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东汉是一个很窝囊的时代吗?|二十四史探秘060

正式讲故事前,先向各位看官介绍一下《后汉书》,以及后汉。

后汉是个什么样的汉

后汉”是相对于前面那个刘邦打下来的汉而说的。刘邦的汉,从西元前206年开始,到王莽篡汉时的西元8年截止,共两百一十四年。“前汉”因为定都长安(现在的西安),相对于“后汉”的都城洛阳,长安在西边,所以又叫西汉。

王莽政权维持了十五六年,之后刘玄、刘秀等刘家子孙带着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兵,推翻了王莽,建立新政权,统一天下。这个朝代还是叫汉,从西元25年开始,到西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把傀儡皇帝汉献帝赶下台为止,共一百九十五年。这个汉在后面,所以叫后汉,又因为都城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又叫东汉。

这两个汉之后,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朝代都是以“汉”来命名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刘备在四川云贵一带建立的汉(现在称“蜀汉”或“蜀”),注意,它的正式称号是“汉”,而不是“蜀”,所以笔者必须严肃批评现在的一些三国的影视作品,动不动竖一大堆绣着“蜀”的军旗,真是瞎胡闹。

同时笔者也要严肃指出,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其实,里面的很多精彩故事,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真正到了曹魏替代东汉时,除了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法,三国故事已经很不好玩了。🙁

除了这个蜀汉,历史上被承认的以“汉”命名的政权还有:两晋时期,賨人李特建立的“成汉”,建国45年;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又叫前赵),建国26年。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建国仅仅只有可怜的3年时间;汉人刘建立的“南汉”,建国54年;汉人刘旻建立的“北汉”,建国28年。

这些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南南北北的“汉”,除了那个“成汉”的君主姓李外,其他不管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的,都无一例外地姓刘。所以,“刘”能列入中国姓氏排行榜前五,是有道理的。

《后汉书》是个什么样的书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南朝宋国人范晔写的。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写了东汉史,有五六种版本,各种各样,各有长短,但生逢乱世只活了48岁就被杀了的范晔最有文化,他的《后汉书》也被后世人认为写得最好,最终入选了正史。

当然,按照正史的标准,“范版”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它没有“表”,再就是有一些事情,它记载得前后矛盾,另外就是它的“志”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说到“借”,这中间也有一个辛酸的故事。本来,范晔写完了本纪和列传,后来和一个叫谢俨的合作,辛辛苦苦地写“志”,已经完成了《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正准备继续写的时候,宋皇帝认为他参与了一起谋反事件,把他抓起来杀了!

那个叫谢俨的害怕被牵连,把已经写好的五志,一把火给烧了。于是,正宗“范版”的《后汉书》只有纪和传,现在的“志”,其实是后人从晋代司马彪的《续汉书》里借用过来的。

好在,笔者讲故事,这些表和志是起参考作用的,不太碍事。

东汉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说到东汉,笔者年少轻狂时觉得这个朝代挺窝囊的。因为一般人对它的了解,除了刘秀打王莽,就是后来的董卓吕布争貂蝉,曹操刘备孙权争天下,这中间一百多年的历史,鲜为人知。和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西汉相比,东汉真是太平淡太陌生了。

真是如此吗?呵呵,真的如此。

东汉一朝,把后面的“三国”除开,你掰着指头数,也数不出几个你认识的人。刘秀你认识,但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你能说出几个人的名字?班超出使西域的事情你可能知道,但你知道发生这件事时的东汉皇帝是谁吗?战功赫赫的伏波将军马援你可能知道,你知不知道他是三国里面马超的先祖呢?

好吧,除了他们,还知道谁?窦融?蔡伦?张衡?真的不能再多了……

而且,东汉一朝,宫廷里面稀烂。外戚和宦官(太监)轮流掌权,皇帝惟一的任务就是吃喝玩乐。当然,不是全部,包括刘秀在内,东汉的前三任皇帝还行,但从第四任开始,全部都是乌拉稀。这些皇帝的基本规律是:小小年纪被扶上皇帝宝座(第四任和帝10岁、五任殇帝1岁、六任安帝12岁、七任顺帝11岁、八任冲帝2岁、九任质帝8岁、十任桓帝15岁、十一任灵帝12岁、十二任献帝8岁),然后,太后听政,外戚当权,皇帝长大一点(如果能够活过二十岁的话)就联合宦官夺权杀外戚,再然后,活到30岁左右,留下一个小小年纪的儿子就早早地死掉了。历史再继续重演。

鉴于刘氏家族经常近亲婚配,经常是这个皇帝娶了表妹,那个皇帝娶了堂姐,总之就是在一个圈子里转来转去,肥水不流外人田,笔者严重怀疑,到了东汉时,刘秀这一支的基因已严重恶化。🐶本来,西汉的一些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和武帝刘彻活得长一点,其他的都没超过50岁,但好歹都活到了四十多岁;而到了东汉,刘秀命长一点活了62岁,他的继任者明帝刘庄活了48岁,后来的不是夭折,就是到二十来岁,三十出头就早死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衰败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太短命。

那么,东汉就一无是处了吗?

当然不是!!!

后代学者如司马光、顾炎武、梁启超等等,都推崇东汉,说三代之后,风化(俗)之美,都没有超过东汉的。

这里所说的风化、风俗、或者世风什么的,意思是说,东汉人非常讲气节,重操守,知荣耻,懂礼貌:)

就像早些年官方宣传经常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搞坏了国家风气一样,当年的人们也总是说王莽把社会风气搞坏了。😥刘秀光复汉室、统一天下之后,面对的也是一礼崩乐坏的烂摊子,怎么办?

刘秀和他的两任继任者,开始大力推行大汉王朝核心价值观,推行“八荣八耻”,当然,皇帝没有逼着每个人去背,他们只是身体力行地带头作表率:

首先是大办学校。刘秀在洛阳城南建立太学,亲自跑去给太学开学剪彩,参加学术研讨会,主持毕业答辩会,还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劝学。不仅是在学校,在朝堂上也是,他白天处理政务,晚上把大臣们叫到一起研究学术问题,经常搞到半夜才睡。刘秀的儿子、孙子也是学术上的高手,著名的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就是在刘秀的孙子汉章帝主持下进行的。在这三个皇帝的带领下,全社会都以勤奋学习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

其次是讲感情,不忘恩负义。刘邦建国后,为了维护政权,对功臣大加杀戮,韩信还曾为之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刘秀不一样,他对功臣的信任和厚待,历来为人称道。一直到刘秀死,他都和功臣们保持着好朋友的感情,远方小国进贡的稀奇玩意,刘秀都要先赏赐给这些功臣。你看,皇帝带头讲感情,下面的人也都跟着学,人和人之间关系就融洽了,就和谐了嘛。

有两个刘秀的小故事,说一说。

有一次刘秀外出打猎,玩得高兴,回城晚了,上东门守吏郅恽拒不开门,刘秀让人点起火把,说皇帝回来了,郅恽说火光闪烁,看不清楚,就是不开。刘秀只好转到另一座门进城。第二天,郅恽上书,批评刘秀游猎山林,夜以继日,此不良风气一开,势必危害国家。刘秀放下自己的不开心,没怪罪郅恽,反而赏了100匹布,并把放他进城的官吏贬到外地做了小官。

还有,刘秀的叔父刘良,对刘秀有抚养之恩,被封为赵王,年高位尊,曾因事呵斥官吏。司隶校尉鲍永、都事从官鲍恢哥俩为此上书,弹劾刘良“大不敬”。刘秀没办法,只好告诫贵戚们约束自己,“以避二鲍”。刘良临死,刘秀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刘良说没别的事,只一件心事放不下,他的朋友李子春犯了罪,县令赵熹要判李子春死刑,他希望能保住李子春的命。刘秀说,官吏公正执法,我不能徇情枉法。请您另说别的愿望吧。

刘秀对气节的推崇和尊重,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东汉士大夫都以名节自励,重视操守、崇尚气节成为东汉的士风特征。所以,尽管后来东汉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宫廷之中血腥倾轧,但东汉的政权还是维持了将近两百年,到了曹操大权在握时,尽管他非常想做皇帝,但也一直不敢取而代之,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崇尚气节的士大夫在,他怕招来骂名。

除了这些,和以前相比,东汉的优点还有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等等,笔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后面有机会再细说吧。

通宝推:真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