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宿命难逃,命运玩笑 -- xx28

共:💬830 🌺2764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49章 庆寿

暑假中还有重要的事呢!

为了忙“要事”,我特意破费在京城坐飞机先到杭州,再乘长途车到了县上,独自一人回到深山,去采野伏茶。

伏天采茶没做过,所以我格外精心,每天一大早就去悬崖上,采未见阳光的嫩芽,可是树上的嫩芽很少,都在树冠上,每天能采下的芽叶量很少,所以拖的时间很长,足足有八天。

  每日回到茅舍在炒茶、制茶后,也没浪费时间,练功、看书、学英语、预习新学期的课程,还给附近山民检查治病。每天的事安排得满满的,嗯,收获也挺明显,尤以练功,在海城是没有山上的环境,对我来说也算大事。

  看了采下的茶大概够一次仪式用的了,才又依依不舍地下山,回到海城。

  在海城,让姥姥、姥爷鉴定了伏茶,便由老人家带了妈妈、妹妹、我和大舅一家赶到港岛,专为给太姥爷祝寿。

  这是我所说的大事!

  当姥姥将徐浮尹大师的条幅呈给老人家时,太姥爷看是大师专门写给他的,立刻眉开眼笑,不客气地纳入手中。

  大师条幅上的字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给太姥爷祝寿的礼品,但以姥姥的名义献给他。太姥爷是从海城到港岛的,而大师当年在海城已成名,故太姥爷焉有不知。

  当然,这次带来了有大半斤的野伏茶,茶虽比不上春茶,但也聊胜于无啊!而且伏茶我在选材、炒制都极为上心,每晨日出前在朦胧中采下那最嫩的芽叶,每天就那一点点,都是日日积累出的。他老人家也试喝了次,乐意极了,决定就在祝寿宴上用!

  老人家88岁了,家里要给太姥爷办个大寿!88岁寿诞,被称为米寿,中国古代人寿之称谓,借助了汉字形体的奇特,蛮有文化色彩。这是为太姥爷准备寿日时,大人对我们晚辈说的。

  那日,太姥爷的别墅张灯结彩,布置周详,一片喜庆,气氛热闹。在偌大的客厅中有一宽幅的红绸寿幛,上贴硕大的金丝织成的“寿”字,左边悬挂有南极仙翁图,右边是一个大大的玉石寿桃摆在台上。太师椅前,铺有红色拜毯,十分传统之拜寿摆设。

  为太姥爷88岁华诞,一大家子人华衣锦带,早早齐聚太平山,这时我才见全了太姥爷的家人。

  太姥爷午睡后换上专为寿诞做的老款对襟绸服,暗红色,衣襟上印有不同的“寿”字;黑绸裤,与上衣的色调相配,脚蹬一双新布鞋,是缎面的。老人家步入厅堂,神采奕奕,出现在家人面前,老寿星的派头十足。

  依拜寿的程序,因一会贺寿的客人多,安排家里人先拜太姥爷。男女老少齐列太姥爷身前,老寿星端坐在寿堂椅上,由我们小辈给他老人家磕头,这是规矩。从最小的四代开始,则由我领头,跪在红色拜毯上,口诵祝寿词,恭恭敬敬纳头便拜。

  大概我给老爷爷磕头磕得顺溜了,后来长辈都说我会磕头,磕头的姿势最好看。太姥爷看着我伏地时虔诚的模样,可满意了,笑眯眯地捋着胡须,事后说:“这道门的小掌门就是懂规矩。”

  后面的大舅爷的孙子——大表弟,小舅爷的孙女——大表妹,小姨姥姥的孙子——小表弟,我的妹妹,都超过10岁了,依次给太姥爷磕头,便不是那个样子了。但在这样大的仪式上,他/她们也都磕头磕得认真,有的样子不咋地,长辈看了不得不压抑着笑意。

  祝寿磕头为“寿头”,“寿头”是必定要磕的,不管孩子们是咋样的姿势咯。

  小辈们磕完头,轮到三代,是妈妈在先。今天妈妈又穿上了定制的裙装,带了首饰化了妆,俨然贵妇样,更显得年轻了好多岁,煞是好看。可当妈妈跪下,就有些手拙腿笨了,看上去别扭极了。一个军医给自己磕头,太姥爷会不会看到这个大外孙女时眼里幻化出的是一副穿了军装像,本该娇惯的女娃子,却是在大漠边关吃尽了风沙苦寒,这让妈妈的外公有些意动,不由地说出:“囡囡啊,苦了你,外公心疼。”

  妈妈流着泪,深情地说:“只要外公您健康长寿,孙女不苦。”

  再以后轮到二代们给太姥爷拜寿。几个六十好几的人,除了姥爷,都是资本家的后代,对于传统那套,在意的只是样子,知道的亦是皮毛,拜贺就是个模样而已,所以那拜相就属姥爷做得规距,动作周全,有板有眼。他老人家早年学武拜师真不是白给的,比那些太姥爷的女儿、儿子像回事多了。亲戚看了,说:“老革命的将军这传统掌握得深厚啊!”虽然姥爷没有将军衔,他的职务在有军衔时是属将军级的。可我看姥爷穿了中式衣衫,比穿军装有福像,在这个场合里好尊贵。

  父亲没敢来,说是怕磕头,“一个当团长的现役军人,咋好做这个事呢?”可他忘了,过年时他祭祖已经跪过了,不来怕是被太姥爷骂吧!

  拜贺、叩头后,全家老小献上各自的心意,不是显哪家阔气,而是要个热烈的气氛,连六岁以上年龄的稚童也要把自己手工做的礼物拿出。一件一件摆出来后,由老寿星欣赏一遍,点出哪个重要,然后便是将那些寿礼一一摆放好,到时好让贺寿的宾客观赏。

  傍晚之前,各种豪车络绎不绝地开来,从车上下来各个宾客,先来的是些中年客人,大多是夫妻档,男的颇有派头,女的更是高贵,是大公司的实际操作者。这些中年富人也有带子女来的,那些年轻人一来就和家中三代们年少者聚在了一起。

  因是炎热季节,男女来宾穿得很清凉,尤指女宾喽,白着膀子的很多。我在内地见的少,没出息地记载在这里。

  作为太姥爷的长女和大女婿,姥姥和姥爷都得出来迎接客人。在港岛的海城人有不少,应该算是世交、好友和同乡,很多老人讲得还是乡音不变的沪语,“侬洒拉”的口音十分苍老。大概姥爷和这些人说话还算容易些。

  而一些真正的大佬,年纪已大,来的稍晚些,下车就被姥姥和舅爷引入别墅内的客厅。有的是太姥爷的至交好友,或是身份尊贵,是太姥爷亲自迎入室内的。而此时我便成了太姥爷的拐杖,扶着老人家迎客。见客时规矩地弓身鞠躬,口喊老爷爷、爷爷。

  霍德先生来了后,先是与太姥爷握手,用英语说了贺寿的话,然后转过身,再与我轻轻拥抱下,还解释了句:“I'm sorry Amy didn't come today while she's not on Hong Kong.”

  可是我该怎么回答呢?我一时说不上来,而且也没我置喙的余地,只好对他做个鬼脸,表示那份见不到Amy的失望。

  霍德亲自递上他的礼物:一个英国德比皇家瓷器厂的精美瓷盘,表面有洋式的图案。据他人介绍,这个是皇家瓷器厂最为经典的出品。

  让家里意外的是,内地在香港最大的人物,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社长也来了。嗯,是个很有名的外交家。姥爷、姥姥赶快出来迎接,在与他握手欢迎时,那位文质彬彬的社长直接说出:“尚司令、钱教授也来咯。”显然他对太姥爷的亲属是知晓的,并不需要有人介绍。

  “那里,那里,阿拉平民一个,借岳父的光,跟团社长认识了。”

  姥爷说完,姥姥便赶快开口:“欢迎团社长大驾光临,令蓬荜生辉,家父会很高兴的。”

  “钱老为国家做过很多事嘛,米寿难得,理该来贺。”

  他们寒暄时,太姥爷扶着我过来,与贵宾握手。那位社长持晚辈礼,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挺低。我在旁也得行礼啊,口诵:“团爷爷好!”规矩地给他鞠躬。

  我说话的口音显然是内地的,到让他一楞。见状,姥姥忙解释:“这孩子是阿拉外孙,家父用着顺手。”

  他的秘书此时送上礼物,是我接过的。礼物是一座精致的景德镇瓷人像,人物正是太姥爷,背面镶嵌有一道铜牌: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恭贺钱老米寿

  送人像,似乎是官方送礼的惯例。

  在姥姥、舅爷的陪伴下,那些尊贵的客人和老人看了寿堂的展示,尤其走到了徐浮尹大师写的祝寿条幅下欣赏徐老的书法,为太姥爷能请到闻名海城及全国的大师为他专写一个条幅而羡慕,一打听是钱老大女儿请来的。

  太姥爷家人的献礼都陈列在厅堂和书房,除了那幅徐老的条幅特意挂在大厅中,其余贵重的均摆放在书房中,有专人看护。而作为大外孙女的妈妈把那个粉彩梅瓶带来,经太姥爷着重示意也放在了书房中,梅瓶上的八个桃子格外的娇丽,吸引了来者观看。不看底款绝对是大开门的官窑器物,有不少人围着梅瓶细细鉴赏,一探究竟。

  在客厅中还挂有我作的字配画,是个大幅,字是行书写的曹操乐府诗《龟虽寿》,画是夕阳下的大好河山和云海。以夕阳寓意老人,以河山寓意老人的志向,以云海寓意其志未竟。落下为太姥爷八十八寿辰而作,钤上正心、仙童阴阳两款印章。

  字画是漂亮的,但不够味道,没有那种沧桑感。因是大幅,有1.5平米大小,故而格外突出些,吸人眼目。

  这幅字配画,是我酝酿、写、画一天才完成。一共画了两幅,太姥爷觉这幅好一些,钤印后装裱。那枚“仙童”印章还是太姥爷拿出的印石请港岛大师为我专刻的。

  大画的旁边还有一幅小的水粉画,那是妹妹画的一幅马,画面上一匹跚行的马其头朝向前面弯曲的小路。下面是妹妹歪歪扭扭地写下的毛笔字:为太姥爷祝寿,和哥哥合作此画。所谓的合作就是我在画的右上角写了“老马识途”四字,是试着用徐大师的一种玩耍写法,颇有老发童趣的味道。

  姥爷的礼品是他的书法,用粗壮的笔条写下彪悍的两字:青松。字给人的感觉,如老虎站立逼视前方。我觉得有老军人虎威犹在的架势与气概,想必姥爷为这幅字写过无数遍了,已然笔力精纯笔法娴熟,功力到后,一气呵成,蓬勃凛然。

  当然,妈妈还代父亲献上了一座巴林冻石雕刻的寿星,是父亲找当地战士搞到的罕见好石材,请军区一位军旅业余雕刻家雕刻出的。作者虽未有名气,但老寿星刻得极具风采:笑眯眯的,双眼却目光炯炯。不可多得的好雕塑,又合事宜,观赏的人挺多。好事者对作者是谁猜来猜去。

  两位大人物送的礼物,此时亦由家中的三代精心放置在书房的显眼处,因为送礼人的不凡,家里乐意供来宾欣赏,以彰显太姥爷的尊荣。

  那时年幼,并不懂代表港英当局的霍德和代表共和国的团社长来给太姥爷贺寿的实际意义,却是见证了港岛回归前的一个历史镜头。

通宝推:林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