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历史的方向解读那段技术历史。也给潜望舰、偶尔路过河 -- 真离

共:💬183 🌺598 🌵4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986年3月,4位院士联名致信,邓小平为什么要批准“863

1986年3月,4位院士联名致信,邓小平为什么要批准“863计划”

2021-07-17 17:23:54 来源: 今日军事要点 举报

12

分享至

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采纳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作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决策:

批准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这个计划,以后被人们称为

“863”计划

,它旨在选择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力争在我国有优势的领域中有所突破。

从此,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汇集在这面发展中国高科技的大旗下,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大领域(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这份计划的出台与被批准,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前沿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迅速崛起,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

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加入到争夺高技术的队列中去,谁抢占了高技术,就意味着谁抢占了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技术,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1983年,美国开始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随后,欧洲启动“尤里卡”计划,日本也制定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发展高技术的浪潮。

但是,当时在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是倒挂的,被戏称为“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在国际技术形势风起云涌之际,中国该怎么办,当时有两种声音。

一种意见认为,当时中国还很不发达,发展该有轻重缓急,没有余力投入大笔自己去砸高技术,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其他国家搞出来,我们也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直接利用他国的成果。

另一种意见是,谁能把握住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我国应该拥有自己的高技术,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持这种意见的,以众多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经历过斗争的淬炼、奋斗的艰辛,他们深知,真正的高技术,是永远不可能用钱能买来的,若在这波发展浪潮中掉队,再想赶上就得花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精力。

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这四位老科学家参加过“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他们非常着急,经过反复商议,决定通过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

1986年3月3日,四位科学家写下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中提出:

高科技发展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中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要能在所涉及领域的“国际俱乐部”里占有一席之地。

这四位科学家的信,当天就顺利送达邓小平手中,并受到高度重视。

3月5日,邓小平亲笔作出批示:

“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供决策。”

他强调:

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邓小平这个批示,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让这一计划切实可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后半年时间里,中央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

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1986年10月,中央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的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从当时国情出发,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没有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全面大规模发展高技术,无法与发达国家开战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全面竞争。因此,863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务实”,它提出的一个方针是

“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选择了生物、信息、航天、饥荒、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七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研发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如下总体目标:

集中少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在所选择的领域积极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努力创新,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有所突破,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科技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家安全创造条件。

1988年8月,邓小平又亲笔为863计划题词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这个战略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适应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也适应了国家需求,是相当成功的。

863计划项目的科研转化,带来了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它先后组建了25个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和中试线;成果产业化基地共51个;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到2001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达305亿左右,成果转化后生产的产品销售额达59315亿元。成为我国建国以来科研项目转化最多、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高的计划项目。

再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今天让中国人骄傲的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北斗、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药物、新材料等一大批世界公认的高技术都受益于“863计划”。

回望当年的863计划,在80年代,物质还比较匮乏,方方面面都需要钱。科研人员地位不高,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几位科学家能递交这个报告,既需要对国际技术发展的准确把握,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领导人层面,果断批准并决策实行,需要更高格局的高瞻远瞩。在国家财政不充裕的情况下,能为863计划拨款100亿,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我们如今来看,或许觉得这非常正常,但要知道,当时是83年,粮票尚未完全取消,那一年全国财政总支出才2000亿元左右。几位科学家在建议书里,只提出要一到两个亿,就这样,还怕给中央出难题,在信中他们这么写道:

我们寄希望于能从国家节约中的一部分来支持这项费用(例如少进口一些小轿车或者减少运输包装损耗)。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事关我国今后国际地位和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国防方面能否进入世界前列的问题,特此报告。

做出这个决策,对领导人同样是个考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央批的专款竟是100个亿,这份远见与气魄令人钦佩。

在事关我国今后国际地位,和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国防方面能否进入世界前列的问题上——

“涉及国力竞争,牵涉到国家命运的钱就不得不花”。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享受着今天的科技繁荣时,我们要致敬小平同志的果断决策,也不能忘了这份报告的起草人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院士。863计划的酝酿和出台是科学家与政治家完美结合的过程,是为未来布局,是科教兴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863计划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决策思想更加显示出其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哈哈哈哈哈哈,这把邓小平瞎夸的,笑死我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