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十一”学习成果汇报 -- 给我打钱87405

共:💬25 🌺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十一”学习成果汇报

这个“十一”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看书,读的是中共党史,有一些收获——也可能是谬见——现来献丑。

我以为,陈独秀是毫无疑问的“右派”,软弱,在生死存亡关头掉链子,在决战时刻心存幻想,所以才让蒋介石窃取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当时的共产国际也是“右派”。

可能会有人说,你这么说是视陈独秀的巨大贡献于不顾,搞全盘否定。我认为这么看问题的人,显然没有弄清楚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一个人,不论他是什么性格,什么路数,当他服务于一个组织时,一般而言,他必然会有所贡献,但是,如果此人身上带有一种深刻的错误,而这个组织又一直受他的领导,那么该组织恐怕最后只有覆灭的命运。陈独秀对于中国共产党之发展所做的贡献,简单说,就是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种革命与孙中山搞的民族独立革命是不一样的,其理论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换言之,陈独秀只擅长搞宣传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草创期确实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他仍然只适合当宣传部长,并且他这个宣传部长还得接受更高领导的指导才把握好大方向。只举一个证据。“4.12”反革命政变之后不到半个月,中共就在1927年4月底召开了“五大”,陈独秀在会上花了6个小时做了一个报告,《政治与组织的报告》。这显然是有意在回避此时最为急迫的问题,即接下来怎么办,是继续北伐,还是东进讨蒋?然而在生死存亡之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派”居然在高谈阔论。这是不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呢?并不匪夷所思,右派之所以 右派,就是往往到了最要紧的关头时他会掉链子,或顾左右而言他,或心存侥幸,而不敢去直面“残酷的现实”。蒋介石窃权并非是突发事件,而是一早就露出了狐狸尾巴,早在北伐之前,他就亲自炮制了“中山舰事件”,用泼脏水的方式黑化共产党,接着又用“清党”的名义一步步将大权揽入怀中。并且显而易见的是,蒋介石把“右派”的心理摸得很透,所以他每有一次行动,就受到一次批评,而每受到一次批评,他就摆出一副“我错了我一定改”的架式用以迷惑人心——骗子和受骗者总是“一对组合”。正因为如此,陈独秀才会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仍然在“五大”上高调大谈革命理论,避实就虚。

假设,如果历史能够假设,陈独秀是识大局、明大义的,那么他早就该寻找合适的接班人,这是因为随着共产党的不断成长,夺取革命领导权这一问题必然越来越核心化。那么陈独秀是否清楚自己干 不了接下来的活呢?陈独秀到底有没有去寻找合适的接班人呢?这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我想说的是,该如何看待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以为有如下几条是需要我们 注意的:

一、十之八九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因为萧何只能完成某个阶段的任务,但一旦让他长期工作下去,就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二、“账房先生”是要不得的,诸如陈独秀功大于过或者功过相抵之类的观念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将一个组织视为一个人,那么这个人能够活下去,一直活下去,他必定需要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知错、认错、改错。

三、事后的批评并不是在“算账”,而是为了达到新的政策能够被较好的执行之目的而服务的。譬如尽管“遵义会议”纠正了先前错误的军事路线,全军上下必须认识到还得打运动战,会议精神也传达到了基层官兵那里,但消化吸收还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 如此,在会后展开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林彪屡次表达不满,彭德怀则是弄不明白中央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所幸这些不满和不解在强有力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之约束下(即讲道理、守纪律)没有造成难以收拾之损失。

四、只有前途光明的事业,才会有人前仆后继的干,而不论后人接手时困难有多大。只有前途光明的事业,才能叫人“放下”、“不计较”、“一心想着接下来怎么把事办好”。

先写这么多。

通宝推:袁大头,不如安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