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这次经济会议,先立后破, -- lanlong

共:💬856 🌺5482 🌵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理解是这样

我前面的内容包含了几件事

1 江浙尤其江苏重税这里主要是粮税

2.粮食纲运自杭州开始解,如果我没记错,出于对江浙防范的需要,粮食纲运就是在杭州和苏州集中然后北上。(是不是法定的我没查)

3.徽商自古商路就有从江西水系和长江水系到江汉平原还有明中后期开拓的洞庭湖平原。再有就是经过江西到杭州的水路。

4.因为1江浙尤其苏州到明中期已经拖欠粮税严重,如果我记错引起明中央政府讨论的时候账面亏空已经有七十年的份子。

回到,正题,我关注这件事还是 从关注安徽汪氏为源头的。我看到的杂说就是,当时汪姓在朝廷一度二房三尚书的全盛时期。那时候明朝廷已经视江苏催讨苏州粮税亏欠为政绩大坑。大白话就是随着江苏或者南直隶的官僚和举人越来越多,不止是亏空屡催无果,就是正常粮税也因为历年亏欠的烂账也无法上缴。所以在明中期某次廷议折中方案就是,以徽商背后的汪氏做担保,一方面徽商转运其他地方的粮食冲抵拖欠。一边保证此后正常交粮税。最后在减免一部分历年拖欠。开了这先例后,逐渐就是常例。

我再说细点,这里实际要分三部分看。其一是,江浙承担的运河纲粮一度超过总比例过半,是针对江南的打压。这种打压包括指定交付纲粮的安排。

其二是江汉平原开发成熟后,在长江中游的特殊地理优势,叠加从宋开拓的围绕水系贯通的商路。再加上汪氏在特殊时期的作用。促成了一次先例。

其三 就触及上面帖子里江浙豪绅的土地兼并了。这里就是平时交粮食的时候,用外来粮食打压本体粮食价格。然后囤积之后在灾年兼并中小农户土地。甚至一边乘灾年 向朝廷要求减免税负一边趁机打压灾民扩大灾情大肆兼并。这就是所谓惯例了。

通宝推:驿寄梅花,青青的蓝,桥上,凤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