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程朱理学、东林党的认识 -- ziyun2015

共:💬159 🌺1024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白银货币化与国际贸易的顺逆

我们前面几个帖子谈过,从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初年的千年历史中,会看到士大夫阶级在中国兴起、占据了统治地位、最终衰落的过程,与白银货币化进程有着相当高的同步:从五代末期/宋朝,白银开始逐步在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与外邦的朝贡与贸易中,以“上币”的角色出现。到明清海量白银进入中国,最终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鸦片贸易、战争赔款等,致使中国社会中的白银又海量被西方殖民者掠走。宋元明清四朝进士榜,从地域分布看与丝绸、茶叶、瓷器等贸易中心,基本重合。当白银大量减少之后,士大夫阶级也在同一时期失去了对中国社会的统治、控制、影响。

“白银货币化”的内容是什么?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种情况:

1、白银(作为贵金属)被铸造成金属货币——银币“。

2、白银被铸造成纯度一定范围的银块,以自然重量来计算价值。

3、以白银为锚(准备金),发行纸币。

还可以算白银货币化的第4种情况:某一国货币以白银为锚、发行纸币。其它国家以这个国家的货币为锚,再发行本国的纸币。

然而,国内研究白银货币化的文章书籍,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1、3两种情况,仅把情况2,与”白银货币化“的内涵等同起来。这是值得琢磨的第一点。

其次,国内研究白银货币化的专家教授,还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1、3两种情况下,货币的定义/定价、发行/管理权都在国家政府手里。而以银块的形式、以白银的自然属性重量作为货币,货币的定义/定价、发行/管理权就不在国家政府手里了。

这些专家教授,本来是很爱谈论”公权力“和”私权力“的,也很热衷于批判皇权。但是等到需要谈货币的定义/定价、发行/管理权问题时,他们却忽然都闭口不谈”公权力“和”私权力“了。这是值得琢磨的第二点。

中国宋元明清的历史中,”白银货币化“始终沿着第二种情况发展。在国党南京建政后,在1933年第一次货币改制中,试图实施第3种情况的白银货币化,但是被米国通过大幅提高银价,将白银从中国社会中大量吸走,导致国民政府的第一次货币改制破产。国党被迫接受第4情况:以英镑和美元作为准备金,发行法币。

现在中国的钱币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都展出在中国境内出土的中东地区、欧洲地区的金银币。明清时期,中国也收入很多西班牙在美洲铸造的银币(鹰洋)。这些都说明中国社会对于白银铸币,是完全接受的。所以中国社会的”白银货币化",即只搞银块、以重量这种自然属性计价,而且在接触到外来的白银铸币后,仍然坚持不搞银币。那些专家教授爱说的“由市场、自然形成“,至此显然是不成立、不合(货币/经济)逻辑的。

为什么中国的白银货币化,在千年时间里,坚持只搞银块、不搞铸币?

明代有个叫邱睿的官员,曾给明孝宗上了一本《大学衍义补》,劝皇帝接受”白银货币化“。南宋有个叫真德秀的士大夫,写过一本《大学衍义》,他是朱熹的徒孙,在程朱理学派中有很高的地位。明代邱睿的《补》,其中有真德秀没有谈到的白银货币、土地兼并的内容,是程朱理学派对这两个问题的主张——《补》主张皇帝接受白银作为”上币“,主张皇帝不要搞褚币(宝钞),主张皇帝不要限制土地兼并,要坚持”藏富于民“。邱的观点,和宋代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士大夫观点基本相同(可以参见苏轼弟弟苏辙关于”不抑兼并、富民有利于国“的文章)

邱睿的《补》是不是证明了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士大夫阶级有理论、有计划推进的?这个想听听河友的观点。

中国白银货币化的特殊形态——情况2,还应该从国际贸易的顺逆,来找到原因。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宋代和明代,中国社会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力是同一水平的。彼时中国相比于周围国家、民族,在生产制造能力上是有很大优势的。宋代和明代,中国大宗国际贸易的前三,都是丝绸、瓷器、茶叶,以及粮食、铁器、纸张等等”国计民生“特别需要、特别偏爱的产品。但凡国际贸易,长期交易之下都难以保持平衡,都会存在顺差和逆差。而顺差和逆差又会反过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持续,解决不好,要么贸易萎缩终止,要么导致战争。

关于中国历史,我们还知道:1、宋代一直给北方民族政权辽/西夏/金/蒙元,交付”岁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白银。2、明清白银的输入,来源是日本、美洲。3、鸦片战争源起于中国对英国的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直到英国不法商人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才转逆为顺,导致中国社会中的白银开始外流。4、明代与宋代的区别,是明朝始终没有向北方民族政权交付”岁币“。5、有明一代,北方的边患一直也没有停歇。即使是”隆庆开关“,也没有保持几年和平。到最后努尔哈赤联合蒙古诸部落,再次打进汉地,入主了中原。

以上几点,从贸易顺差逆差的角度,可以看得明白:宋、明中国社会,因为高于周边的生产力,因此国际贸易始终是顺差的。但是,如果周边国家没有持续的支付货币,又该怎么办呢?

摆在中国皇朝面前的,大致有两种选择:一是给北方民族以货币补偿,结果是彼此维持持续的贸易和和平。二是不给补偿,但是要面对北方民族不断暴发的寇边,因为草原民族在马匹资源和骑兵养成两个方面,始终对农耕社会有压倒性的成本优势。

大体上宋代是前一种,明代是后一种。

宋代给辽、西夏、金、蒙元的”岁币“,含有贸易顺差的货币补偿的意义,因此这部分货币,最终还是要回到汉地丝绸、茶叶、瓷器、粮食、铁器等商人手里,回到产生了最多进士的地区。”岁币“对于中国社会的普通人,不仅是沉重的额外的税赋负担,也是向蛮夷低头的屈辱。因此对于拿到了从”蛮夷"手里回流的货币的人,就要特别小心要隐瞒这种货币回流的真相。相比于白银铸币和褚币(纸币、宝钞),银块则是一种非常难以追溯来源的“优良上币”。

到了明代,文献显示中央政权在货币主权上,最终处于了绝对弱势地位。诸多学者研究明清之际到底有多少美洲、日本的白银流入了中国? 宽者估计美洲白银的大半都流入了中国,保守的也估计有三亿两白银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中国,取中间大约有6-9亿两白银流入。那么明朝朝廷手里最多时(张居正改革时期)才仅仅有500-600万两白银。而对于那些生活在明代的农民、手工业、军户没有也不会用到白银,他们主要用的是铜钱。因此几亿两的白银在士大夫阶级,传闻李自成进北京,“追赃”拷打士大夫,搞出了7千万两白银,由此可见一斑。

阻止皇权掌握士大夫阶级到底有多少钱,银块亦非常好的一种货币形式。

因此,宋元明清千年历史中的白银货币化形态问题,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程朱理学派如邱睿的《大学衍义补》,只是这个阶级的相应的理论。

通宝推:空中吴钩,俺是老胡,秦波仁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