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 -- 翼德

共:💬202 🌺667 🌵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总体劳动强度。

   

其实这里你把不同概念混到一起了。

   

  

【1】

首先,「社会必要劳动」,通常是指单项作业的劳动投入,用时间计量。所以他其实是「单位社会劳动」,不能说明总体劳动强度。比如,一门劳动不可能只有一项作业。

其次,「总体劳动强度」有多个定义。比如一个行业、一门劳动、一项作业、一位工人等等。按照前文,你说的其实是「单位社会劳动」减少带来的「单项作业」的总体劳动强度减少,进而影响劳动或者作业,最终反映到工人身上。

但这样会有很多问题。工人这项作业的强度是小了,其他作业呢?或者这门劳动是小了,其他劳动呢?这个行业是小了,其他行业呢?就像之前回复的,如果是专业化分化工,把一门劳动中的作业交由外部,外部的劳动投入又该如何计算呢?

所以这样讨论很难说明问题。

就像我回复的截图,人家讨论的是宏观历史进程,说的是单项劳动或者作业,而且例子(包括你的)集中在基础产业,比如农业和基础工业(如钢铁、石油),都是可以大规模集约化运营的上游产业。并没有讨论配套的产业集群、上下游形成的产业链还有相应的交易服务业……而这些才是关键。生产力有解放才会有发展。不能只考虑解放,而不考虑发展。

   

  

【2】

劳动总量的增加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劳动总量,一种是个人劳动总量。尽管单位社会劳动减少了,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劳动的价值也随之减少了。个人需要更多的劳动才能补足自己的需要。故而结果上,个人劳动总量增加了。

另一方面,分工化也意味着专业化,这会让你的劳动价值被压到最低,被压到以专业来衡量的程度。并且会有相应门槛,不得不接受教育的必要……甚至和资本家理论“价值”都需要大量学习。故而结果上,非产出的投入增加了。

又因为始终无法掌握生产资料,无法主导价值理论,于是不可能干预分配和定价权,只能等待资本家赏赐的福报,结果越忙越穷……这还需要论证吗?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纪实图书都以“穷忙”和“扫地出门”为标题了。

至于社会劳动总量……一直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化而不断上升,从未减少。

   

  

【3】
 

这和交易成本是同一类问题。

交易成本总量(专业化、分工化水平)和单笔交易成本的估算是相反的。前者趋高,但不能太高,否则服务业成本大于制造业成本。后者趋低,但不能太低,否则收不回成本,入不敷出。

对于生产成本,或者社会必要劳动而言。总量趋高,因为分工越来越多。但不能太高,否则交易成本大于生产成本。比如信息、物流、特许经营的成本(加价)。单笔趋低,因为作业越来越少(整体分工多=单项作业少)。但不能太低,否则生产成本低于实际投入。比如基础劳动的成本(贱卖),也就是时空、资源和精力的投入都不值钱。前者太高而后者太低,就意味着交易成本占最终成本(价格)的大头,而生产方的利润不足,全都进了交易服务业的腰包。

以网购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交易平台)和物流(快递公司)是如何吃掉中小店主利润的……甚至还有在此之上寄生的服务业,比如SEO优化、推广分析和交易分析。

因此只讨论单项的“社会必要劳动”,或者单笔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没有意义,必须结合整体讨论。否则你只能看到减少。也就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地说却在减少”。

其实没必要这么复杂。十九世纪后期的英美,普通工人的年工作时间高达3500小时,而之前也就2000。二十世纪后期才逐步恢复到2000左右,然而这是共产革命和产业转移带来的。他们的福报,是以亚洲人民的福报为代价的。

总之,分工化和专业化意味着生产项目的增加,项目增加意味着劳动总量的增加,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是成立的。或许未来有所改变,但只要永动机不发明,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类智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那么问题就是永远的。

通宝推:审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