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未来世界的星期五-美国电影《芬奇》(2021) -- 燕人
书接上回。这样说,那种失序状态反过来证明了现在秩序的美好。辛普森一家有句相当直接的表达:
之前说过,这和七十年代以来的福利经济学是一回事。虽然社会不合理,但是如果改变,可能更不合理。
另一方面,这也是西方社会的起源,那就是出于恐惧而出让权利,建立社会。是否现实不知道,但这至少是近代以来国家理论的传统。那么,再次建立社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需要再一次放弃自由,甚至按照阶段论重来一遍,这是一些人所不能承受的。
这也可以在学理上得到解释。由于契约意味着出卖自由,那么,政府权力的增加等于公民权利的减少。说白了,人类社会或者说政府,实际上是和魔鬼签订契约。你无法保证不会制造出更恐怖的魔鬼。
这反映出现代思想的缺陷,那就是首先要想象一种状态,不管这种状态是否还存在,然后一去不返。
准确的说,这是在回避善的来源问题。这样,要么变成上帝感召,要么变成善恶固有。不管哪个都意味着永恒的斗争。
由于后现代学说无力解决这一问题,又不肯回到古典政治学重建,那么只能倾向于当下的“传统”,倾向于延续它和墨守成规。这也符合人类当下的处境,人总是得退而求次,对付的活着。这样也用不着思考什么,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简单说,就是不想解决问题。只是给一个早已知晓的答案,抚慰焦虑。
这就是为什么叫后启示录,而不用常见的后末日题材。因为它本质上仍是基督教的结构。就算不是,赋予机器人性,也和上帝造人没什么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细节不合逻辑处甚多,因为它不需要讨论那些问题。
其实,如果科幻看的多一点,会发现不合理是常态。因为他们往往不是在讨论技术问题,哪怕看上去硬科幻。
总的来说,不讨论太空歌剧,科幻也就两种。
一种以阿西莫夫为代表,设置一个逻辑,然后基于这个逻辑演绎,讨论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这对应的是希腊的逻辑思维。缺陷是不考虑社会状态,往往变成机械唯物主义。甚至一开始的建置就忽略太多,导致整个建构非常可笑。但这种相对比较科学,因为和科学的逻辑一致。现在也有复杂理论修正。
一种以此类作品为代表,上面分析过了,本质上是基督教的内容。也就是之前说的信念宣讲。因此他不可能对技术问题思考过多。哪怕念念叨叨的掺杂一堆评论,也不一定高到哪去。就像海伯利安。只不过为了有说服力,他会设置一个比较成熟的背景,让人不要在意那些细节。有时也会加入不少逻辑。
剩下的,就是太空歌剧和后现代人类学碎片。前者一般等于封建资本的过渡时期,又或者还是在搞神学,比如卡拉迪加。后者顾名思义,其实就是隐喻破碎化和边缘化的现代生活,人类失去了内在联系,只能努力将希望传递。由于他不一定是基督教,更可能是灵知主义、机械神教,所以单独拿出来说。
当然还有多合一,还有特别类型的,这里也不讨论短篇。比如之前说过,洛夫克拉夫特和迪克本质上是在思考现实的本质,前者接近灵知主义的宇宙虚无,后者接近物自体、实在的终极不可知。他们都认为世界是荒诞的,隐藏着可怕的现实。无非是一个更接近神秘生物,一个更接近高科技实现的未来。
总之,科幻多半和科学没关系,就算打着硬科幻外皮,说不定还不如人家奇幻来得实在,哪怕奇幻更加糟糕。
然后再说恐惧。这个简单,现代社会碎片化、边缘化、区隔严重,社会状态不稳定,自由化和犯罪激增,导致人们对外人天然不信任。即外人都是豺狼。这种恐惧不只出现在这个题材,其实所有题材都是,还发展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象征。比如机器人和大白鲨。
因为某种意义上,电影的核心就是反映生活的焦虑、生存的恐惧。这也是之前说恐惧片成为主流的原因所在。
而且这是有市场数据支撑的。
最后,把你知道的换个形式告诉你,这是美式心理学家、咨询公司、科普作者的基本技能(最高技能)。不过是寻个安慰,找个借口(外部权威)而已。但考虑到作品必须既陌生又熟悉,那么选用这样的背景也不意外。毕竟“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现实感是否搞错了什么”。
所以我们可以不做讨论,单纯欣赏那些细节、演技。
比如油车根本不算什么,太阳能才是少之又少的存在。一方面是不够酷,一方面是无法反映出倒退。一方面则是,太阳耀斑可能摧毁了较大的太阳能设备,只剩下小微型,比如车上的电池板可用。这些细节很容易合理,所以并不重要。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旧贴都是如此 燕人 字0 2023-02-10 09:19:53
🙂芬奇的汽车开进隧道那段 翼德 字711 2022-05-10 05:50:32
🙂是不会取舍 月之回忆 字376 2022-05-10 10:23:05
🙂后启示录的启示
🙂希望兄台对流浪星球和三体做个评价 燕人 字21 2023-02-10 05:30:08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贼不走空 字1304 2022-04-17 12:31:50
🙂这篇水准极高 2 燕人 字43 2022-04-17 02:47:00
🙂这是一个简化版的印度种姓世界 48 陈王奋起 字956 2022-04-16 20: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