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佛教修行的真实目标是让人消除自我意识 -- 飞羽

共:💬67 🌺244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种理解仍然偏中国

华尔街那贴那贴过来的。

原始佛教的无我是彻底的我不存在。其实看佛陀划分的快乐等级就知道了,没有自我意识最多算第四禅快乐。而空无边处快乐已经是空洞无物的状态了。

  

1.五种感官快乐――眼耳鼻舌身感知可爱迷人的色声香味触。

2.第一禅快乐――摆脱欲乐,戒绝恶事,独自寂静,有思辨,有考虑,进人第一禅,欢喜快乐。

3.第二禅快乐――内心平静,思想集中,无思辨,无考虑,入定,进入第二禅,欢喜快乐。

4.第三禅快乐――摆脱欢喜,一视同仁,神志清醒,进入第三禅,体验到圣贤所说的“一视同仁,神志清醒,享有快乐”。

5.第四禅快乐――摒弃快乐和痛苦,摆脱过去的喜悦和优愁,无痛苦,无快乐,一视同仁,神志清醒,进入第四禅。

6.空无边处快乐――彻底消除物质感知,摆脱感觉反应,不产生种种想法,思惟“空无边”,进人空无边处。

7.识无边处快乐――完全超越空无边处,思惟“识无边”,进人识无边处。

8.无所有处快乐――完全超越识无边处,思惟“无所有”,进人无所有处。

9.非想非非想处快乐――完全超越无所有处,进人非想非非想处。

10.想受灭快乐――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达到灭寂念想和感受。

而消除自我意识,是古代的普遍特征。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我、基督教的虚己、伊斯兰的苏菲派……

中庸是保持全面开放的可能,四毋就已经是无我了。道家不用多说。基督教麻烦一些,是指基督消解作为个体的我,实际上是没有小我。苏菲派则是神秘主义的普遍思路,也就是消解个人意识,与超验存在融为一体。有毁灭和保持两种,后者是意识到实在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认识自己的渺小,摆正位置。

佛教的灭定(想受灭)是以什么都没有为追求的。古希腊和沙漠教的神秘主义是为了体验到神的存在与伟大,在这个过程中升华自我。只有儒道的无我是为了具体实践中不受自我意识干扰。两者的初衷都是政教、修身。

  

虚者固不谓空洞无物,静者固不谓兀然而木石也。——司马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