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清朝相关论文资料整理,陆陆续续有空就补充一点 -- 阴霾信仰

共:💬480 🌺2201 🌵4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哎哎哎,看仔细,你说的是国内地图的测绘

我说的是世界地图被改得不忍卒视。

有本书叫《破译边疆,破解帝国:印度问题与清代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里面就通过分析清宫所藏舆地图稿本、奏折所附军事图和耶稣会士参与测绘的世界地图,精准地捕捉到18世纪中期官修舆地图的总体特征—— 对于疆域之内的地区,地图信息准确而清晰;而 国界外的地域则是潦草改绘前代地图,或截取耶稣会地图中的相关部分拼凑而成,充满了浓重的臆测与不实的成分。

清朝的文献把欧洲国家的地理位置搞错一大堆。。。

《钦定大清一统志》把欧洲国家标在苏门答腊以西,皇清职贡图干脆说英国是荷兰属国。纪晓岚还把职方外纪对世界各国的描述批判一番认为是胡说八道。

南亚次大陆那边的地图也是乱七八糟,马世嘉通过缜密的图像对比分析, 认为欧洲制图学知识在乾隆时期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他将1760年的 《乾隆十三排图》与1751年由法国地图学家 唐维尔(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 Anville)绘制的 《亚洲地图》( Premiere Partie de la Carte d' Asie)进行仔细对照,发现唐维尔图与乾隆图中有关北印度和东印度的经纬、山脉河流的走向乃至城市的具体位置都有许多不一致之处。他认为,导致这种偏差出现的原因显然不是绘图者的粗心或疏忽,而是因为 乾隆图中的“南亚次大陆”是以康雍时期的西藏地图为底本进行增补的,要在原有的印藏边疆上硬生生挤进去一块新区域,这使得地点、位置和经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形和挪移。

比如:西藏和恒河的形状,地点、位置和经纬都被乾坤大挪移,如德里和阿格拉被放到喜马拉雅以西而不是以南,亚姆纳河被与恒河切割开来并凭空多了个三角洲,印度整个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怪胎。

这一发现动摇了之前普遍被学界接受的一种看法,即认为有耶稣会士参与其中的乾隆朝舆地图在精准度上代表了当时西方制图学的最高水准。事实上,供奉清廷的耶稣会士只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乾隆朝中期的地图绘制工程依旧根植于康雍时期的图像遗产,乾隆皇帝本人为了表示对康雍图像遗产的继承, 甚至有意忽略耶稣会士所提供的有关印度的准确地理信息。[9]由于地图视觉表述上存在一种区隔内外的双重标准,图像中的印度也与文献中的印度一样,呈现出含混、芜杂和模糊的面貌。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

为什么这种海疆陆疆一体化的认识没有具化为整体性的战略措施?作者指出三点原因:

其一,将零散而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整合为一体的观念,在1800年之前仅仅限于内廷和最高决策层,由于清廷禁止汉人接触边疆军事防务,人为地制造信息交流的障碍,内廷之外的汉族知识精英对印藏边疆的了解此时还停留在明末清初的认识水平上。

其二,在实际操作层面, 分而治之的驭边之策在1800年之前一直运转良好,帝国各处边疆出现的地区冲突,由各具针对性的措施分头应对,直到鸦片战争之前,朝廷经略东南海疆和西南印藏边疆的方法都是如此。这样一来,英属印度政府对喜马拉雅南麓诸国的蚕食与鲸吞,也就理所当然地被视作零星发作的区域性事件。

其三,虽然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促使乾隆皇帝意识到广州“英夷”与印度“披楞”原为一体,但这一重要的地理学知识在嘉庆朝却渐渐被遗忘,

我个人是认为明朝的世界地图应该是利玛窦带来的欧洲地理知识结合中国自己所了解的地理知识结合制成的。李兆良的观点虽然激进,但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