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台湾人写的“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读后有感 -- 大道至简

共:💬12 🌺92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台湾人写的“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读后有感 -- 有补充

昨晚半夜,一个老哥微信转我这篇文章。百度“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发现不少哗众取宠的营销号大量转载,就不附具体链接了。

刚看完,我先说结论。作为一个名列世界前三的政体,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经济、历史、民意等等等等各种角度、各种理由,台湾都是必须要收回来的。而且,这个政体并不会纠结个体岛民的历史情结和哀思自省。说起沉重的过去,谁也别矫情。毕竟大陆这片土地上,过去也是满身苦难,受尽磨砺,在水深火热的革命中战斗,在三起三落的进步中涅槃新生。就凭这,从没能在血腥中夺取彻底胜利的这方岛民,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能有接受的资格。虽然道理冷酷,但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现实。

再说这篇文章主题:台湾为什么和我们渐行渐远?

原因之一,人的慕强心理。美帝通过流行文化、教育、宣传和经济、军事拉拢等手段数十年渐进洗脑的结果。台湾经济在70年代美国资本和技术扶持下开始振兴,岛民的日子过得好了,以有洋人撑腰为荣,以发达的列强为敬,转眼就用鼻孔看内地。后来台湾人到深圳工作的非常多,包括我周围的人在内,对他们牛逼轰轰、颐气指使的样子早有领教。他们曾满脸坏笑的考我,新闻联播里整天念叨的“三农”是什么。包括同时期相当一部分香港人,因为我们的落后,也是一副“狗眼看人低”的死样。香港人倒也讥讽台湾人,说他们只有在欢场上才假装大方。

作者对两岸的这种悲悯情怀就算了吧,人家文章后面自己都说,爱听“登不上大雅之堂最俗气的”“小苹果”的亲戚们,生活在美利坚呢。小苹果的影响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纯粹是互联网和手机普及之后,海量音视频数据流的精准推送,对传统电视报纸现场演唱会等媒介,造成颠覆冲击效果,而已。从东北打到海南的“四野”“后代合唱团”的曲目,你们那边的谷歌和Twitter自然不会费力推广的,所以自然也感受不到那种“宏大的家国民族深情号召”熏陶。这种熏陶其实更需要阅历和深邃的情感共鸣,喜欢听小苹果的年龄,时候还没到。

原因之二,北京多年来一直高姿态,单方面的亲善态度。和香港一样,甚至和个体的家庭教育一样,无底限的对下面好,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鄙视和反叛。老话说“惯子如杀子”就是这个道理。正巧我今天看台湾专家在网络电视里说,大陆去年让台湾赚到1716亿。而台湾每年维持美国等外交关系开销才200亿。日本更是每年从台湾单方面净赚200亿。这种力度的扶持,造成人少地小的台湾GDP始终远超国内平均水平。所以他们才有钱买武器,有钱搞研发,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电视里的台湾前外交家不断骂蔡蠢、夸马精。马英九倡导的是“和中兴台”,蔡和党羽则是“抗中兴台”。蔡的选票就证明,骂大陆越大声,民望越高。足以证明北京的政策和态度是多么失败。和香港那边如出一辙。大陆去台湾送钱的旅行团被烧在车内,岛上的作为让人寒心。内地的游客在香港街头被围攻挑衅甚至殴打也是隔三差五。疫情爆发时候的台湾口罩禁运,香港就有政府指导的奶粉限购(看似范围很窄的应对政策,其实对港灿们有很大的暗示性)。。。如此常年煽动矛盾,“挟洋自重”,“以邻为壑”,这种严重的负面民情只能猛医重药。

文章举例的截图电影《赛德克巴莱》我完整的看过,非常好看。丝毫体现不出如今台湾人主流的亲日态度和立场,相反,把日本虚伪和残暴刻画的淋漓尽致。没看过的一定要补上。时间好像要三个多小时。是近十年来最好看的抗日题材电影。远非横店那种水平可比。

原因之三,《为什么台湾与我们渐行渐远?》——就因为这种人写的这种文章传播和影响。看似立场客观、时而充满温情感性,但实际屁股是歪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白色恐怖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正式结束。同时期仍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有强烈的抗日情节。我碰巧就看过一部《春寒》,非常好看。豆瓣有介绍。后来,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和民进党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在教育和宣传体系的反面影响下,亲日的民间情绪才被不断感染放大。这种情绪当然符合美国的立场和利益。他们即使没有亲自操弄,也是乐见其成。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大概是指犯罪中的被害人对于加害人产生莫名的理解和好感,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现在的台湾,对于美国和日本,基本上就是这种心态。还有一个名词,叫“皈依者狂热”,对强者类似宗教膜拜效应影响下,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完全不能自主,没有底线和原则的崇拜和跪服。并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解释开脱。类似咱们说的“汉奸”、“二鬼子”当时都是这种居高临下的优越心态。

文中果然提到的“龙应台”。这也是一位最近让人非常反感的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在甘肃《读者》还叫《读者文摘》的年代广被推崇。她曾在广州被偷了钱包,和她最近在意大利被偷了钱包,在网上发表文章的心态完全是扭曲颠覆的。在中国和外国之间,愤懑和豁达的心态切换竟如此自然顺滑。隔着手机屏都有点替她尴尬。她的名句“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更是被网民隔三差五架出来骂。她在香港大学演讲中阴阳怪气的揶揄气氛,被群众自发激昂合唱《我的祖国》的歌声里打断,她尴尬着笑的样子被永远存进互联网。香港那边呢?文学大师金庸写的《宁要裤子,不要核弹》遥相呼应。

作者谈到两岸对“个人主义”“集体观念”差异理解,是“上层建筑”不接地气的“意识形态”矛盾,两岸只有在“那些柴米油盐,最俗气的事中找到共鸣”——不止的,我们已在疫情的控制方面对“集体观念”比你们有更深刻的正面认识。

文末——“如果21世纪真的是中国人的世纪,那并不仅是军力有多強,经济实力有多大,全世界都怕我们,我更盼望是倾听,包容及和解,成为一个典范,鼓舞世界上其他还在遭受苦难的人们与民族。”看看,这种腔调和龙应台最喜欢提的“尊严”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小资产阶级意识的文人迂腐和酸臭味道扑鼻。这种“小布尔乔亚”病得治,最好的治疗环境就是放逐非洲。不然他们怎么能理解这个世界“弱肉强食”的“动物性”一面呢?战斗的激血就会吓他们半死。他们只愿在恬静中享受别人的胜利果实,而无视幸福生活的背后,是前人辛苦的付出和英勇的牺牲。

只要有人,这种“虚无的和平形态”和“无争的社会环境”就永不存在。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的《目送》写的是真的好,这种文人的细腻总是可以有效击中人们感情深处那最脆弱的地方。可惜,现实世界,这种情绪不能赖以为生。后来我也渐渐觉得,喜欢一个人的文字,和喜欢她的立场,有时候完全是割裂的两回事,自己已经不再会像年轻时那样偏执和盲目。这就算我在认知方面的螺旋进化吧——不一定是伟大光明正确的,但又的的确确是我的自觉。

通宝推:梓童,红十月,桥上,一着,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正好看到一个视频链接,提到这1716亿美金 -- 补充帖

https://twitter.com/i/status/1556672975180554243

台湾的一个外事官员在采访中验证了去年台湾在我们这里赚到的钱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