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同假日归客河友的讨论中想到叶利钦路线 -- 真离

共:💬96 🌺982 🌵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钱是好东西,但是取之有道,杨老保持了初心。 -- 补充帖

1971年杨振宁访华,这是海外杰出华人科学家第一次访华。杨振宁此次访华主要是探亲访友、参观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这次访问让杨振宁对中国的科研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1972年6月16日,杨振宁再次访华,这次访华以学术活动居多。其中6月27日至7月5日在北京的学术活动被详细记录在《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内部刊印资料中,整整记录了10本。从记录中可以看到,在北京的那几天中,杨振宁做了10场演讲及座谈,演讲及座谈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高能物理的。

那时中国方面很想听听杨振宁对中国建造加速器的看法。当时座谈时在座的很多人赞成中国建大的加速器,这是杨振宁没有预料到的。尽管如此,杨振宁还是泼了一桶冷水: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并给出了数方面的理由与在座的中国科学家激烈交锋。从记录中可以看出,杨振宁的反对态度之坚决以及争辩之激烈都超过了近几年来他对中国建造超大型对撞机时的争论。这也让杨振宁收到了不少差评,季承在他著的《李政道传》中写道“李政道主张建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

从杨振宁给的反对理由中可以看到,杨振宁在当时就对高能物理的前景比较悲观。何祚庥提问建造更高能量的加速器有什么意义时,杨振宁明确回答:“加速器能量高是否有更好的结果,我的看法比较悲观,可能没什么新结果。”因为在他看来,高能物理的发展前景并不在于加速器能量的增加,而是在于物理观念上能否有突破。

对于美国的高能物理为什么能够取得丰富的成果,杨振宁认为一是经费充足,二是人才众多。并拿美国和苏联的杜布纳联合研究所对比,美国和苏联都不差钱,但是美国人才多,苏联人才少,苏联方面的实验做得差,效率低。而中国,不论是经费还是人才都不能满足建造大型加速器的要求。对于高能物理人才的培养,杨振宁认为中国要吸取美国的教训。美国在十多年里培养了很多尖端人才,可他们的知识面很窄,只能在很窄的范围内工作。中国在当时培养加速器方面的人才是不合适的。而且建造一个几十亿电子伏的加速器,这样的工作人家已经做过了。日本在建一百亿电子伏的加速器,而建造加速器是需要时间的,当加速器建好后美国类似的加速器都要关闭了。

在交锋中杨振宁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方面的急于求成,杨振宁反问:“如果没有一亿美元的加速器对中国有什么坏处?如果有一亿美元为什么不拿来造计算机、发展生物、化学?”对杨振宁的这一反问,在座的中国科学家无言以对保持了沉默。杨振宁还给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最根本和最迫切的就是大量培养人才。

也许是因为当时非科学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1972年9月周恩来做出了批示,发展高能物理及建造高能加速器“这事不能再延迟了”。

可具体不知什么原因,直到1984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才开工建设,并且规模只是之前设想的三分之一。不知这是考虑了杨振宁的意见还是向现实妥协了。

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物理学会还曾经以杨振宁的百岁诞辰庆典为契机,举办了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研讨的活动。

活动现场,杨老先生在妻子翁帆的陪伴下现身,虽然听力有些减退,但是精神仍旧矍铄清朗。他为会上的来客留下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也表明他在物理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有媒体将杨振宁关于大型对撞机的反对称为他的“最后一战”,固然含有杨已经进入高龄的含义,但更关键的重点仍然是表述他对此事反对的坚决程度。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及马来西亚,这就注定了我国在面临这样费用奇高的项目时不得不谨慎从事。

而在研讨会上,“黑名单”也是有的,80年代,杨振宁反对发展质子对撞机,是在报告中明确写着的,并没有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个事。

之前关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讨论,我主张是即使杨振宁反对,之后给了机会不中用的芯片产业(参考汉芯的11亿)下马,在当时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也是值得的。

虽然以杨振宁的一贯主张不该发展对撞机,但人家根本没提这个茬。

下图1为叶铭汉向杨振宁介绍北京谱仪中心漂移室的研制情况。

图2为叶铭汉陪同杨振宁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模型。

作者:夏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960223/answer/2142170612

说了半天,杨振宁不是完全排除还原论,不完全排除对撞机,至少不完全排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现在说回到还原论。

这似乎是知乎中一位科技人员的说法,指责杨老的吧,但是我个人真觉得恶心了。这种指责要不要体面啊?

综上,杨老就是从70年代考虑国家没有必要浪费这个钱,反对建设,而且始终不改,如果在80年代,他如果以诺贝尔奖身份支持会获得多大的利益可想而知,虽然他不会损失太多,但是也不会少。

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保持了几十年的初心,呵呵。

钱?呵呵。

杨振宁:是有这个问题。不过我想问,如果没有1亿美元的加速器,对中国有什么坏处?如果有1亿美元,为什么不拿来造计算机,发展生物化学,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一定要拿来研究高能加速器?

——《晨曦集》关于大加速器的座谈 1972年夏

杨振宁:你是说10年后是发展电子的还是发展质子的这个具体问题?

严太玄:不形成一个器,只做部件,要缩短技术上的差距是有局限性的。目前国内人力和资源都有限,也许造一个小一点的加速器,比如说电子加速器更为合适一点,这样既研究了加速器,也培养了队伍,也可以做一定的物理实验。

杨振宁:多小?

汪 容:譬如说10亿到30亿电子伏。

杨振宁:当然造了这个机器可以得到电子加速器的经验,可以训练出人才,但我怀疑是否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工作,因为四五年后,这类工作就做完了。对研究工作价值的估计和对工业产品的估计是不同的,如果你做的工作人家已经做过了,只是精密度上的提高,那人家不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如果目的是使中国科学对人类有重要的贡献,10亿到30亿电子伏的对碰机没有可能。如果作为一步,以后造更大的,是有意义的,但是否有更好的其他的路子呢?

另外,还有心理上的问题,当这个机器造出来的时候,在其他国家,同类型的机器就要关闭,那么在这个机器上工作的人,心理上老是处在吃亏的状态,我不知道在中国心理学上用的名词是什么。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们也许可以听得出来,我对这方面是不太热心的。

按照他的思路,肯定是反对对撞机的。但具体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现在只敢用早已下马的质子对撞机和现在cepc说事。bes他绝对不敢说。

bes是总设计师钦定的。以杨的精明,他绝对不敢反的,反而他还要一反常态去bes参观,还一直傍着时任院长周光召。

按部就班发展就是不是发展了?

真正发展芯片是炒股票吗?中国有认真踏实做事发展芯片的。但这些烂尾的炒股的算吗?

对于这位夏磊先生,我真感到很恶心的,话说改开这么多年,大家都有个结论,芯片发展不尽如人意,那么问题是谁的错误呢?

当然,我个人认为就是夏磊这种思路的官员吧,别人问了,是不是就不该按部就班的发展了呢,他没有正面回应,因为他也知道结果是个糟糕的结果啊。

杨振宁到底支持不支持,很显然是不支持,他竟然就横着脖子认定杨振宁会因为支持邓而支持对撞机,这得多不要脸啊。我个人是不太认可这种逻辑和思维模式的。

很显然,在那个改开时期初期,杨振宁坚持了自己的初心,还是始终一致的坚持反对对撞机,哪怕是邓某某的压力,他也没怂!

通宝推:玉米菜,真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