占2.6,农村商业饮食业总产值占3.7%。

后来,社队企业整体改名为乡镇企业,1992年乡镇工业产值达到1319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6802亿元的35.8%,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

  (9)为农村普及了教育。

1958年10月1日,农村中的红专学校和红专大学34.9万所,有2000余万人。

1954年-1965年,全国扫盲9570万人(《光明日报》)。

  ②公社办学校。

“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青年团的各级组织应当管这件事。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由青年团负责一同管起来。技术夜校的教员,可以就地选拔,并且要提倡边教边学。”(《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6]一文按语)

  人民公社成了与文化、科技结合的载体。

公社、大队、甚至生产队都办了各种文化科技阵地,并且与城市各种支农单位及农科所(站)、大学对接,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开展科技种田,同时,也协助科研。

1958年10月1日农村中的红专学校和红专大学已达34.9万所,有2000余万人。1954年-1965年全国扫盲9570万人。

1965年全国农业中学(职业中学)61626所,教师19.7万人,在校学生443.3万人(1988年在校学生279.4万人)。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公社的帮助下进行,1975年冬,湖南上万人的育种队伍到海南,制种3.3万多亩。

1973年11月28日《光明日报》以《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为题,发表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的教育革命调查报告,宣传“朝阳经验”。

这所学院原名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

设有农学、水利、牧医、果林4个系,几年来先后举办了50多期短训班,为社、队培养了近万名各种农业技术人员。

经验是:

1,学生实行“社来社去”,即学生由社、队选送,毕业后仍回到原来社队当农民,为社、队培养农业科学技术骨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2,从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建立了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新体制,以科研促教学。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若干课题组,围绕科研课题组织教学;

3,办学方式,实行“几上几下”,每年分期组织学生回到自己社队,参加当地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从而使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走向了社会。“上”就是在校学习,“下”就是回队实践。

  ③普及义务教育。

1964年,毛泽东发表著名的甲辰谈话,对建国以来当时的农村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提出批评。

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分别从1962年的56.1%上升到1976年的97.1%,后者则由42.6%升至94.2%。

(1995年农村小学校16万所,学生763.7万人,中学3821所,学生40.7万人,2005年分别为6.1万所,307.5万人,2582所,36.5万人)。

  ④缩短大学学制。

将来农民都要大学毕业,所有的人都要大学毕业,(《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二日)。

  ⑥通过农业机械化使农民接受科技知识。

农业机械化运动对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启蒙作用不容低估。

最初搞农业机械化时,许多干部连农业机械化的概念都不清楚,成千上万的农民更是从未见过拖拉机。

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事物缓慢,使用的仍是千余年前祖先使用的铁锹、镰刀、锄头之类传统手工农具。

通过农业机械化运动,大批农民被培养成了农机技术人员。

到1978年底,全国仅人民公社系统就有农业机械管理操作人员790多万,其中拖拉机手330万。

他们是中国第一批懂得现代生产技术的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起了很大作用(王磊 1995)。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的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就把培育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1960年,人民公社已经建立起了五千四百多万亩种子基地。

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关科研部门培养的优良小麦、水稻新品种以及杂交玉米、高梁等就开始逐渐在生产中推广。

1966年,全国召开了第三次农作物育种工作会议,推荐了72个新育成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良品种。

70年代初,科研部门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新技术应用于农作物育种,培养成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谷子、大豆、油菜等几十个新品种,不仅使农作物产量提高、生长期缩短,而且具有抗病虫害等特点。

从这时起,中国在改良品种、消除病虫害等方面的成就逐渐领先世界,各级政府、各人民公社对农作物改良和育种工作都十分重视,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选育和推广良种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在1971年良种种植面积占其总面积的80%;杂交高粱播种面积在全国达到20%;杂交玉米约占三分之一;小麦抗锈、抗倒伏、高产品种更是普遍推广。

七十年代初,我国杂交水稻良种育成,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体完成推广,使水稻单产约增加20-30%。就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来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的科研部门以及人民公社、生产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优良成果获普遍推广的先后也有十几种,亩产都达千斤以上。

吉林省海龙县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朝鲜族农民)于1967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

袁隆平小组被抽调研究籼型杂交水稻是从1964年开始的。

1972年杂交稻研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即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袁隆平小组的杂交新品种实验成功,1976年即被批准大面积推广种植,结果使水稻产量增产20%以上,亩产达600多公斤。

同期培育水稻新品种的并不只有袁隆平小组一个,全国约有十六七个科研单位的上百研究人员、上万个农村公社生产队的农民参与。他们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成果。小麦、玉米、大豆、谷类作物品种的改良中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成就都是很突出的。

例如著名农业科学家李振声研究杂交小麦,反复试验十多年,取得了成功,新品种使小麦亩产增长25%、在七十年代就达700多斤。还有以李登海为代表的玉米品种改良,在1975年就达到亩产1024斤,如今已经更新升级了数十个品种。在种子研究领域,1964年,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的故事。

1971年10月2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培育杂交高粱和杂交玉米获得显著成效。杂交高粱比普通高粱能增产30—40%,1971年全国已种植杂交高粱2280万亩。

杂交玉米一般可增产25——30%,1971年全国已种植6720多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的三分之一。1974年7月17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各小麦产区大力推广优质品种。

  1959年4月,毛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

并要求“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

还指示“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

1962年,在毛亲自主持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发展农业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包括动力机械、耕作机械、运输机械、收获机械、水力机械、林业机械、饲料机械、场上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机零配件制造等行业的农机工业体系,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农用运输车、水泵等各种农机产品。

创建了洛阳,天津,佳木斯等大型农机制造企业。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多山区丘陵,不适用大型农机作业的情况。

因此,在国家的支持下,又开发了大量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

我国农机推广体系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

1951年,为促进农具改革,建立了新式农具推广系统,到1959年底共推广了各种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五亿二千多万件。

自60年代起,国家确立了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农业技术推广原则,形成了以国家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的事业型推广网络。

到1976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5.4万台;

小型拖拉机达到 329.8万台;

农业用汽车35万辆;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615万台;

农用水泵达到515.7万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123.5万部;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291.8万部;

谷物联合收获机达到35861台;

饲料粉碎机达到113.9万台;

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和榨油机共 388.1万台。

1984年,机耕面积5.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9%。

机电灌溉面积达3.76亿亩,占灌溉面积的56.4%。

为何没集中注意力在种地上,就是因为专注于了农业配套生产建设啊。

日本一群老农民养活了1.25亿日本人,凭的是啥?答案就是微耕技术 #

https://v.douyin.com/ijRLHf5b/

我们其实在三年期间大跃进进行了一次跃进,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没能全面完成相应的工作,但是突进到了相对正常的状态,虽然素质不足,制度不是太理顺,等等等诸多缺点,但是都和解放前不可同日而语。这个三年期间的突进还是基本到位了的,虽然过于突进,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稳固成果,可是我们毕竟成功了。

这是很重要的,还是你说的既考虑了一定的利润,也安抚和稳定了部分(所谓多余的)农民,苏联由于基础强一些,自然也比我们好一些。

苏联农业最大的失误就是维护保有不利,其他的基本还行,粮食随着水利变化也是符合苏联的国情,那么广袤的土地无法建设海量的如同我国的水利工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