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调研该有个结论了

这个调研应该有个结论。尽管调研的河友已经不愿意跟我交流,但我还是赞赏他不粉饰调研记录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包产到户”时期萍乡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改变了吗?

1970-1978年,萍乡粮食总产量从25843万公斤提升到30130万公斤,总计增长了42869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36万公斤,年均增长1.94%,

1978-1985年共7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到33713万公斤,总计增长3583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12万公斤,年均增长1.58%。

从1970年开始,萍乡粮食总产量一直是线性增长的,“包产到户”期间这个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变化。

“包产到户”期间,萍乡人民确实立刻就吃饱了,增加的粮食是哪来的呢?

通过定量分析,做“包产到户”时期一个农民增加的粮食的拼图:

1,首先是国家减少征购基数,相当于萍乡市粮食每年增加739万公斤。

1971-1978年,萍乡粮食征购基数一直是3068万公斤,

1978年,粮食征购基数调为2697万公斤,比之前每年减少371万公斤,

1979---1981年继续调减征购基数到2329万公斤,两次减征合计比包产到户前的1978年减少了739万公斤,

也就是说,仅仅是调减征购基数,就相当于萍乡市粮食每年增长739万公斤。

实际上,从1982-1985年,国家定征还在减少,这都不细算了。

2,粮食增产平均每年512万公斤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从1970年开始萍乡粮食总产量一直线性增长,从1970-1978,平均每年增产536万公斤,“包产到户”的1978-1985,平均每年增产512万公斤。

3,瓜分农村集体储备

这个粮食其实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农村集体每年的年终分配,在完成国家征购,安排好社员生活的同时,还要落实生产队集体储备,生产队可委托国家代储。这个政策从六十年代到包产到户前一直在执行,到1980年,萍乡市集体储备粮食已发展到1248万公斤。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储备粮全部分给村民。1984年,国家清理代储粮,停办代储业务,人民公社解散。

这1248万公斤粮食如果用4年分完,平均每年可分粮食312万公斤,

如果用3年分完,则每年可分416万公斤。

如果是在人民公社解散的当年1984年一次性分完,则增加的1248万公斤,可以让农民的幸福冲击波来得更加晕眩。

4,国家大幅提高粮食和农产品收购价格

1978年萍乡市开始恢复议购粮食,1978-1985年共计议购粮食2466万公斤,油脂169万公斤。比如1985年,粮食定购入库是新中国以来最少的,但粮食议购入库497.5万公斤,确实历史上最多的,而议购价格是平价收购的1.5倍。油脂议购入库51万公斤,是平价收购的3倍。

如果看全省的情况,1979年江西省对冻结12年之久的粮食计划收购价格进行了大幅度提高,全省稻谷每50公斤购价提高21.58 %,小麦购价提高20.77%,大豆购价提高14.29%,对其他名贵品种和各类杂粮的购价都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完成征购任务基数后向国家超售的粮食,其加价幅度也由原定的按统购价加价30%,调整为按提高后的统购价加价50%。仅1979年农民出售超购加价粮所增加的收益,即达3,300多万元。

5,大背景,整个70年代,农民的口粮和负担都逐渐改善,粮食产量一直在增长,国家的征购也有减少,但力度远远不如1979年推行包产到户时的配套政策的力度。

所以,结论就是,

萍乡农民瞬间吃饱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减少征购,其次是粮食增产,国家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还有就是人民公社解散瓜分农村集体储备;

而粮食增产,萍乡粮食产量一直在线性增长,推行“包产到户”时期这个增长趋势也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似乎并没有发现“包产到户”政策提高粮食产量的迹象。

用了似乎这个词,是出于谨慎。但即使是仅仅从短期效应来说,“包产到户”本身带来的增产作用也是不大的,更多的是其背后的配套措施的作用,这点应该是比较肯定的。

通宝推:阴霾信仰,陈王奋起,死扛着,Rushe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