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瑕不掩瑜——浅谈俄罗斯战争大片《T-34》 -- 忘情

共:💬3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瑕不掩瑜——浅谈俄罗斯战争大片《T-34》

作者:忘情

于2019年元旦公映的战争片《T-34》在俄引发强烈反响。短短1个月时间,观影人数超过830万人次。俄罗斯文化部长梅金斯基公开呼吁人们带孩子进影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然,对这部影片,俄罗斯国内也有不同看法。一些批评人士指出,该片将残酷的战争描绘得过于浪漫化。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则愤怒地将异见人士比作苏联时代的叛徒。

对一部艺术作品的探讨居然能上升为意识形态之争,至少说明《T-34》确实触动了人心。如果不先入为主,从历史、装备、战术和逻辑方面审视,这部战争片含金量又如何呢?

剧情亦幻亦真

冷战时期,苏联战争片以宏大叙事、气势磅礴而著称于世。《莫斯科保卫战》、《解放》、《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围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战争史诗,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这些战争大片都是调动大量现役部队和库存老装备,耗费无数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因为缴获的德国坦克存世不多,能开动的更少,所以这些史诗片中均用由苏制坦克改装而来的道具车充数。对装备使用和战术细节上的描写也较为粗糙。这是苏联史诗片的一大缺憾。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代表的,着重反映战争框架下小人物命运为主题的战争片开始兴起。这固然让看惯了战争史诗片的观众眼睛为之一亮,但公允地说,苏联摄制的这类影片在节奏把握上与西方同类影片存在明显差距。

苏联解体后,战争史诗片在俄罗斯绝迹。从经济角度说,俄罗斯已无力拍摄。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俄罗斯也必须同联共(布)作彻底切割。在俄罗斯拍摄的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中,政委们基本绝迹了,“为了斯大林”这类历史事实也绝口不提。将士们舍生忘死与纳粹作殊死战斗,不再是为了“保卫苏维埃”,而是为了生存,顶多是“为了俄罗斯母亲”。因此,俄罗斯战争片总让人感觉少了“魂”。导演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装备细节和战术还原上狠下工夫,并在电脑特效和炫酷配乐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观众口味。从世纪之交的《第九连》、《风暴之门》,到前年的《潘菲洛夫28勇士》,再到新鲜出炉的《T-34》,见证了俄罗斯电影在技术上的明显进步。

时下炙手可热的这部《T-34》,翻拍自苏联1965年摄制的黑白影片《幽灵战车》。《幽灵战车》讲述的是几位苏联坦克兵被俘后,试图偷开一辆T-34逃亡的故事。前者与后者在故事架构上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激烈的战争戏,并将悲剧改成了大团圆结局。

当年拍摄《幽灵战车》时,苏联强调这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1944年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战俘营中发现了1名奄奄一息的前苏军坦克兵。他在临终前,向战友们口述了一个苏军战俘开着T-34,从德军坦克训练营逃跑未果的故事。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苏军攻下德军库墨斯朵夫坦克训练营后,发现德军利用缴获的苏军坦克作移动靶标。在那些被击毁的坦克残骸里,发现了苏军战士的遗体,由此证明那位苏军坦克兵讲述的故事是可能真实存在的。这些事情当年都登在《真理报》和《红星报》上,成为苏联电影工作者创作的源泉。

具体到《T-34》情节,1941年11月27日,伊乌什金少尉在莫斯科郊外的涅菲多夫村血战后受伤被俘。如果他真曾经七次试图逃离战俘营,恐怕早就被德军处决了。1941年的德军装甲兵上尉耶格尔,到1944年时转入党卫军装甲师,并升任旗队长(相当于上校)是可能的。但让他时隔3年后,一眼认出当年在战场上仅有一面之缘的对手,着实过于戏剧化。强迫苏军战俘驾驶T-34给德军菜鸟坦克兵当陪练,有史实为据。但将坦克交到苏军战俘手上之前,德军居然没检查发现车内仍有剩余弹药,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影片中交代,战俘营和德军坦克训练营均位于德国中部的图林根。伊乌什金计划从坦克训练营逃出后,驾车向南长驱300千米,逃入捷克境内。这相当于穿越半个德国,完全不具备可行性,而且捷克也处于德军控制下,即便逃到那里也并不意味着“虎口脱险”。脱离步兵掩护的坦克很容易被对方步兵消灭。最后的小镇决战时,德军居然不利用有利地形,出动步兵围剿逃亡中的T-34坦克,毫无道理可言。从这些瑕疵来看,说该片编导过于浪漫并非全无道理。

苏系装备准确

和有瑕疵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T-34》中道具极为考究,几乎挑不出毛病。

在影片开头那场涅菲多夫村血战中,伊乌什金驾驭的是1辆T-34/76M1941年型坦克,与时代背景相符。作为T-34/76的第二批次产品,它的识别特征是换装了1门41.5倍径的F-34型长身管76.2毫米火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69毫米均质装甲,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61毫米均质装甲。炮塔前部装有铸造防盾。炮塔顶部装有大型单扇炮塔舱盖。驾驶员拥有1具潜望镜。1941年秋季前,哈尔科夫工厂和斯大林格勒工厂共生产了967辆T-34/76M1941年型坦克,成为在卫国战争最艰难阶段抵抗德军的砥柱中流,有着“莫斯科的保卫者”美誉。

T-34/76M1941年型坦克拥有极佳的防弹外形,当年德国的37毫米、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很难在800米外击毁它。但该型坦克自身存在的设计及制造缺陷,却大大制约了战斗力的充分发挥。该型坦克采用4人制车组,车长兼炮长负担过重,常常顾此失彼。只有极少数指挥坦克装有无线电台,其他坦克只能通过旗语联络。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旗语联络既不可靠又不及时,导致苏军坦克要么猬集一团,跟在指挥坦克侧后亦步亦趋,要么各自为政,协同作战无从谈起。此外,F-34型长身管76.2毫米火炮的威力在1941年可谓出类拔萃,但苏联落后的光学工业却拖了后腿。别说T-34/76M1941年型,就连后来的T-34/85型坦克上配备的炮长瞄准镜也没有放大功能,只有简单的分划线指示。因此除非炮长视力特别好,而且极富战场经验,能用肉眼精确判断目标距离,否则很难进行精确的远程射击。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苏德战争爆发后,前方对坦克数量的急迫需求,迫使工厂不断简化制造工艺,导致T-34炮塔里的气泡、夹砂等铸造缺陷急剧增加。战时生产的T-34装甲实际防御力明显低于理论值。发生过不少德军炮弹虽未击穿T-34炮塔,但炮塔内壁崩落的铁屑却四处飞散,杀伤坦克乘员组的悲剧。关于这一点,在电影中有充分体现。

影片后半段那辆T-34,是T-34/85M1944年型坦克。它的识别特征是重新设计了一个座圈直径达1.6米的炮塔。炮塔由上、下两个铸造件焊接而成,换装了ZIS-S-53型85毫米线膛炮,车长指挥塔舱盖为单片式,换用挂胶负重轮。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中,T-34/76与“黑豹”及“虎”式坦克的交换比惨不忍睹,刺激了苏联坦克工业加速了T-34/85坦克的研制步伐。1943年12月15日,T-34/85坦克获准投产,半个月内就生产了283辆,并于1944年3月首批装备近卫坦克第2、第6、第10和第11军。影片中,耶格尔称战火已接近德国国境,结合片中人物衣着,植被生长情况及驾车逃亡的战俘们还能跳到湖中洗澡等信息判断,故事背景是1944年秋季。此时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已经兵临华沙城下,乌克兰诸方面军在巴尔干半岛横扫千军。这个时候德军有可能获得少量T-34/85M1944年型坦克。

T-34/85是对T-34/76全面提升火力及防护力的产物。战斗全重由后者的26.5吨提高至32吨,车组改为5人制,将车长从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加之该型坦克普通配备了无线电台,因而作战效率大增。在防护方面,T-34/85M1944年型坦克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110毫米,35度倾角;炮塔侧面装甲厚60毫米,15度倾角;炮塔后部装甲厚50毫米,倾角35度。车体正面装甲厚60毫米,45度倾角;车体侧面装甲厚45毫米,45度倾角。在火力方面,最初的T-34/85M1943年型坦克,装备1门由M1939型高射炮改装而来的D-5T型51.5倍径85毫米线膛炮。而T-34/85M1944年型坦克,换装了同样由M1939型高射炮发展而来,但改良了制退机,身管壁变得更薄的ZIS-S-53型54.6倍径85毫米线膛炮,1000米距离上能击穿102毫米的垂直装甲。上述改进使T-34/85面对“黑豹”及“虎”式坦克时虽仍处下风,但却堪与一战。

除了坦克,影片开头伊乌什金少尉驾驶的那辆送运给养的汽车,是著名的嘎斯AA1934年型4×2轻型卡车。它以美国的福特AA型卡车为原型,1932年开始由高尔基汽车厂生产,是战前苏联产量最高的汽车。别看它外观简陋,但胜在简单可靠。车载40马力汽油机不仅能耐严寒,而且“不挑食”。没汽油时,用煤油也行。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装备的嘎斯AA超过15万辆。该片编导居然能找到70余年前的老古董,足见严谨。

德系装备精致

如果说编导精细还原本国装备不算啥难事的话,那么他们对德国装备的考究,就令人叹为观止了。

电影开场,伊乌什金少尉在押运给养的路上遇到的,以及第二天在涅菲多夫村面对的德军坦克,都是改装了KWK39L60型50毫米坦克炮的III号H型坦克。该型坦克于1940年至1941年间生产了308辆。其主要识别特征是:重新设计的炮塔后部将指挥塔完全包纳,指挥塔后部不再凸出于车体后部;诱导轮改用辐条式代替原来的圆片式,主动轮由8孔轮改为向内凹陷的六爪轮;减震器为直筒式,无橡胶伸缩套;履带上带有两条沟槽,因为为应对车重增加,其履带宽度从之前型号的36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III号H型坦克最初装备的是KWK38L42型短管50毫米坦克炮。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发现自家坦克火力不足,便为部分后期生产的III号H型坦克改装了长身管的Kwk 39 L60型50毫米坦克炮。该炮使用硬芯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能垂直击穿108毫米厚的装甲。

至于片中出现的5辆“黑豹”,都是1943年8月投产的PzKpfwV“黑豹”A型坦克。和日后产量最大的“黑豹”G相比,“黑豹”A保留了驾驶员前舱门。和此前的“黑豹”D、“黑豹”D1相比,“黑豹”A车体两侧加装了装甲裙板。增加了1挺MG34高射机枪(影片中并未安装)和1挺MG34航向机枪。航向机枪采用了球形枪座。“黑豹”A炮塔顶部左后方有桶状指挥塔,指挥塔上装有7具潜望镜,较此前“黑豹”D、“黑豹”D1车长指挥塔只有观察缝强了很多。

“黑豹”是德国针对苏德战争初期T-34威胁而研发的。严格来说,它与3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的T-34并非同时代产品。其44~45.5吨的战斗全重明显比T-34高出一个档次,在二战期间归属于重型坦克之列。和拼命简化工艺提高产量的苏联做法相比,“黑豹”是典型的德式“精雕细刻”产品。哪怕到战争末期,德国人仍坚持制造时采用表面硬化处理工艺。该型坦克走行部分采用了德国特色双排交错负重轮,为追求行驶平稳,给火炮提供一个高精度的射击平台,宁可付出维护不便的代价。该型坦克配备1门Kwk 42 L70型75毫米线膛炮,发射被帽穿甲弹时,1000米距离上垂直穿深149毫米。不仅火炮威力大,“黑豹”配备的Tzf12炮长瞄准镜拥有2.5倍、5倍两种放大倍率,瞄准镜正中等边三角形的上方顶点为瞄具准星,1个大等边三角形为3个密位,1个小等边三角形为1个密位,间隔为1个密位。不仅测距方便、精确,而且圆盘状瞄具的刻度不会遮挡视野。炮长调好标尺,将准星对准敌军目标,开火即可。

长身管、大威力火炮配上精良瞄具,使“黑豹”火力压过T-34∕85。“黑豹”在研发时借鉴了T-34成功之处,在德系坦克中率先采用了大倾斜装甲,拥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因此“黑豹”各型号正面防御力超过T-34∕85。不过,“黑豹”虽将德系坦克习惯设在炮塔侧面的补弹舱门移至炮塔尾部(圆形的补弹舱门直径不小,必要时可作逃生窗口。影片结尾处重伤的耶格尔就是从这个补弹舱门爬出坦克外的),但侧面防护却弱于后者。“黑豹”在装甲上还涂抹了Zimmerit防磁涂层。其主要成分和配比为25%的聚乙酸乙烯酯(作黏合剂)、10%的锯末(作填充料)、40%的硫酸钡、10%的硫化锌、15%的赭色颜料。这些涂料出厂时呈软泥状,封装在铁桶中。开封后,加入适量挥发性稀释剂(丙酮)调匀,用铁铲将涂料敷设在装甲上,厚度标准为5毫米,再用铲刃将涂层划为若干正方形,以增加附着力。第一道涂层在常温下阴干24小时后,再用调得更稀的涂层涂抹第2道,并用铲刃在上面划出各种纹路,以便减少装甲与磁性反坦克雷的接触面积。完毕后再用喷灯进行表面硬化。最后再上1道油漆便大功造成。

防磁涂层为二战后期德系坦克所独有。原因是德国研发出了威力不俗的磁性反坦克雷,担心盟军也拥有类似装备,于是不惜大费周章,也要“未雨绸缪”。

在《T-34》末尾的小镇夜战中,耶格尔的115号“黑豹”A装备了红外夜视仪,这绝非穿越。早在30年代,德国就开始对夜视技术的研究。1943年,开始装在“黑豹”坦克上进行测试。这就是人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款。它主要由1个直径30厘米的红外探照灯和图像转换仪组成,有效作用距离有100米和600米两种说法。虽然其性能无法与现代夜视仪相提并论,但它让“黑豹”成了世界上首款具备夜战能力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新时代。

影片中耶格尔亲自实施空中侦察,终于发现了逃亡中的T-34∕85M1944型坦克的行踪。他的座机是Fi.156“白鹳”式飞机。该机于1938年投产,被德军广泛用作联络、观测、救护用。别看它其貌不扬,却十分坚固耐用,誉为“战场精灵”。它总产量高达2549架,但存世数量却极其稀少。

Fi156采用大展弦比的机翼,主翼采用固定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技术。其主起落架脚柱延伸地很长,降落时可承受较大冲击。配合强力液压刹车装置,该机在正常起飞重量下,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只有40米左右。这是在电影中,它能在公路上降落的技术基础。同时也是它被斯科尔兹内相中,得以参加旨在营救墨索里尼的“橡树行动”的主要原因。

因为对地观测需要有良好的视野,Fi156机身被设计得很细长,座舱盖不仅宽大而且向外凸出于机身侧面。理论上该机除飞行员外,还可载运1人。但第2个飞行座椅后方,预留有安装第3张飞行座椅的空间。平时这个位置用于容纳航空侦察所用的照相设备。该机巡航速度为130~150千米∕小时,最大续航距离仅为330~384千米。这就是影片中,耶格尔强迫飞行员一再降低侦察高度,而飞行员却反复警告燃油即将耗尽,要准备迫降的原因所在。

坦克战术精彩

除了道具精致,《T-34》里几场战斗中的战术运用,也十分精彩。

电影开头,伊乌什金少尉运送给养途经尸横遍野的战场,见狂妄的法西斯居然用德文立了块“此地距柏林1750千米,距莫斯科35千米”的路牌,便停车挥斧砍之。此时,1辆III号H型坦克突然出现在苏军卡车前进方向上,二者大约呈120度夹角,伊乌什金立即驾车向前狂奔。同车的苏军战士认为他疯了,其实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掉头逃跑,难以逃脱坦克火力打击范围。弃车步行,更是死路一条。唯有赶在坦克炮转过来指向自己之前冲过去,才有一线生机。

对这辆III号H型坦克来说,转动炮塔的同时,车体也应后退并转向,这样火炮才能尽快指向目标。但德军乘车组却并未这么做。该坦克炮管上漆有7个击毁标志,照理说乘员组战场经验颇丰富,不该犯如此低极错误,致使这辆嘎斯AA1934年型卡车与自己擦身而过。不过,德军显然并不死心,他们继续转动炮塔,准备追杀卡车。伊乌什金命令同车战友回头观察,待德国坦克炮指向自己后,从“1”数到“4”,自己再猛打方向盘,避过射来的炮弹。这实际上是根据德军坦克性能、坦克手技术水平及自己的战争经验,估算出对方约需4秒完成射击准备,从而想出的应对之策。

逃过一劫后,伊乌什金接收了1辆T-34/76 M1941年型坦克,会同1个步兵战斗组,在涅菲多夫村阻击德军,掩护大部队撤退。老练的伊乌什金既没有像自己接管坦克前,乘员组所做的那样,将坦克开进掘开式掩体里,只露出炮塔作固定火力点使用,也没有将坦克隐蔽在村子里,而是将坦克伪装成村外的草垛,让步兵用木头拼个坦克炮模型,隐藏在村中马厩中故意暴露,吸引德军注意。这个战术选择打破了苏德两军思维定势,大大出乎德军意外。

进攻的德军队伍由耶格尔上尉指挥,包括10辆III号H型坦克,数量不明的Sd.Kfz.251型半履带式装甲车,由3门81毫米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从部队编成看,耶格尔指挥的是1个得到了装甲步兵加强的轻装坦克连,这与他的上尉军衔相符。根据德军统帅部1941年2月1日颁布的编制表,全部装备III号坦克的坦克连,连部编有2辆坦克,下属4个坦克排,每排编有5辆坦克,全连应有坦克22辆。不过,苏德战场上的巨大消耗,让德国军工补充不及。到1941年11月底,东线德装甲师实力普遍下降到编制表的30%~40%左右,因此耶格尔指挥的坦克连只有10辆坦克是合理的。

同样作为老兵,耶格尔在发起进攻前进行了长时间观察。在没有发现异状的情况下,他让坦克及半履带式装甲车呈两路纵队前进,准备行进间占领涅菲多夫村。不过,在村外接近地上,嗅觉敏锐的耶格尔下令全体停车,再次观察时发现了村中的假坦克炮。他以为那就是苏军坦克藏身之地的他,便通过无线电命令全连纵队改横队,准备展开攻击。在德军坦克展开过程中,伊乌什金耐住性子等良机。待2辆III号H型坦克在瞄准镜里重合时才果断击发,来了个“一炮双响”。鉴于III号侧装甲厚度仅为30毫米,T-34/76M1941年型坦克当时射击距离不足200米,穿III号H型坦克的“葫芦串”是可以办到的。

不过,T-34的炮口风暴居然没对坦克外堆的草垛产生任何影响,这是一大硬伤。行藏暴露后,伊乌什金令坦克加速后退回村中与敌周旋,其间多次被敌50毫米炮弹击中,但良好的防弹外形让炮弹跳飞了。即便如此,巨大的冲击也震得乘员们痛苦不堪。这一点是非常写实的。

德军用3门81毫米迫击炮施行了短暂的火力准备,德军步兵下车伴随坦克冲进村内,开始逐屋清剿。这些德军通过门窗往屋内投掷M24型木柄手榴弹,或用41型喷火器往屋内纵火,没有冒冒失失直接往屋里冲,显示出百战老兵过硬的战术素养。此时,隐蔽在村中的苏军用2挺DP27轻机枪扫射,破坏了德军的步坦协同。伊乌什金趁乱指挥坦克大杀四方。在T-34身处险境时,苏军步兵中士格拉纳奋力投出用绳子串在一起的5枚RGD-33型手榴弹(其中有2枚去掉了木柄),恰好挂在对T-34威胁最大的1辆III号H型坦克炮管上。剧烈的爆炸损伤了炮管,德军炮长此刻又急于开炮,于是便发生了炸管事故。

战至最后,这辆英勇的T-34虽然尽歼了9辆德军坦克,但自身也损伤严重,乘员组伤亡过半。当伊乌什金奋力救出身上着火的驾驶员,却被耶格尔用P38手枪击伤,和驾驶员双双成为战俘。

和评书里“无巧不成书”如出一辙。3年后,已转入武装党卫军装甲师升任旗队长的耶格尔,在为德军坦克训练营寻找苏军陪练时,“独具慧眼”地挑出了曾让他折戟的老冤家。伊乌什金在战俘营挑选助手时,意外遇到了自己当年的驾驶员,自然再次收归麾下。1个临时凑成的4人车组,在德军提供一切便利的情况下,花1周时间修复1辆损坏的T-34/85M1944年型坦克,是完全可能办到的。从T-34/76到T-34/85,设计师一直强调的技术继承性和可维护性、易生产性。伊乌什金和驾驶员此前虽未接触过T-34/85,但富有驾驭T-34/76经验的他们应该能很快上手。

在驾车走上训练场前,伊乌什金等人取出藏在苏军坦克兵裹尸布里的4枚穿甲弹,2枚高爆弹,从车底逃生门里装进坦克。别忽视这个细节,它将被德国人提前发现的风险降至最低。在德军3辆“黑豹”A展开横队发起进攻前,伊乌什金见自己处于上风地带,便纵火制造了一条烟雾带,以此迷茫对手。连耶格尔也由衷地赞叹此计大妙。随后,T-34机动到敌进攻队形侧后,开炮击毁1辆“黑豹”A。错愕不已的德军顿时乱成一团。由于事先获悉训练场四周埋设了反坦克地雷,伊乌什金在指挥坦克从训练营正门冲出前,朝高官云集的观察塔楼发射1枚高爆弹。从战术角度而言,这可以制造更大的混乱,对以后的逃亡行动有益无害。冲撞营区铁门前,这辆T-34特意将炮塔转向后方,等冲出营区后再转过来,这是坦克兵们爱惜火炮,生怕火炮在冲撞时受损。

影片的高潮部分无疑是小镇夜战。耶格尔提前疏散了小镇居民,亲率4辆“黑豹”A利用已方有红外夜视仪的优势设伏。战场感觉灵敏的伊乌什金开窗观察时,发现了德军设伏的迹象,本打算绕路而行,不巧却与其中1辆“黑豹”A狭路相逢。眼疾手快的伊乌什金发现不妙,立即用扳手敲击车体,通知驾驶员急转弯。这是在没有喉头通话器的情况下,二战苏军坦克兵常用的沟通方法。急转的T-34/85飞落到了低凹地带。伊乌什金令装填手将高爆弹引信调至延发状态,炮长瞄准对方车底射击。高爆弹产生跳弹后穿破“黑豹”A仅有10毫米厚的车底,钻入车内爆炸。伊乌什金之所以这么做,是考虑到不清楚德军究竟调来了多少辆坦克,穿甲弹应留下来应付最困难的局面。高爆弹虽然穿甲能力很差,但T-34/85所处射击角度却很容易打出跳弹,将高爆弹引信从瞬发状态调到延时状态,一样有机会击毁对手。

此后,伊乌什金下车侦察,发现前方“Y”型岔道两边均有“黑豹”A设伏。此时他进行了一番算计:街道宽8米,T-34∕85以20千米时速前进,每秒运动5.5米,对方射击窗口时长1.5秒,硬闯难有胜算。于是他令炮长米德拉下车,想办法用1枚在车内寻获的F1型“柠檬”手榴弹干掉1辆“黑豹”A,吸引德军注意,掩护车组突围。米德拉完成了任务,但也被那辆“黑豹”A的驾驶员用手枪击伤。随着爆炸声响起,T-34∕85炮塔转向后,飞快朝前冲去,破墙突围。左右埋伏的“黑豹”A双双射击失的。不过, T-34∕85最终冲到了1辆设伏的“黑豹”A车尾部。双方都尽全力调转炮塔。“黑豹”A炮塔的液压伺服机构不仅体积大,故障多,而且响应速度也饱受垢病,即便德军坦克兵拼命摇动手轮助力,最终仍慢了一步,被T-34∕85抢先开炮击毁。

由于开炮距离过近,T-34∕85坦克内的乘务员也被爆轰波震得七荤八素。此刻,耶格尔指挥的115号“黑豹”A路过,见状立即调炮准备开火。关键时候,米德拉钻进那辆被自己用手榴弹消灭乘员组的“黑豹”A里,抢先朝115号“黑豹”A开火。虽只命中翼子板,没对其造成大的损伤,但成功吸引了耶格尔的注意力,为战友们回过神来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不过,在接下来的T-34∕85与“黑豹”A对射中,双方炮弹空中相擦,双双改进了轨道。T-34∕85毫发无损,115号“黑豹”A失去了车长指挥塔上的FG1250“食雀鹰”主动红外夜视仪。

最后的大桥对决中,115号“黑豹”A速度并不算快,耶格尔想用火炮击毁对手。但T-34∕85在高速冲击过程中,左躲右闪,致使“黑豹”A首发失的,第2发击中T-34∕85首上装甲,第3发打断T-34∕85左侧履带也没迫使T-34∕85停下。而T-34∕85在眼看两车相撞前,用最后1发穿甲弹从115号“黑豹”A驾驶员前舱门射入,尔后猛烈撞击“黑豹”A车体前侧面,取得了这块对决的最终胜利。这实际是苏军战场上总结出的经验:只要高速撞击这个部件,无论是“黑豹”还是更重型的“虎”坦克,都会立刻报废。

从诸多战术细节设置中可以看出,《T-34》的编导历史及装备功课做得相当细致充分。纵然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也仍然堪称一部精彩的坦克战大片,能成为军迷们的一场视觉盛宴。

通宝推:广阔天地,河兮兮,方恨少,GWA,onlooko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