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定军山

许久未在西河发帖,倒是不为无因:先是三娃出生,然后我举家归国了。这中间当然有故事,也许之后会发帖聊聊,现在姑且就此旧帖只谈风月。啰嗦这些,是因为今年乃敏感时段,希望有些敏感的河友们不要过于敏感地认为我“被盗号”了。

既然是谈战争,还是先上地图吧:

点看全图

用百度地图加了几个标记,十分粗糙。好在关中巴蜀是祖龙王业之基,文化底蕴深厚,大部分地名依然一望可知在史书上的对应。有几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图上陇南成县的标记,是汉末武都郡治下辩;达州渠县,是汉末巴郡宕渠县;广元市昭化区,是汉末广汉郡葭萌县,后由刘备改为梓潼郡汉寿县;而汉中勉县的标记,汉中盆地的西口,就是鼎鼎大名的阳平关所在地。

点看全图

如图所示,葭萌到阳平关,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的入蜀大道金牛道,另外南郑直通巴中有一条更近但也更险峻的米仓道,至于荔枝道,从名字可以看出是唐玄宗时修葺,在汉末不存在。

三国演义对蜀汉地理的描述很有意思:首先是阳平关被挪走了,变成了现实中并不存在对应位置的、汉中通往关中的北大门;葭萌县改名葭萌关,代表了千里金牛道;而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的一处小地名瓦口被改写为瓦口关,代表了米仓道。这个改写乍一看来似乎证明作者对蜀地很不了解,然而再看看这个:

点看全图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如果将城池道路进行网格化处理,则三国演义的改写并没有改变其拓扑结构。至于挪走阳平关,大概是因为以演义故事逻辑,逢关卡必有大战,而本该在阳平关的大战实际上发生在定军山,因此做了这样的改动。

传闻罗贯中(或曰三国演义的作者)曾为张士诚的幕僚,有一定战阵经验。如果按照这种抽象地图去行军布阵,恐怕是寸步难行,但若是据之进行战略规划,却不失为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作者的专长,据此或者可窥一斑——这是题外话了。

==

回顾一下汉中之战的脉络:

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攻占汉中,张鲁自米仓道向巴郡逃亡。是时刘备正率军在荆州与孙权对峙,得知此事后迅速与孙权签订了湘水和议,收兵归蜀,并派遣黄权前去接应张鲁。然而慢了一步,巴郡当地少数民族酋长和张鲁已经分别于九月和十一月向曹操投降。曹操势力短暂地深入巴郡地区,并派遣张郃执行迁民计划。但张郃前军在宕渠被张飞全歼,被迫率余部撤回汉中,刘备方全占四川盆地。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方进军汉中,派遣张飞、马超、吴兰、雷铜进军武都。他们并没有从阳平关下转祁山大道前去下辩,而是走了沮道,沮道的具体位置没有定说,我推测是在金牛道中沿汉水河谷而上,途径沮县。从其进军路径可以推知,其人数不会很众多,其中马超、雷铜当是负有联络当地羌氐的任务(当地响应刘备的氐族首领名为雷定,疑与雷铜有渊源)。而曹操方面派遣曹洪、曹休、曹真等迎击(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这个安排其实很有意思,容后另为一篇以阐发之),与张飞、吴兰战于下辩。张飞试图以疑兵吸引曹军兵力,待马超雷铜集结当地援军进行会战,但其企图被曹休识破,导致吴兰驻守的下辩被曹军集中优势兵力击破。张飞、马超退往汉中,而吴兰雷铜退往氐族聚集区,后被反水的氐族杀死。

刘备本军则在阳平关下与夏侯渊对峙,攻战连年,未能得手。直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刘备使出了这场战争的胜负手:“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势作营”。

==

三国演义流行以来,很多地名都牵强附会。譬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回目:“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瓦口隘、天荡山,今皆有之,但其所在位置格格不入,西贝货无疑。好在拜诸葛亮归葬定军山所赐,定军山所在并无任何疑义:

点看全图

这个位置与上文所述的史书记载,完全是可以印证的。顺带一提,刘备翻越的汉水南岸山岭,今日多名为“某某沟”,而定军山北的汉水河滩海拔亦在500m以上,多少可以想见当地的地形。

三国演义这里的记载又是颇有奥妙,参看原文:

忠慌与法正商议,正曰:“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忠用其谋,将应有之物,尽赏三军,欢声满谷,愿效死战。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渊闻之,欲出战。张郃曰:“此乃反客为主之计,不可出战,战则有失。”

反客为主,乃是三十六计之一,原文如此: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或者三国演义这个“步步为营”的战术,对应的是渐之进也一句?但以这种战术诱敌,不仅闻所未闻,而且现实中的定军山战场也没有施展空间——定军山到汉水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四公里。刘备占据了这里,相当于直接威胁夏侯渊的后勤通道汉水,因此夏侯渊不得不离开有利地形,“将兵来争其地”。刘备的行动,是教科书式的“乘隙插足,扼其主机”。三国演义虽然把交战过程写得不着边际,但明确点出了这是反客为主之计,可见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奇书,其集体创作者中确实有内行。

==

话休絮烦,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有一点可能值得讲一讲,那就是夏侯渊如何战死。按魏方记载,夏侯渊是在亲自率队修补营围时被刘备军突袭所杀,曹操还特地发布军令谴责了夏侯渊这种轻率行为。然而从刘备方的反应看来,夏侯渊的人头显然不是自己送的。先主传、法正传、黄忠传同时提到了黄忠的进攻“乘高鼓噪”、“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可见这一噪音战术有效地震慑了夏侯渊所部,混乱了其指挥系统,为成功斩首夏侯渊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黄忠本人显然对此战术有极大贡献,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他以此功超升与关羽、马超、张飞并列的四方将军。诸葛亮虽然质疑其资历不足,但同时承认“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如果黄忠只是捡了个便宜,显然不会是这个结果。

还有一条关于法正的记载:“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裴松之对此进行了一大串辨析,他认为法正的“策”,是指对刘备提出的北争汉中的战略,从而认为刘备不会不懂这种唇亡齿寒的大道理,曹操所言“盖耻恨之余辞,非测实之当言”。但这可能是陈寿记载简略造成了裴松之的误解,参考曹操对刘备的另一条评价:“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可见曹操对刘备的指挥能力评价颇高,只是认为刘备战术嗅觉较差。那么在定军山上敏锐地发现夏侯渊部调动出现的战机,并果断一举突袭成功,曹操觉得不是刘备所应有的表现,也算对得上号。

==

三国志记载简略,极少战术描写。可纵观关于刘备的行军记载,却能归纳出一个特点,就是在陷入僵持时敢于兵行险招,主动创造战机。前有在荆州对夏侯惇烧屯伪遁,这里翻山绕过阳平关莫不如此。

再看夷陵之战的态势,刘备同样是从江北谷地进军,至平原关口为敌所阻。而南岸夷道守将孙桓系孙吴宗室,其安危对陆逊的威信及孙吴士气有重大影响。即使未能拿下孙桓,攻破夷道城也打通了武陵郡的通道,进可连结当地反吴势力,从而破局。因此率军渡江,于江南围攻孙桓的举动,很像是刘备会采用的策略。这也算是夷陵之战中刘备在江南的一个旁证吧——我这篇帖子,就是想起几年前 和面包叔讨论夷陵之战刘备究竟在江南还是在江北引出来的。

通宝推:盲人摸象,尚儒,陈王奋起,落木千山,唐家山,桥上,青青的蓝,等明天,西电鲁丁,偶卖糕的,张燕,西安笨老虎,心远地自偏,燕人,审度,李根,脊梁硬,epimetheus,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