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美国军史研究者Gary Bjorge眼里的淮海战役 -- 镐梓

共:💬20 🌺17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第一章-(3)培养军事将领

在发展共产党军事力量的同时,也发展了领导这些力量的人。本节探讨了淮海战役七位主要领导人的背景。其中五人是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CMC)为确保华野与中野团结一致而成立的淮海战役总前线委员会委员,其中两人是野战军的参谋长。在这些领导人中,有些人以司令员而闻名,有些人则以政治委员的身份声名鹊起。有些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有经验。

1924年,为帮助建立黄埔军校和建立一支国民党军队的俄国顾问将政委或“党代表”制度带入国民党军。最初,该制度即任命一名党代表到司令部——在国民党军队中一名国名党代表;在解放军中,中共代表下沉到连级——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军官团的忠诚和政治可靠。渐渐地,政委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他们承担了广泛的任务,这些任务在军事上是重要的,但不直接指挥部队作战。这仍然是指挥官的职权范围。

政委的主要职责是与中共地方机关联络,组织文职人员支援军队(注:这个理解不知道作者是哪里悟到的)。因此,政委开始参与征兵和后勤行动,因为成功动员农民对于获得补给和组建运输队是必要的。政委执行的其他任务包括“安慰伤员,向战俘作宣传,解释特定战斗的政治目的,提供娱乐,[和]就政治目标进行演讲。在某些方面,政委就像美国陆军的随军牧师一样,努力确保士兵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士气。他们还帮助指挥官在执行任务时解决民事考虑因素、敌人、地形和天气、可用的部队和支援、可用时间和民事考虑因素 (METT-TC) 分析。有时,指挥官和政委之间在责任领域存在紧张关系,但当这些职位上的人合作良好时,他们可以产生高度协同效应。在淮海战役时,刘伯承和邓小平,可能是解放军历史上最成功的指挥官政委团队,已经合作了10多年。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五名委员是陈毅、刘伯成、粟裕、谭震林和邓小平。刘,陈和邓组成了常委会,邓担任书记。按照中国将多重职责委任给某个个人的惯例,在战役期间,这些人还担任以下职位:

陈毅——华野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野政委,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野副司令。

刘伯承——中原军区司令员、中野司令员。

粟裕——华野代理司令员,华东军区代理政委。

谭震林——华野副政委、山东军区政委。

邓小平——中原军区政委、中野政委。

李达——中野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长。

陈士渠——只担任过华野参谋长一职。

书中简要介绍了这些领导人的年表,以显示他们的经历有多广泛,他们中有多少人有共同的经历,甚至长期合作,以及他们在中共政治和/或军事领导层中晋升的路径。到淮海战役时,他们都有成功记录,以激发了对彼此能力的信心。他们都经历了艰辛,证明了他们个人对共同事业的承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专业以及如何合作。

刘伯承是这些人中年纪最大的,受过军事教育最多:

1892,生于四川省。

1911,毕业于四川省会成都的军校,后来成为省军阀军队的一名下级军官。

1913,在担任旅长时受伤并失去了一只眼睛。后来将获得绰号,“独眼龙”。

20年代早期,参加国共的政治变革宣传。

1926,加入中共。是国民党北伐军一支部队的的指挥官。

1927,参与策划共产党反对江蒋介石南昌起义。是共产党在占领南昌后成立的革命委员会的参谋长。在国民党发动进攻后参加从南昌南进。后前往香港。要求去苏联学习。在年底前往莫斯科。

1928~1930,在莫斯科的军事学校学习两年半;首先是高级步兵学院,然后是伏龙芝(红军)军事学院。

1930,夏天回到中国上海,成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协助策划李立三攻占主要工业城市的攻势,并参与攻打长沙。李立三攻势失败后,加入朱德毛泽东的军队。

1931~1934,为赣南的朱毛军队从事军事参谋工作,因为它正在与国民党发动的一系列围剿斗争。担任红军学校校长。

1934~1935,在长征中,兼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朱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1937,指挥八路军三个师之一的第129师。

1937~1945,指挥第129师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他的政委邓小平携手合作。几乎在整个八年的抗日战争中都留在战场上。1945年4月至6月赴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刘被任命为司令员,邓被任命为政委。

1945~1948,在对国民党的逐步扩大的行动中指挥逐渐扩大的部队。在许多行动中,他与陈毅部队的行动协调一致。1946年7月14日,第129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分别任司令员和政委。1948 年 5 月 9 日,这支野战军在新的 中原军区成立后更名为中野。刘和邓继续搭档。

邓小平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作为一名学生,他对政治动员和组织产生了兴趣。他继续追求这种对政治工作的兴趣,并成为完美的政委。

1904,出生在四川。

1920,年初,去法国参加勤工俭学项目。

1920~1925,开始活跃于政治活动,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在联盟刊物工作。遇见陈毅。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离开法国,前往莫斯科学习了几个月。

8月,赴西安,在冯玉祥军队中为培养军官而设立的孙中山军事政治学院政治部工作。当时,控制着中国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军阀冯玉祥正在与共产党和苏联合作。

1927年中,冯清洗共产党,邓去了上海。在接下来的 2 年里,他在那里的中共机构工作。

1929年中,中共派他到广西帮助建立农村革命基地。成为在那里组建的军队的政委。

1930,广西共产党军队向北移动,以帮助长沙的朱毛军队,但攻势在途中崩溃。这支部队前往江西,并入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部队。

1930~1934,驻扎在江西的共产党根据地。编辑红军报纸,并在红军学院讲授中共历史。

1934~1935,在长征中,在第一军团政治部任职。

1936,成为第一军团副政委。

1937,担任新成立的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38~1948,1938年1月18日,任第129师政委。从此,直到在淮海战役后,担任刘伯承的政委。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党代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陈毅的早年生活与邓小平相似。他与刘伯承和邓小平一样出生于四川,曾在法国学习,并于1920年代中期参与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治活动。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在井冈山加入毛泽东,转而开始军事指挥生涯,而不是政委。与刘伯承不同,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级军事教育,但正如年表所示,他在淮海战役前的几年里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军事职务。

1901, 出生在四川。

1919,暑假期间抵达法国参加勤工俭学项目。

1922,10月因政治煽动被法国驱逐出境并返回中国。

1923,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

1923~1924,活跃于北京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学生组织。

1926,赴广州,加入黄埔军校政治系教职。在国民党的北伐军中担任一个团的国民党政委。

1927,陈所在的团参加了共产党南昌起义。参与策划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随朱德麾下的部队南下。1928年初,这支部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陈在毛手下担任朱毛军政治部主任。

1930,指挥第12师。

193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时,陈毅当选为共和国最高政治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1~1934,在国民党第三次和第四次围剿战役中指挥江西军区和第二十二军。

1934,长征开始时被留在江西。他的任务是为从江西向西移动的共产党军队提供后卫。

1935~1937,带领一小队共产党游击队在湘赣粤边境山区挣扎求生。与中共中央失联两年半。日本侵略导致国共军事合作后,中国南方的共产主义游击队被组织为叶挺指挥的新四军。陈被任命为该军四个支队之一的第一支队司令。

1938,陈的支队在安徽南部开展行动,然后向东移动到江苏南部南京以南的山区。

1939,11月,陈被任命为苏南指挥部司令员,下辖3个支队。

1940,将部队移至长江以北,在江苏中北部的盐城设立司令部。这支部队被命名为苏北指挥部。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命令新四军全部部队向长江以北移动。

1941,1月,国民党军队袭击了新四军司令部,并囚禁了新四军军长叶挺,当时新四军司令部正准备从皖南向北渡过长江。陈被任命为新四军代理军长。新四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从原来的支队和已经建立的其他单位中创建了七个师。他的第1支队成为粟裕指挥的第1师。

1941~1944,陈在战场上指挥新四军。

1944,去延安,在那里呆了几个月。帮助筹备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主席团任职,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

1945,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回到江苏,在战场上指挥新四军。10月,山东军区司令罗荣焕率领6万山东军队到达东北后,陈的新四军接管山东军区和留在那里的部队。

1946,1月7日,新四军正式接管山东军区。4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后不久,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陈正式出任新四军军长。

1946~1947,陈毅率领新四军与国民党进行了多次战役和战斗,有时还与刘伯承的部队协同作战。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和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陈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和华野的司令员,兼华野政委。粟裕被任命为华野副司令员。

1948,陈领导华野参加战役和战斗,有时与刘伯承的部队协调行动。5月9日,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成立。中共中央军委要求陈毅离开山东,前往河南,帮助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这个新的军区开展政治动员和军事发展工作。陈继续保留华东军区和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粟裕被任命为华野代理司令员和代理政委。

粟裕算得上是陈毅的门徒之一。他多次在陈手下任职,包括在淮海战役期间的职务。然而,粟裕在策划和执行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比陈毅更大,这一事实可能说明了一些人所说的他作为作战层面的指挥员优于陈毅。和陈毅一样,粟裕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从年表上看,在淮海战役之前,他已经有二十多年的丰富军事经验。

1908,出生于湖南

1926,粟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受革命鼓动的激励,在北伐战争期间成为叶挺麾下一支部队的政治指导员。

1927,加入共产党。在叶挺部队中一起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期间引起朱德和陈毅的注意,并在起义失败后随部队南下。

1928,在朱德部队中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成为连长。

1931,任陈毅第二十二军第64师师长。

1933,成为寻淮洲指挥的新组建的第七军团参谋长。

1934,7月,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江西根据地,第七军团和第十军团被派去执行一项旨在将国民党军队从江西南部引开任务。出于政治目的,这支部队被称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国民党在皖南经过几个月的机动和战斗后,于 1935 年初将其击溃。

1935~1937,粟率领红军先遣队的几百名士兵在福建、江西和浙江三省边界地区与国民党进行游击战。三年期间,他与在陕西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失去联系。

1938,新四军成立后,粟的游击队编入该军第2支队。粟被任命为该支队的副指挥官。支队的行动区域是位于长江以南的安徽和江苏地区。

1939,第2支队隶属于陈毅的苏南指挥部,继续抗日作战。

1940,第2支队开始在江苏中部长江以北开展行动。

1941,成为改组后的新四军第1师师长(见陈毅年表)。接任苏中军区司令员。

1942~1943,领导抗日行动和根据地建设活动。

1944,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4 月 18 日,日本发动了一号攻势作战,以巩固其在中国东部的控制权,夺占美国空军基地,并为他们在东南亚的南方面军建立一条安全的陆上交通线。随着日本的推进,国民党军队向西撤退,在中共领导人看来,这为共产党的渗透创造了机会。展望未来,中共中央决定,进军这一地区将“为未来占领南京、上海和杭州等大城市创造条件”。为了抓住这个机会,1944 年 9 月 27 日向新四军发出指示,指定粟裕率领他的第 1 师南渡长江。他于 1944 年 12 月 27 日这样做了。

1945,1 月 13 日,粟建立了以自己为司令员的苏浙军区。在计划如何部署他的部队后,他开始通过建立各个军分区和建立新的苏浙皖根据地来扩大共产党控制的地区。这一活动很快引起了国民党第三战区指挥官的注意,他开始发动攻击以挫败粟的努力。粟的小部队通过突袭和机动来克服这些攻击。6 月,粟裕在天目山战役中击败了 66,000 名国民党军队,赢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胜利。9 月,由于中共与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粟裕和他的第 1 师被召回江苏中部。粟被任命为一支名为华中野战军的50,000人部队的指挥官。

1946,7月和8月,在全面内战爆发后,领导了一场出色的战役,抗击北进江苏中部的国民党军队,然后向北撤退。

1947,1月21日,成为华野成立时的副司令员。

1947~1948,在对国民党的逐步扩大的作战中指挥逐渐扩大的部队。

谭震林的职业生涯中,有许多与陈毅、粟裕相同的经历。1902年生于湖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毛泽东指挥的湖南秋收起义。起义被平息后,他和毛一起去了井冈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在江西和福建的军事和政治机构中稳步上升。和陈、粟一样,他没有参加长征,而是从1934年到1937年在江西、福建组织农民和游击作战。1938年,他成为新四军第3支队的指挥官和政治委员。1941年,新四军改组时,他被任命为第6师师长兼政委,直到 1946 年。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党代会上,谭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内战期间,他被授予越来越重要的事务。1947年1月21日华野成立时,他被任命为副政委。1948年3月,当华野的一部分组建为山东兵团时,他被任命为该兵团的政委。

中野和华野的参谋长李达和陈士渠分别与前面讨论的其他五位领导人分别有一些共同的经历。1927-1928年冬季,两人都与毛泽东一起在井冈山,都在江西根据地,都参加了长征。但与其他五人不同的是,他们显然都没有担任过政委。李在长征期间担任参谋,然后从1937年第129师成立到淮海战役及以后担任刘伯承的参谋长。他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时与刘成为朋友,刘非常尊重他作为计划制订者的才华。陈没有李达所受过的军事教育,但他确实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过,然后于 1937 年成为林彪第 115 师的一个旅的参谋长。1938年晋升为师参谋长,1939年随师进驻山东。在战争期间,他有时行使指挥权,但当陈毅于1945年接管山东的共产党军队时,他担任他的参谋长。1947年,他被任命为华野参谋长。

这些简短的传记描画出所有这些领导人在接近淮海战役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丰富的战争经验。军事教育对共产党人很重要。他们尽可能地建立军事学校,让各级军官有机会学习军事历史、军事理论和作战原则。但是,正如毛泽东对陕北红军大学军官的一次演讲摘录所表明的那样,共产党人认为个人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纸上阅读和研究战争有其实用性,然而,经验加上对这种经验的意义的思考是掌握战争艺术的最可靠途径。由于我们学习战争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战斗,毛告诉他的军官,不上军校的人可以学习战争,平民可以很快成为士兵。这是可能的,因为与毛一样,经验是“认识过程”的核心:(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一认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种长时间的经验,要了解和把握整个战争的规律是困难的。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说学习和使用不容易,是说学得彻底,用得纯熟不容易。说老百姓很快可以变成军人,是说此门并不难入。把二者总合起来,用得着中国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这里值得提出一个问题,即有多少经验和正规的军事教育有助于培养一个成功的作战层面的指挥官,因为粟裕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军事教育,而刘伯承却受过很多教育。刘从军校毕业,成为一名初级军官,15年后,粟裕被国民党北伐战争带到湖南的革命热情所吸引,离开师范学校,成为国民党军队的政治指导员。当刘在莫斯科的一所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时,粟正在江西通过战争学习战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粟裕证明了他作为指挥官的能力,到淮海战役时,他被广泛认为是解放军最称职的将领之一。尽管他没有受过军事教育,但他基本上已经“赶上”了刘伯承,并且是一支比刘伯承的中野大得多的军队的代理指挥官。粟的经历似乎弥补了他因没有在课堂上成为学生而错过的东西。

有趣的是,FM 3-0反映了毛泽东强调经验在培养成功的作战层面指挥官的素质方面的作用。手册中没有提到“天才因素”,即创造能够“想象、预测、创造和抓住机会”的作战指挥官。没有提到培养合格的作战艺术人员的军官教育系统。相反,这本理论手册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经验产生的好处:“作战指挥官需要作战和战术层面的经验。从这种经验中,他们获得了直觉以及知识,这些都是理解战术和作战可能性和需求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不管是什么原因让粟裕和刘伯承成为优秀将领,解放军有幸在淮海战役中让他们担任指挥职务。中国有句谚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这次战役中,解放军发现了两个。正如Robert Rigg对他们才能的评价所表明的那样,粟和刘显然都拥有指挥艺术所需的直觉和知识。里格对粟裕是这样说的:

“粟裕是红军敢于冒险的军事宠儿,他有能带领部队超额完成任务的声望。他长期在陈毅将军手下服役,陈毅的军事声誉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粟作为参谋和指挥官的努力。粟将军在掌握火炮技巧方面超过一般的中国红军将领。他似乎喜欢重炮。从给定的军事人力中,粟 可以剪裁、修剪、合身和缝制一件出色的战斗服,同时将浪费降到最低。在组织上,他在给定数量的人身上实现了最大的战斗力。从战术上讲,他是一个冒险者,他在赌博中很幸运。

某些中国红色军事家认为粟裕是比陈毅更有技巧的战地指挥官。虽然缺乏任何正规的军事教育,粟却可以在战斗中熟练地使用大量士兵。1948 年 9 月,粟裕指挥部队在八天内攻占了设防严密、碉堡林立的济南市。红军长期以来一直不能下决心试图夺取据报驻有100,000 人设防的济南。

不得而知粟是否说服了上级指挥部让他接手。然而,这次进攻标志着红军战术从机动进攻到阵地突击的重大转变,毫无疑问,红军总参谋部事先认真权衡了进攻的指挥选择。如果可以方便地给这名军官贴上一个头衔,那就是“麻烦解决者”。“

Rigg这样评价刘伯承:

很少有将军停下来在诗歌中表达他们对战术和战略的看法。独眼刘享有这种区别,他的这句格言揭示了他基本概念的一部分:

失地存人,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

在中国内战的后半期,刘伯承因失去一些城镇而受到批评。他的反驳是:“我用17座空城换取了6万名蒋介石的士兵。今天,台湾的国民党将军将刘伯承评为红色中国的头号将领;但更重要的是,红色北京当局将刘伯承视为他们中的佼佼者。

刘伯承是一个深谙地形的现实主义者,甚至只考虑控制制高点,而不会只为占领而占领。刘大器晚成,在红军的将星中,刘在1946年后在公众中的地位上升。在战役才能方面,他表现出了很强的原创性,应该排在林彪之前。刘有独创性,他很大胆,但会精于算计。

刘伯承是中国内战中“夺走”美国武器竞赛的发起人。 刘用一句口号让他的部队相互竞争,“哪支部队可以缴获最多的美国武器?“此后,刘的参谋们忙于编制战利品清单。他通过这种竞争措施来激励他的部队。

刘的指挥所总是在一个村庄里,或者在一片远处的房子里,但从来不在大城镇或城市里。如果“野战士兵”一词只适用于解放军中的一名将军,那么这个人会评上这个头衔。

作为运动战的实践者,刘是当今中国军事上最难以捉摸、最狡猾的军队指挥官之一。他也是个人历史最不为人知的一个。他在战场上的主要印记是在中国内战中,而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日本人。这是一个在战斗中值得认真考虑的人。他被包围的次数比历史记载的要多得多,但他逃脱了,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军队指挥官——他的部队完好无损,但分散了。“独眼龙”不惧怕被包围,他的对手在关闭袋子之前永远不应该吹嘘。

1926年入党的党员,在莫斯科的红军军事学院接受教育(1928-1931),随后成为朱德的参谋长。

他善于制定自己的战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军事局势。1947年,在国民党的相当压力下,他率领他的六个纵队(军)进入大别山脉,并建立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作战根据地,迫使国民党重新调整战略。直到今天,关于他如何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在后勤上设法支持他快速移动的纵队,从来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他显然擅长“自力更生”。就战役的运动而言,他可能被称为“中国的巴顿”。

通宝推:桥上,普鲁托,onlooko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