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刀郎聊发少年狂,左《花妖》,右《翩翩》 -- 整合精神哲学

共:💬79 🌺591 🌵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成就苏轼的,是宋神宗

成就苏轼的,是宋神宗。

本来看到这篇帖子,想回一个“苏轼可不会在诗词里写脏话”的。但是想起他也有“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诗句,好像这个结论也没那么硬。

最近很有意思,经常看见一些四五十岁往上的中年大叔出来说刀郎让他们热泪盈眶什么的。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在这场狂欢里,有点文化的70后老干部在聊他们熟悉的聊斋,假装自己还对社会有观察有洞见有批判;同龄的老板和打工人一样,都在回忆20年前听刀郎时的光辉岁月,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当下的凋敝;B站年轻人树立一个新偶像新梗,反主流,国风,隐士,被埋没的大神,民族主义新icon;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罗刹海市,刀郎的作品所引起的反响,才是真正的罗刹海市。

《罗刹海市》当然是真正的狂欢,在这场狂欢里,各类人等获得了各自想要的东西。不过历史评价么,是另一个维度。

就像苏轼一样,“少年鸡”就算不是脏话吧,肯定不是什么好话,这跟“马户又鸟”有啥区别呢?不过,苏轼写这句子也是乌台诗案之后被贬斥,无论政治生命还是肉体上都吃了大苦,发泄一把实乃人之常情。

可刀郎这么些年吃了什么苦呢?他一张《2002年的第一场雪》就赚的盆满钵满了,更不用说后面的彩铃热潮,早就财富自由了。所以我老觉得那些社畜去共情刀郎认为他被那英汪峰PUA了是自作多情,你有人家生活条件的十分之一么?

当然,也不能完全用经济条件去划分人群。不过要说精神境界那就更复杂了。苏轼乌台诗案固然是因为政见不同,但也有他过去恃才傲物得罪人遭人嫉妒的因素,这么说似乎又跟刀郎有点关系。

不过呢,刀郎当年的音乐从制作水准技术含量上确实是没法跟别人比的,他主打的就是一个简单粗粝直白,所以才能畅销。而二十年后他的音乐显然是越做越精致越做越复杂了,那当年那英人批评的话难道没有一点道理么?

而他的歌在今天有那么多共鸣共情,实质是今日的社会情绪到了需要引燃的时候,这跟艺术水准没有啥直接关系。就像没有《罗刹海市》的《山歌寥哉》算是块玉,但没有《罗刹海市》你就不会知道《山歌寥哉》一样。《弹词话本》出了那么久了,中年大叔听过几首?你说《花妖》让你潸然泪下,那你听《还魂伞》岂不是要嚎啕大哭?

正如一位乐评人所说:

我们可以大概描述当年喜欢刀郎而今又被推送到《罗刹国记》的人群之画像和想法:

·年龄45岁~55岁之间;

·有房有车·头条系产品的重视拥护者,拼夕夕重度使用者

·不上google / IG / X /油管

·坚信美国经济马上完蛋;

·觉得现在年轻人的事儿都是垃圾,嘻哈是什么玩意

·中国的就是最雕的

·黄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山,黄石公园算个蛋

·这些爱豆啊什么的更加不行

·哎呀看手机看太久了差点忘了放学去接人

当他们在今日头条/抖音上刷到刀郎新歌的推送时,那种长期处于话语权缺失下的失衡形态得到了释放。你奶奶的,你们汪峰那英这些算个蛋,说什么刀郎做的不是音乐,你们的那些才是音乐对吧,格老子,你们听听,人家刀郎是怎么骂你们的!听听!

如果说,2019年,初代网民、80后紧密地团结在以周杰伦为核心的周围,直接干趴了蔡徐坤为代表的新流量,那么,在2023年,比初代网民更古早的元祖网民选择了站在刀郎身旁,干翻了全世界。就像维特根斯坦认为的,世界是一切的集合!我们就要干翻他们!

一言以蔽之:刀郎在2023年的逆袭,是当下互联网上话语权最低的普信中年人男的胜利。

不过,说刀郎的受众只是中年大叔显然不公平,这里面也缺不了青少年的身影:

但,如果仅仅只是刀郎的这些基本盘,还不够。

我们注意到,把刀郎送入神坛的还有另外一波力量:B站年轻用户。

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劲刮时,他们也许还未出生。但在B站近年来所劲刮的考古热里头,当把2000年~2010年间所有华语歌手都吹无可吹之后,他们便把矛头指向了刀郎,把刀郎奉为了真正的隐士、华语乐坛欠他的一位大师。

是的,就像我常常引用卡尔·威尔森在《好品味,坏品味?一场拆解音乐品味的聆赏实验》中的超级金句:“时间造成的柔焦效果:一个年代里最怪异笨拙、俗气的明星,日后都会成为那个年代令人怀念的公众偶像,体现了某种代表那个时代且不久后即遭舍弃而不复返的特质。”如同老外当年群嘲席琳·迪翁,而今又把她称作划时代天后,我们连王心凌——在她活跃时最被“看不起”的甜妹系偶像也视为集体回忆,我们甚至不惜去篡改公众记忆,去美化昔日的王心凌——刀郎可比王心凌红多了,刀郎凭什么不是大师?

除了千禧年怀旧向,刀郎还符合B站的另一审美靶向狙击:国风。或者直接摊牌:古风。

看《山歌寥哉》,你光看歌名,就知道这是B站喜欢的风格。不知所以,不求甚解,像是喝大了的朋友做出来东西。我有一位朋友说:“当一个有才华的写作者,不受条件限制,自己玩飞了,就会玩出一些无法用逻辑解释的东西。就像Beatles的sgt,就像刀郎的《山歌寥哉》。”我实在无法认同这位朋友如此黑披头四,刀郎在创作《山歌寥哉》时当然没有顾虑太多,且他确实是用了相当多的功夫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采风、学习,除了大家反复提及的《罗刹海市》里的靠山调之外,《画壁》中的“绣荷包”,《翩翩》里的“道情”,这些全都是刀郎下了苦功的成果。但刀郎依然是才华有限的创作者,或者更严谨地说,他在写“军旅歌曲+民族融合大团结歌曲”、作为“当代王洛宾”上的才华无人能望其项背,但在民族融合、古调翻新上,则还是相对初级的阶段,因此也只能做出半生不熟的夹生饭。整张专辑里头那些看似毫无逻辑的、我只能用“古风化”来定义的写作,便是例证。

所以,如果说刀郎击中了中年大叔和国风青少年的审美,不如说他击中了他们的情绪。所以整合兄也很聪明,别人说刀郎是“诗为史”的杜甫,整合说是苏轼,显然避免了对当下这个时代的直接的负面指向。

可问题是没有变的。历史上若没有乌台诗案,没有宋神宗,那苏轼只会是一个乐天派的浪漫顽童,一千年前的摇滚诗人。正是有了乌台诗案和宋神宗,苏轼才走向了成熟,打开了格局,真正贯通上下五千年。

而中年大叔的情愫是另一重指向,这一切都缘于四十年前小平的一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大门洞开,潘多拉魔盒敞开来。四十年后,王健林许家印们笑看风云,而其他中年大叔大多只能含饴弄孙,保温杯里泡枸杞来慰藉此生。

不过,感谢《无间道》的那句“出来混的,迟早要还”,世事如棋局局新,许家印们自己太作,也终于让别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社会情绪到了这个点,引燃就是一根火柴的事,于是《罗刹海市》适时出现了。

不过,就像我之前说的,艺术作品既然借了政治的东风,那就撇不清他和时势的关系,不论你在艺术水准或者人设上再叠加多少flag,那都是说不清的。如果光论艺术,光说“诗为史”,一张《山歌寥哉》想说的东西,万青的一句歌词“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就说得清清楚楚了,只不过中年大叔不听而已。当然万青早就成神了,他们可没借政治的东风。

所以,中年大叔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与许家印挥手作别,国风少年靠《罗刹海市》认清了李佳琦与他们早就不是一个阶级,这些都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只不过刀郎恰好出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也正如这位乐评人所说:

你看,刀郎做这张专辑的用意,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的一句,也是后世中国所有读书人(包括我在内)追求的志向。火不火这些事儿,其实对于刀郎来说毫无意义,毕竟他是“爬过十二架雾蒙蒙的山,跋涉过六条弯曲的公路,走进七座悲愁的森林,面对十二片死亡的海洋”的男人,这点红真的不算什么。大家不需要为他打抱不平,也不需要为他感慨,刀郎不缺这个。

在这一次刀郎的流量狂欢里,其实最让我感触的是,如鲁迅的那句:“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用自己的立场和刀郎发生关系。鼓手和贝斯手谈论爵士乐节奏的变化莫测,音乐教育从业者谈论如何脱离范式流行音乐荼毒,文史哲类公众号赶紧来着大家介绍蒲松龄原著写什么(其实他们也是现搜的),父辈拉踩这一届年轻的爱都不行,做短视频热歌投放的忙着寻找引爆点,见风使舵的音乐人开始又一轮的怀疑人生,对娱乐行业嗤之以鼻的则借此机会继续抨击音乐已死,搞演出的忙着问刀郎什么时候开演唱会,当年开着桑塔纳听《2002年的第一场雪》如今换了路虎揽胜的大哥则继续在车里再来亿遍。

这就是人生。

所以,成就苏轼的,是乌台诗案和宋神宗,成就刀郎的,是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一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刀郎只是恰好出现在这个点而已。我当然不是用宋神宗映射一尊,因为刀郎显然不能类比苏轼。可逻辑是相似的,中年大叔感谢刀郎,却没有人去感谢一尊,因为一尊是要承担历史责任的,而刀郎显然只想要历史的威名。

通宝推:燕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