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一些关于解放战争讨论的内容 -- 杰瑞

共:💬68 🌺4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探究解放战争中的晋察冀(一) -- 有补充

抗战结束时晋察冀军区辖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原冀东与热河)四个二级军区。45年8月大反攻后,冀晋军区新建13个团和原有13个团组成赵尔陆、王平两个纵队;冀察军区新建10个团与原来9个团组成郭天民、刘道生两个纵队;冀中军区新建17个团和原有9个团组成杨成武、黄寿发两个纵队;冀热辽军区新组19个团与原来9个团组建詹才芳、黄永胜两个纵队(原有团全部为5连制小团,与新建团一起扩编成3营制大团)。合计8个野战纵队22个旅约16万人;各军区辖23个军分区及冀东1个地方旅约12万人(约占全军1/4弱)。此外由于由于抗战后期消极避战,只满足于一线小规模游击战果,也导致部队装备极差,野战部队虽有足够步骑手枪,但每连只1-2挺轻机枪、每团(暂无营)只有1-2挺重机枪,且弹药极少,基本无炮。

——由于晋察冀原有主力仅为40个5连制小团,大量兵力以分区基干营、县大队、区中队及脱产民兵形式存在,长期处于地方状态中实施小规模游击战,特别是根据地中心区部队43年后基本未经战斗;全军未做野战准备,虽在日本投降后紧急编组成军,但实际缺乏野战能力,根本无法迎战数量劣势的日伪军及国民党先头部队。这一问题不但晋察冀有,晋冀鲁豫等其它战略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其根本原因在于以毛泽东缺乏审时度势的战略前瞻性,没有在44年底至45年初乘华北日军精锐南调空虚而完成地方游击队向野战军的战略转变,导致八路军主力未能立即形成有效之战斗力。

依据军委抗日大反攻号召及战略意图,晋察主力及冀中、冀热辽一部试图攻入北平,一部试图夺取张恒、张北;冀中主力试图攻入天津,一部与冀晋一部协同试图夺取保定、石门;冀晋主力在晋绥一部配合下试图夺取太原,一部挺进集宁、丰镇、商都,试图攻占大同;冀热辽主力则向辽宁挺进,一部试图夺取秦皇岛、唐山等地;虽然各部队都攻入过上述城市或近郊,但除张恒得手外,无一不遭敌反击被迫撤退。晋察冀根据军委决定,除冀热辽军区继续挺进辽宁外,其余各部于8月24日放弃对大城市的进攻,回师夺取中小城市,至9月初先后解放二十余城及冀、热、察许多地区。

——鉴于野战军刚刚组建,数量虽众但尚未形成攻坚能力,针对大城市的夺取只能限定在“接收”范畴,一旦守军(无论是日、伪、顽)决心防御就基本无法攻克;反之,由于中小城市守军单薄,基本无防御工事,又大部分是战斗力低下的伪军,尚在我军进攻能力中。所以,既然在抗战结束前没有组训野战军,临时组建的部队就不应以进攻大城市为主,而是以一部争取“接收”大城市,主力进攻中小城市,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在最快的时间中占据更多的区域,为以后的国共对峙增加砝码。而实战中,在毛泽东撇开战略区领导的越级指挥下,晋察冀(当然还有其它战略区)无不以进攻大城市在主要目标,徒劳地损失宝贵的战士和有限的物资,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许多本可以解放的中小城市及周边区域被日伪顽合流占据。

45年9月9月,聂荣臻等华北主要领导从延安搭乘美军运输机飞返晋察冀,恢复已被闲置多时的晋察冀军区指挥体系。二野主要领导及林彪、陈毅已于8月25日飞运,东北其它领导于9月10日飞运前线。

——毛泽东在抗战后期逐渐将各解放区主要领导以开会、学习、调动等各种名义调回延安并长期滞留。在45年夏德国已经投降,日本也即将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也没有将这些久经锻炼的军政主官火速遣回各根据地,准备对日作最后的大反攻及内战准备。而在日本投降后,为迎接已经到来的国共争夺战,毛泽东屡次冒着极大的风险将战略区主要领导借用美军运输机空运前线。这是可怕的冒险,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同时,也是因为这些指挥员的长期不在位,各根据地的建设和作战准备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

45年底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兼政委)辖冀中军区(6、7、8、9、10军分区)、冀晋军区(2、3、4、5军分区)、冀察军区(1、11、12、13、19军分区)、冀东军区(14、15、16、17、18军分区,11旅)、热河军区(热西、热中、热东、热北军分区)

第一野战军(聂荣臻任司令兼政委)辖冀察纵队(6、7、9、骑兵旅)、冀中纵队(11、12、13旅)、冀晋纵队(2、4旅)

第二野战军(肖克任司令、罗瑞卿任政委)辖热辽纵队(22、27、30旅)、冀东纵队(12、13、14旅)、冀察纵队(8、10旅)、冀晋纵队(1、2、3旅)、冀中纵队(1、2旅),11月中旬增辖晋冀鲁豫第1纵队(1、2、3旅)

合计野战军18万、地方军12万

——对比友邻,晋察冀可谓家大业大,总兵力遥居各战略区之首。

面对国民党北平行营(李宗仁)

第11战区(孙连仲)辖第3军(7、32师)、第16军(22、94、109师)、第92军(21、56、142师)、第94军(5、43、121师)及被刘伯承消灭后重建中的整30师(27、30、67旅)、整40师(39、106旅)约14万正规军

第12战区主力(傅作义)辖第35军(101、新31、新32师)、第67军(新26、骑7师)、暂3军(暂10、暂11、暂17师)、东北挺进军(新骑5、新骑6师)、新骑4师约5万正规军。

第2战区一部(阎锡山)辖19军(68、暂37、暂40师)、33军暂38师、43军暂39师等约3万正规军,大部处于被刘伯承歼灭后的重建中

东北行营(熊式辉)辖第13军(4、54、89师)主力约3万正规军

——由于国民党在华北兵力不足,主力又需防守诸多城市及交通要道,如3军守石门、16、92军守北平、保定、94军守天津、13军联系关内外,其余多部还处在重建中,可机动兵力严重不足。

鉴于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第12战区主力前出,置于被晋察冀和晋绥根据地夹击位置,且分散在一线作野战部署。毛泽东适时指示发动以消灭傅作义主力为目的的绥远战役是正确及必需的,两军区可集中10-12万野战军,在3-5万地方军配合下进攻傅作义处于前出位置的5万正规军及2-3万伪军、地方军主力,歼其大部不成问题。然毛泽东任命的指挥员却是缺乏大兵团指挥经验且军中资历较浅的聂荣臻,而以贺龙辅之,只带晋察冀三个纵队及晋绥5个旅等不足8万野战军投入战斗。作为当时仅有的大规模进攻性战役,作出这种冒险的人事安排势必承担较大风险。结果在实战中,贺龙的晋绥部队完成了应尽的责任(攻击67军),而主攻的晋察冀部队却表现不如人意(攻击35、暂3军),放跑了本该在野战中消灭的傅部主力;且战役中聂荣臻又多次出现低级的指挥错误,优柔寡断,既攻不下归绥,又攻不下包头,甚至未能清扫周边之敌游杂部队,将晋察冀和晋绥的骨干力量消耗在坚城下;而在聂、贺联名请求终止战役时,毛泽东却不顾塞北的风雪、战士的伤亡和疲惫,继续要求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再作努力,结果又以失败告终,被迫撤退。正史中记载歼敌新26师2个团、新31师1个团、新骑4师大部、骑4纵队1个支队等12000(实际主要是晋绥部队歼新26师等5000余人之功,新骑4师也只是击溃),伤亡7000;而引聂、贺在电文中提到过的“寒冬已至,部队缺乏冬季作战准备,冻伤严重,非战斗减员已超过作战伤亡”等,再加上撤退时被傅部骑兵尾追袭击的损失,估计损失在15000以上。

——以当时的局势,应以贺龙为主、聂荣臻为辅,让聂在学习中进步;置敌少量骑兵于不顾,以晋绥部队切断敌主要退路,晋察冀各纵迅速攻击前进,争取在野战中消灭傅部主力;若在野战中没有完成任务,则应避免攻坚,主动撤退,再寻战机。毛泽东虽具优秀的军事天赋,但性格过于灵动,又长期缺乏实际的带兵经验,管政管军处处不肯放权,造成缺乏处理部分事物的精力和时间,未能及时结束这个不成功的战役。

作为解放战争初期中共最大的重兵集团,晋察冀第二野战军(肖克、罗瑞卿指挥,后与冀热辽军区合并)辖热辽、冀东、冀察、冀晋、冀中5个纵队13个旅,11月下旬又增加晋冀鲁豫第1纵队3个旅,共计12万野战军(占中共全部野战军1/5),自9月中旬成军到次年1月上旬停战令生效居然未发生过主力战,正史中仅以“掩护东北展开”、“掩护关内外通道”等难以自圆其说的借口掩饰;而该部既未出关,面对之敌只能是13军主力及华北2-3个师约5-6万敌正规军,而华北敌主力又有掩护平津保石锦唐及沿海地区之任务,根本无法机动。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居然“发呆”四个月,而毛泽东不但听之任之,还从刘伯承那里挖来主力第1纵队增加其实力(调动时名义上是增援东北,实际1纵11月10日出发后已算在晋察冀野战军序列中),也实属奇闻。

——若仅仅是“掩护”、“牵制”,面对13军主力,92、94军各一部,热辽和冀东两个纵队绝对足够,而被扣在手中的冀察、冀晋、冀中及后到的晋冀鲁豫1纵完全可以使用在其它方面,无论是佯攻平津保石围城打援,还是加入晋察冀第一野战军绥远作战,或是出击晋北扫荡阎锡山部,都可以给革命事业作出点贡献。一个正常的、集体领导的、能够发挥民主集中制的指挥部会这样吗?

...等到45年末得知停战协定将于1月14日生效,晋察冀第二野战军才结束“发呆”,于1月上旬向东、西、南三面国民党军发动“反击”,总算依靠众将士努力、以多打少(6个纵队16个旅对敌13、92、94军等约8个师),在三个方向上都打成相持;1月14日关内停战后,关外(含热河)继续作战,2月末肖克终于抓住机会以3个纵队合围94军第5师,但由于未能抓紧时间歼灭及实施“诡道”,导致该敌被军调处执行组解围;5月间肖克利用最后的机会发动三路反击,又因未能集中优势兵力,仅歼敌54师1个团等即结束战斗。随后,冀察、冀晋、冀中及晋冀鲁豫第1纵队受命返回晋察冀老区(那里已经唱空城计已久),冀热辽军区以本身实力无法再战,被迫放弃大批根据地全线撤退。

——在热河集中12万野战军对抗国民党2-3个军谁都知道是暂时的,为此将晋察冀老区抽调一空,还借了晋冀鲁豫第1纵队。这是严重牺牲友邻来集中兵力,企图在热河夺取战场优势。而以肖克、罗瑞卿为首的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却将前四个月完全浪费,并导致后5个月基本徒劳无功。共产党1/5的野战军就这样和1/30不到的国民党军“玩”了大半年。

为在和谈中争取主动,也为裁减晋察冀的老弱残兵,毛泽东决定以晋察冀为裁军样板,第一期裁军1/3,即总数30万中的10万人(因为已损失2-3万,实际裁减7-8万)。电令晋察冀以“和谈需求”为契机,“减少财政支出,利于长期打算”为目标,没有明确裁军只是手段,保存骨干准备再战是实质。毛泽东既没有事前提示,又没有时时监督询问,听之任之,结果这次应减员增效的裁军计划,变成了裁减骨干,保存、发展地方势力的行动。各二级军区及军分区纷纷利用财政、人事等手段维护地方部队,原18万野战军裁成5万,原12万地方部队接收5万野战军后只裁减2万余。本来战斗力薄弱的晋察冀野战军遭此打击后一蹶不振,幸赖晋冀鲁豫第1纵队留驻才得以渡过46-47年的数次难关(总算给友军面子,没有一起裁掉!)。

——此次裁军失控,固然有毛泽东没有预先重点通知(或没有预料到)晋察冀军区裁军的目的是备战,是保留精华裁减老弱,是将游击队向野战军进化的良好时机,也无精力和能力监督执行;然根本原因是晋察冀军区及所属二级军区、军分区各级领导在实际操作中,过分突出“和平”、“财政收入”、“军改政”等事项,维护各自“山头”,造成全面失控的局面。经历如此不战即造成严重的损失和错误,居然还不调整各级领导层也属罕见。

经历46年3月至6月的整编后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兼政委)

第1纵队(原晋冀鲁豫第1纵队)辖1、2、3旅

第2纵队(冀察纵队)辖4、5旅

第3纵队(冀中纵队)辖7、8旅

第4纵队(冀晋纵队)辖10、11旅

张家口卫戍司令部辖教导旅

冀中军区(8、9、10、11军分区,独7、8旅)

冀晋军区(1、2、3军分区,独1、2旅)

冀察军区(4、5、6、7军分区,独4、5旅)

冀东军区(12、13、14、15军分区,独10、11、12旅)

热河军区(16、17、18军分区,独13、14旅)

热辽军区(19、20军分区,独16、17旅)

共20万另几千人,其中野战军51000人(4个纵队9个旅)。

——虽比之前的30万大军有所减少,但如果裁减的只是老弱,留下的这20万部队(不管用什么名义)也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依旧占全军1/6,面对国民党大约1/9的兵力,且无强敌,也可以创造出不错的战绩。可惜!

国民党方面则撤消67军番号(该军主力新26师已经被晋绥部队歼灭),调美械化的东北军第53军(116、130师)加强华北作战;另收编一批伪军,其余依旧。

——虽然番号比东北多,但实际部队和战斗力是国民党各战略区最弱的一个,面对当时共产党最大、兵力最多的根据地也是在冒极大的风险。

46年6月30日,内战全面爆发,毛泽东再次下令各战略区(东北除外)全线出击,仿效“抗战大反攻”的模式“向大城市进军”,幸好各根据地军政主官已经在位,又有上次进军劳而无功的教训,没有实施毛泽东的这种自杀式的进攻计划,在听从毛泽东外线出击的大方针指导下,没有去进攻大城市,而是避实就虚地消灭敌有生力量,取得不错的战果。唯独聂荣臻依旧听从毛泽东的指令(的确是忠心耿耿),将毛泽东“晋察冀、晋绥我军半年内的基本任务”全盘接受,即夺取三路(同蒲路、平汉路北段、正太路)四城(大同、太原、保定、石家庄)。

——也许是毛泽东的确不知晋察冀裁军裁成何种结果,也许是对减员增效的决策过于得意,将晋察冀那23个旅和21个军分区20万大军看成可以依靠的王牌,按刘伯承带4个纵队在上党和邯郸的歼敌速度预计战局,不算国民党必然的增援,完成上述任务至少需消灭2战区2个军、11战区3-4个军、12战区1-2个军。这是经历整个解放战争晋察冀也没有做到的成绩;如果没有林彪入关,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占据这三路四城?

46年7月,晋绥主力在周士第率领下发动晋北战役,拉开了执行三路四城计划的战斗,虽忻州不克,但也歼敌19、43军各一部共8000余人,晋察冀仅以第11旅等少量参与,也算打了一个胜仗(在某些正史中几乎全部算在晋察冀的战功上)。在晋北作战的同时,毛泽东下令以张宗逊、罗瑞卿指挥(这次总算没让聂荣臻亲自出马),晋察冀集十数万主力(含晋绥部分部队)发起大同攻坚战,重演攻打归绥、包头一幕,再次屯兵坚城之下,再次强攻一月不克,受制与敌骑兵骚扰,又犹豫在攻城和打援之中;只是这次可没上次那么“幸运”,晋察冀主力在集宁城外被傅作义主力打成两段,惨败而逃;总算仰赖战斗力较强的晋冀鲁豫第1纵队拼死断后,才勉强保命。

正史中记载歼敌5470,俘虏3400;己方伤亡5000。十万大军若只伤亡五千,显然是不会被三、四万国民党打得大败而逃的。当时傅部长的公告“替共产党埋尸二万”虽有宣传的成分,但根据询问双方参战人士,估计傅部替共产党掩埋尸体10000以上,在战场发现共方已掩埋烈士遗体1000多,俘虏共方人员3000以上(以上数据均含部分民兵、民工及地方工作人员);而晋察冀老人多以部队减员二成、三成,甚至四成来形容该战役结局;故此晋察冀和晋绥损失应在20000-25000之上。

——“攻坚”?几乎无重武器和攻坚经验的十万轻步兵强攻整军防守的坚城(东北挺进军2个师、晋军1个师等),也没有大量炸药和连续爆破作业方面的人才,单纯依靠战士的勇敢在敌军密集的轻武器弹幕中以血肉之躯进攻。真不知道是谁制订的作战方案?谁又忍心下达和执行这种命令?在傅部主力投入野战时机,还犹豫在两线之间,不知全力进攻处于野战状态的敌军,反而处处设防,造成处处薄弱,导致被敌一一击破;以优势兵力却不知反攻,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指挥失灵,一撤退就多处溃散,最终一败涂地。

——强攻大同,不知是聂荣臻本来就不赞成,还是虽赞成却心有余悸,推选出张宗逊这位连许多晋绥将士都不知何许人也的“大才”来临时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更何况作为主力的晋察冀及晋冀鲁豫第1纵队根本就不知其是谁;战局发展平稳时还能勉强维持指挥体系,一旦危机出现,二个战略区、四个军区挤在一起的官兵不乱才怪。明明有贺龙、杨成武、杨得志这样一群有能力、有经验的将帅可以依靠,却单凭少数人的决定临时选出一个“替身”来指挥决定性的战役,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仅仅处置“替身”实在难以服众。

鉴于晋察冀夏季攻势的失利,46年9月,国民党保定绥署所部乘虚进攻张家口,拉开了晋察冀保卫战的序幕。毛泽东不顾东北失败的先例和华北屡战屡败、缺乏再战能力的实际情况,再度下令誓死保卫张家口。以聂荣臻为首的领导层自然忠心耿耿地调集所有力量(包括借用晋冀鲁豫第1纵队),在张家口以东阻击敌平津保集团的进攻,以弱势轻装备部队实施单纯的野战防御,被重装备的国民党嫡系部队大量杀伤,虽依赖晋冀鲁豫第1纵队连续反击歼灭整团敌军,但于大事无补;在蒋介石利益利诱下,傅作义乘晋察冀主力在东部作战,后方空虚的情况下,以步骑主力突袭张家口。在傅部前卫与警戒部队交火后,晋察冀指挥层不感事态严重,在毛泽东的鼓动下,尤认为傅作义不会以主力东进,企图从前线抽调一部消灭之。在毛泽东的错误指导下,在聂荣臻的错误指挥下,主力部队以强行军状态回师;而晋察冀教导旅正在为保卫张家口作最后的努力,暂时阻止傅作义部进攻,晋察冀军政机关才得以基本安全撤退。然因改变撤退方向,时间提前,又未作改变计划之准备,造成许多物资及部分人员损失。(据傅部老人回忆:共产党撤退时连许多党政文件都未及焚烧,许多重要物资随处遗弃,部分干部家属也未及转移,其狼狈可见一斑)

正史中记载歼敌9400,俘虏13150,是将保卫战开始前清剿敌地方势力的战果统计在内,造成“胜利”之假象。实际因东战场遭美械重装备部队进攻,在野战阵地上被动挨打;西战场仓促与敌骑兵遭遇被动应战,后又有张家口之失,野战军伤亡应在万以上,且因根据地被迅速占领,造成大批政府工作人员及地方部队损失,其它减员至少也有数千。

——此役人员损失虽比集宁为小,但对部队和地方的信心打击却远大于前者;连续三次被傅作义打败,已经严重挫伤部队的作战信念,形成恐“傅”心理;且张家口及附近工业化地区迅速丢失,给晋察冀军工生产带来严重损害。晋察冀领导班子也不得不举行涞源会议,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重整军队。

46年12月晋察冀重整完毕:聂荣臻继续任司令兼政委,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撤消,野战军由军区直辖(恬不知耻!)

原第1纵队返回晋冀鲁豫归建——来的时候17000人(或曰21000人),还的时候不足万人,可怜!

第2纵队(4、5、6旅)(6旅为原冀中独8旅改)

第3纵队(7、8、9旅)(9旅为原冀东独11旅改)

第4纵队(10、11、12旅)(12旅为原冀晋独2旅改)

冀中军区(8、9、10、11军分区,独7旅)

冀晋军区(1、2、3军分区,独1旅)

冀东军区(12、13、14、15军分区,独10、12旅)

察哈尔军区(4、6、23军分区,独4旅)

冀热察军区(察东、平北、察北、热西军分区,独5、13旅)

冀热辽军区(18、19、20、21、22军分区,独16、17旅)

合计二十四万部队,其中野战军七万五千人。

国民党方面

保定绥靖公署(孙连仲)辖3军(7、32师)、16军(22、94、109师)、53军(116、130师)(随后调去东北)、92军(21、56、142师)、94军(5、43、121师)(随后43师调去东北)、30军67师——随后调来31军(改整208师)填补53军空缺,孙连仲另组新2军,原整30、40师南调。

张恒绥靖公署(傅作义)辖35军(101、新31、新32师)、暂3军(暂10、暂11、暂17师)、东北挺进军(新骑5、新骑6师)、新骑4师——随后成立暂4军,将东北挺进军与之混编。

东北保安司令部所属13军(4、89师)(另辖54师在东北)

——总计正规军作战兵力不过25万,是国共双方唯一一个部队数量相近的战略区,也是唯一一个共产党三战三败的战略区。直到46年底,在聂荣臻、肖克、罗瑞卿等人的英明领导下,连敌军一个完整的师都没有消灭。

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屡战屡败,被打回原形后,晋察冀通过莱源会议整顿高层,终于开始找到感觉;而国民党方面由于控制区域增加,部队分散守备,可用之机动兵力越来越少;双方实际野战能力逐渐接近。46年11月,只剩94军主力及53军的保定绥署机动部队冒险投入进攻易县、满城,晋察冀集中3个野战纵队及4个地方旅,通过伏击和反击,11月4日歼94军1个团,12月21日再歼53军1个团,首次打破国民党进攻;随即在47年1月乘虚发动保南战役,歼灭地方部队近万人;47年2月,保定绥署在得到整62师增援后,集中53、94军主力及16军、整62师各一部再攻易县,在晋察冀于2月8日主动放弃易县后,国民党军狂妄地分散出击,致使94军主力被晋察冀合围在桃村,17日晚敌企图收缩兵力集中突围时,四纵因侦察不确、参谋作业失误,命令部队向三纵发起进攻,造成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误伤事件(伤亡有几百人之说?),并导致被围之94军乘机突围,在友军接应下逃脱。晋察冀不得不再次召开安国会议整顿高层。

面对晋察冀最高层能力如此低下,毛泽东既然不愿换马,就只能亲自给他们开药方:“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晋察冀则找到唯一一次轻松取胜的地方(保南战役)再次发动正太战役,横扫保定以西及以南11战区薄弱处及与2战区结合部分,消灭该区守备之3军一部及大量地方部队,打垮来援之33军,共歼敌三万五千余人,可惜只歼灭正规军5个团。

——这是一个混战的过度阶段,国民党方面在屡战屡胜后狂妄到以4个师向晋察冀十万主力进攻惨遭失败;而共产党方面在输光了抗战后得到的一切后绝地反击成功,连胜几场;但在国民党得到少许增援后,晋察冀“土八路”再现本色,缺乏大兵团、正规战能力和经验的毛病一露再露,虽有十万大军还是无法打大仗。

47年4月20日,毛泽东将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5月初,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组“协助、督促”晋察冀工作;6月,晋察冀分出野战军,高层全面换马,由杨得志任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任第一、第二政委,陈正湘、李志民指挥二纵(原杨得志、郭天民),郑维山、胡耀邦指挥三纵(原杨成武、李志民),曾思玉、王昭指挥四纵(原陈正湘、胡耀邦)共9个旅及1个炮兵旅。

——战略区设立野战军是早该在战争之初就应实施的措施,而晋察冀却是设了再撤、撤了再立,频繁换人,就是聂荣臻和罗瑞卿这两位最应该对屡次战败负责的领导稳居泰山。此次再设野战军,使用外来将领指挥(杨得志是原晋冀鲁豫第1纵队司令),并且各纵队领导全部轮换,再次造成指挥体系全部重组;而晋察冀最能打的将领杨成武却被不尴不尬地“升”任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应该对桃村误伤事件负责的四纵头头却得以平调。

47年6月,因53军等部调往东北及主力需要休整,保定绥署各部(3、16、62、92、94军)集中于平津保石地区,新成立的晋察冀野战军乘机扫清敌孤立在外围之地方部队及少许主力,在青沧、保北战役中歼灭16、94军各1个团及一批地方部队共一万六千余人;9月,野战军向盘据大清河北之16军主力及94军一部发动进攻,虽16军战力不强,但近一个军的正规部队已经远远超出晋察冀部队围歼能力,虽报歼敌五千余人,但已伤亡六千余,不得不主动撤出战斗。

——当时晋察冀虽有9个野战旅及1个炮兵旅,在几个地方旅轮流支援下野战,但其野战战力还是不高,只能找一些师级单位或地方部队开刀,还无法与整军之敌对抗,大清河北之战就是明显超出其能力的战例。

大清河北之后,国民党企图调13军主力及华北各军之一部约2-3个军增援东北,军委下令晋察冀牵制该行动,从而发生佯攻徐水、阻击援军之战,使野战军主力与16、94军等5个多师在徐水以北相持不下。这时,老蒋来帮共产党的忙了,下令以石门守备第3军主力北上支援主战场;杨得志以2纵及地方部队阻击敌主力,迅速投入3、4纵队南下围攻,将第3军军部、第7师全部、16军1个团共一万三千余敌军消灭在清风店,连同北线消灭敌四千余人。终于首创晋察冀歼灭战之记录。随后,乘石门守备空虚发起石家庄战役,歼灭守敌第3军第32师等4个正规团及一批地方部队共二万四千余人。从而扭转了晋察冀屡战屡败、劳师无功的局面。

——真是“老蒋到哪里,哪里吃败仗”,唯一一个还算太平的战区就此被老蒋自己搞砸。

虽然晋察冀终于获得消灭第3军之大捷,使局势出现转机,但面对傅作义入主北平(47年11月26日撤消保定、张恒绥靖公署,成立由傅作义领导的华北剿总),华北国民党军终于有了统一指挥,晋察冀也终于感觉到地方部队过多且未对战争起到多大贡献,逐用地方旅成立北岳1纵、察哈尔、冀中等组合之6纵、冀中7纵,将野战部队提高到6个纵队约13万人。

晋察冀野战军——杨得志司令、罗瑞卿第一政委、杨成武第二政委

唐延杰、李振声(后改王平)第1纵队(1、2、3旅)

陈正湘、李志民第2纵队(4、5、6旅)

郑维山、胡耀邦第3纵队(7、8、9旅)

曾思玉、王昭第4纵队(10、11、12旅)

文年生、向仲华第6纵队(16、17、18旅)

孙毅、林铁第7纵队(19、20、21旅)

而国民党方面也展开扩军,并调来部分援军,将13军转隶华北剿总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

第13军(4、89、暂63师)(在热河)

第16军(22、94、109师)

第22军(86师、新11旅)(在榆林)

第35军(101、暂17、暂26师)

第62军(151、157师)

第92军(21、56、121师)

第94军(5、43、121师)

新2军(暂31、暂32、暂33师)(孙连仲用西北军编余军官收编伪军组成)

暂3军(新31、暂10、暂27师)

暂4军(210、新32、暂11师)

整208师(1、2、3旅)

直辖95、新骑4师,骑5、11、12、13旅及北平、天津、张恒警备旅

——由于国民党改进组织结构及扩军,虽然晋察冀野战军增加到6个纵队,但依旧无法打破局面。

由于新军还在组合,杨得志先带2、3、4纵于47年12月27日发动平汉鲁北段破击战,傅作义新官上任在不清楚华北总体局势的情况下冒然投入主力,以师为单位企图击破破路之晋察冀各部,被指挥能力和战斗力已有较大提高的晋察冀野战军抓住机会,一举歼灭35军新32师,并乘虚击破35军军部,以六千伤亡歼敌一万四千余人,从而结束了晋察冀恐“傅”的历史。

随即在新军组合完成后,晋察冀野战军1、2、3、4、6纵首次侵入察南、绥东地区,横扫晋绥军地方部队,将傅作义的地方势力或歼或驱,企图围歼暂4军未成,终以伤亡三千多人的代价歼敌一万八千余,解放了察南、绥东大片地区而结束战役。

——经过两年多的奋斗,晋察冀完成了本应在抗战结束前后完成的战略转变,终于有了一支自己的、可以让敌人惧怕的、真正的野战军。

通宝推:燕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张家口保卫战要图 -- 补充帖

傅部长军阀混战时的涿州之战,抗日时的收复五原,解放战争时的攻取张家口,都是那个时代令人惊艳的军事成就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