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可不是胡说的。

这是有备而来的啊,三国演义里哪有陷阵营😁?

很可能与大众印象相反,三国演义不是大力煽动尊刘贬曹,而是把这股风气刹了一刹。因为北宋时候的社会风气就是“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出自东坡志林)。

可想而知,这种好恶影响下的通俗文学作品会是个什么样子。还是拿话本说事,刘备在话本中有只手拄天之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黄巾军是刘备(在皇甫嵩的挂名领导下)独力击破的,而曹操就是个很普通的权臣。从而刘备与曹操对抗,忠义并不是必要的宣称。而三国演义把破黄巾之功给分了(但没太删干净,“破黄巾刘玄德”作为刘备的名片在十八路诸侯与水镜先生处各出现了一次),实际上是抹掉了刘备的合法性。但同时囿于历史与受众认知水平限制,又未能充分赋予刘备新的合法性,导致其世界观有些隐隐的格格不入。

三国演义的败笔,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个问题的产生,我倒是认为不应苛求作者,因为英雄人物的某些英雄特质,本来就很难通过单薄的笔墨传达。

远的不说,就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基辛格曰,其女追星,看到明星像触电,他不懂,直到被毛主席电了——这段话不是原话,是我根据回忆写的,因此我显然认识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但既不追星,也未经伟大人物耳提面命过的我,实际上不能完全理解这是怎么个感觉。就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第一次去毛主席纪念堂是九十年代,最近一次是在去年,我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唯物地说,我体验的变化,显然不来自于纪念堂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是基于我的阅历变化(当然我的阅历是更为宏观的客观世界在我主观意识上的投射)。

再说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先总理,各路有意无意的影射史学家,往往把先总理与诸葛亮对应起来。甚至两个人的形象,都脱不开“小心谨慎,鞠躬尽瘁”这样一个套子。然而先总理和诸葛亮无论是经历还是位置,其实并不是那么类似,二人的德行能力,当然更是多有可称之处。只不过“小心谨慎,鞠躬尽瘁”,是最好写也最容易理解的能力罢了。

千百年来民意尊蜀汉,在史实中不难找到原因,反而是三国演义里由于虚写了一些内容(譬如曹操若干恶行,刘备若干善政),如您所说显得立场先行。

但三国演义仍有其文学价值,那就是描写了英雄们(不独刘备,也有曹操)在逆境下(确切地说,按演义的世界观,是在“逆天”的环境下)坚持自我,抗争命运,以及对这类行为的讴歌。用央视老三国的一句歌词来总结,那就是“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又如新三国翻拍之失败,根本原因并不是其台词俚俗,服化道简陋,而是因为其立意就非常低劣卑下,充斥着办公室政治的粗鄙气息。

扯远了,由于三国演义对国人自带剧透,同时三国衍生作品铺天盖地,因此“纯三国演义的阅读印象”是很罕见的(譬如您这提到高顺,实则高顺在演义中是普通的龙套角色,甚至开脸都没有)。网上热传有老外读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对比起来颇有意思。

而国人出于常见的一点点逆反心理,标新立异心理或者其他什么心理吧,对三国演义的立场不以为然,也实属正常。尤其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写得虚浮伪饰,令人反感并不奇怪。但您说“曹操的四个铁杆夏候惇夏候渊曹仁曹洪,我觉得忠义起码不输于关张,文韬武略总体优于五虎上将”,这个恐怕是您记忆出了舛错,或理解异于常人。不然从三国演义的文本能读出这个结论我觉得还是有点怪的😅。

通宝推:心有戚戚,审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