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亮出你的舌苔或者空空荡荡 -- 南京老萝卜

共:💬18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关于这篇小说,与各位商榷

个人觉得,这篇小说,单纯地从描写来说,性啊什么的并不是十分露骨,很多可以深入的地方用白描手法一笔带过,关于伦理、宗教虚伪性这些方面的内容,也没有非常出格的地方。换了写《废都》的贾平凹,木子美这些人,恐怕要出火得多。当然后来时代也不一样了。总之也就是一篇普通的小说。不过,虽然是白描,但作者也是居高临下,把藏族那些disgusting的东西翻出来,抖落出来,晒在阳光下,台面上说是揭露民族的阴暗面,背地里说似乎有点窥阴癖的心理也不为过。

但看当时中国的整个形势,这其实也是天下大势的一部分。张艺谋巩俐那一代刚刚走红,靠的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裹脚布,特别是西北高原,怎么落后怎么愚昧,这些电影开始在西方得到大奖。思想界呢,《河殇》就不仅仅是黄土高坡了,认为全中国都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大酱缸,呼吁要全方位地抛弃旧我,从“黄色文明”走向“蓝色文明”。青年学生中出国热呈指数上升。整个知识界热衷于砸祖宗牌位,搞全盘西化。这篇小说,也就是整个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小说描写的是藏族,而且是由汉族作家以抖落阴私这样的眼光来描写。藏族有藏族的风俗,有些在汉族看来是很荒唐,不能接受的事,在藏族那儿很稀松平常,不太当回事。其实你要说乱伦,私通这些,汉族也多得是。如果作者描写的是汉族的哪个乡村,那一定没事。私下揣度如果是藏族作家,或者换个笔名叫强巴次仁什么的,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关键就是由汉族作家来写这些,这就大大刺激了藏族同胞的神经。我们知道这篇小说发表在西藏爆乱的前两年,估计当时民族关系已经很紧张了。

作为当权者,邓小平胡耀邦这些人,政治上,被知识分子们一个劲地鼓噪,要西化,实行西方民主,其实就是要和共产党分权。经济上,市场经济怎么走,价格改革怎么搞,副作用如官倒等怎么办,也把老板们搞得焦头烂额。社会矛盾在积聚,在演化,大家知道马上就发生了学潮,两年后又发生了六四。在这种四处冒火的环境下,他们当然也不会有闲心去看什么《人民文学》。只是这些矛盾还没个头绪,突然又冒出来了民族矛盾,西藏人游行了。这让老板们怎么受得了。拿《人民文学》来一看,果然是诋毁藏族同胞的啊,那么查封这篇小说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查封了,顺便整顿一下宣传部门,不要闹腾得太厉害了。非常地顺理成章,换了你是邓小平,不也很自然吗?

至于作者本人,或许只是想跟着知识界的露阴癖心理,捞一个世界,确立自己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向鲁迅郭沫若看齐,非常好理解。作品上了《人民文学》这种一流刊物,应该说作者的武功还是当世一流的。可惜的是黄土高坡已经让张艺谋们折腾一遍了,到哪儿再去找这么一个有写头的地儿呢?作者可能去过西藏,自然地就把西藏盯上了。没曾想费了千辛万苦,结果小说牵扯到民族关系,进一步牵扯到政治,被查封了(我记忆中,似乎中共建政几十年来,这是唯一一次针对文学作品。后来《世界经济导报》被清盘是政治原因,不是文学作品)。当时,还没有人才交流中心,人要有单位,有档案,下海只是摆摊,而且都是街头小混混劳改释放犯走的野路子,正派如知识分子是不屑的。作者看看前面的反右,文革中的作家知识分子,不禁哀叹前途算完了,他当然预测不到后来中国整个地变了。作者对共产党这个怨,这个恨,是他的笔所描绘不出的。如副将所说,作者后来一心反共,甚至堕落到与法轮功为伍的地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也很可惜。

前几天看到这篇小说,有人说它“引起了87年的学潮,完结了胡耀邦的政治生命,是89年64的先声”,我以为太抬举它了。胡耀邦的政治生命取决于一篇小说,这种说法实在是荒唐。但是,无论如何,这篇小说在中国政权从邓小平转换到江泽民的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这也是否认不了的。如果我们看看当时中国所面对的矛盾(政权上,民族关系上,经济上),看看知识分子的潮流(西化,摆脱酱缸),看看当权者的行为(稳定,政权第一),围绕这篇小说所发生的一切,就很容易理解了。只是要提醒各位,我们要以当时87年的环境去看待它,而不是以今天的眼光,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