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高光时刻 -- 志钊

共:💬8 🌺5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是。

书接上回。「无名」就是存在,「有名」就是定义。但是哪怕没有定义,存在也已经被我们的感知、时空和各种条件定义了,这些东西出自于「道」。(道是一切定义的集合。道的本意是道路、言说,本就有这个意思。)

但是「道」本质也只是一个定义,他对应的是无名的自然世界整体。即道法自然。自然和道,也是无名和有名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自然→道→无名→有名=我们的认识

而这个过程,就是客观世界生成的过程,是人的意识结构。他还可以是返辅,也就是逐步建立起认识的过程。(后面三个本质在人的意识里。道虽然无限,但是对人类、个体,显然只是有限的道。)

所以道德经的复还自然,其实就是回到最原始的存在本身,回到定义之前,回到作为整体的自然世界。然后把握它,再生成新的认识。也就是有无相生,是不断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

无我,是为了回到物之初,回到事物本身。

守正,是为了不偏颇,不带有成见和侧重。

乾惕,是为了认识道,让世界成为我们可以把握的对象。

因为世界一直在变化,只有变是不变的,既然世界如此,那我们应该也如此。积极应对客观世界的变化,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所以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加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发展本来无法掌控的事物。这和孟子的性犹杞柳是一回事。没有基础就是强加于人,会损坏本性。没有基础就是无根浮萍,会超出应有的程度。典型就是物化

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这也是为什么说所谓生物性并不是真正的生物性,它反而是人为定义的产物。因为它是无根浮萍,是本性未能正常发展的结果,只是当下社会对生物性的一种建构。

通宝推:心有戚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