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解释下那十六个字。

  

共相殊相,名物物名。转注互训,实在疏离。

转注是甲字用乙解释,互训是乙字用甲解释。辞典中可以见到。

名物是指名对应的物,物名是指物对应的名。两个名由物沟通。

共相是指共通和普遍,殊相是指不同和个别。两相因共同联系。

若不知物,名指向名,不解其意,自名当己。语言指向语言,自己成为自己。此之谓名己。

总结生活,抽出共相。共相演绎,发展殊相。殊相抽出共相,共相发展殊相。此之谓相与。

殊相为物,共相为名。名己相与,循环互证。共相发展共相,殊相发展殊相。此之谓演进。

问题在哪?虽有一个原始共相,贯穿演化。但之后的所有共相,都是殊相。

问题在于。原始殊相(物),抽出原始共相(名)后,就不再指向物,而是指向名。名只会指向名,不再需要物。不断演进之后,名和物虽然有精密论证,但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他们都只存在于名中。不管最开始的共相有没有问题。

这就是之前说过的,陈述级别→语义浮动→自我指称→次级实在→第二现实。也就是编号兄的虚妄。

  

自名当己,共殊相与,互证演进,创造迷宫。

为什么不是脱离?因为自始至终都有一个原始共相提供基础。是一切真实的来源。没有它,一切都不会成立。就像扣环,不管后面的多大多小,都要有最开始的立足点。

  

演进如扣环,一环扣一环。大环曰展延,小环曰收敛。

其实到现在都不过是常识,不就是物自体和互相论证的循环嵌套?

然而,原始共相,就是真的吗?从物到名,这个过程有没有问题?

举个例子,水的主要成分是H₂O,糖水的主要成分是水(H₂O),但是外观看不出来。那么,喝水和喝糖水是不是一回事?展延一下,人的主要成分也是水(H₂O)喝水和吃人是不是一回事?收敛一下,血液的主要成分也是水(H₂O),喝水和喝血是不是一回事?

问题在于,水本身是由H₂O定义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水就是H₂O(共相)。但是我们平常喝的水,全是含有杂质的(殊相),不管多少。我们喝水的时候已经预设了这种殊相,排除了糖、血浆这类事物,或者从五感得出判断,觉得符合饮用这类条件,称之为(饮用)水。

进一步讲,从殊相的水(饮用),得出共相的水(H₂O),也许这没有问题。但是,不断展延之后,又忽略了原始共相/殊相的预设,这样的水,还能够为后面情况提供基础吗?比如饮血?好吧,吸血已经成为某种经典桥段了。修改一下,比如吃人?

这个过程,原始共相没有变化,但原始殊相的前提预设已经发生了多次改变。已经不能是一回事了。也就是说,无法为后面的提供基础。决定水是什么的,不是共相,而是前提预设。

定义一下,前提是指价值前提,预设是指事实预设。两者都是逻辑,也被逻辑锚定。但事实和价值显然不是一回事。比如饮血的确可以等于饮水,主要成分相同,补充水的作用相同。这是事实。比如不应该饮血,饮血要伤害生命,不忍心,不愿意。这是价值。不讨论两者本身背后也有前提预设。单纯从可以饮水(事实=实然)和不应饮水(价值=应然)角度讲。

从喝水到吃人,假如你认可了吃人,认可的是实然还是应然?我们可以把实然完全抽掉。整个演进过程中,真正不变的,是应然,〔应该喝水〕。变化的也是应然,〔什么水可以喝〕。

当水只指向H₂O,又没有应然限制,会怎么样?什么都可以喝。

当水没指向H₂O,又有应然的要求,会怎么样?什么都可以喝。

只要看起来像发展的某个共相就可以了。也就是用近似作补充。

其实现在依然是常识。共相就是本体,每个阶段的共相,就是认识本体。然而每个共相本身也是上个共相的殊相。就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而原始共相,如果是空的,或者可以轻易颠覆,那么发展出来的殊相就无法成立。而这就是次级概念。

原始共相背后,一定有一个原始殊相,那就是实在本身。或者说名背后一定有物。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这点我们都知道。所以次级概念能否成立几乎不用考虑。人的感知有限、认识有限、知识有限。怎么知道那是共相(本体/本质/认识本体)?难道不会变成盲人摸象?

就像上个帖子的编排,共相可能一开始…就不成立。它反映的只是自己认为的前提预设,或者说前提。所以这类编排,本质上,要求人接受的可能性,是前提(价值、应然)。

整个大厦都可以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这样一种可能。〔确实〕发生过的可能。比如,我该不该编排呢?

而大厦展开的过程,就是不断问你:这种情况应该?这种情况不应该?的过程。也就不会在乎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成立的了。因为已经接受了这种可能性。虽然并不当真。

〔该不该编排〕就变成了〔确实有人会想编排〕然后〔确实会有人去编排〕。且不论这里从事实倒退想法变成想法导致行为。关键在于这个〔会〕,它就是应然。从〔想〕到〔去〕,也是一种应然。进而也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提出可能就是决定结果

(结果就是万物,可能就是一。可以说万物出于一,也可说万物汇聚一。故而万物一体。共相曰本,殊相曰迹,故而:万物一体,本迹降生。)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这种可能想都不要想。即便是有问题,也可以模糊指称,并且否认这个指称完成对可能的否定。比如孔子的“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根本不需要具体描述,知道会让人想下令撤走就够了。

如果是古代,这种可能提出来可能会颜面扫地、众叛亲离,现在呢?根本无所谓。

当然这不重要。关键是,这种想象中的结果是可以变为现实的。这就是魔幻。

小的魔幻,就是偷井盖,砸点子。因为他们确实是现实(共相),只是限定了一级,变成某地人偷井盖(殊相),确立的是某地人会偷井盖(应然)。因为混淆程度很小,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所以称之为小。

大的魔幻,自己根本不敢说。只能说中的魔幻,比如性别问题。但这个也不用说了。

也就是之前一直想要表达的东西,第二现实,不管是不是真的,它都会变成真的。这个和认知问题没有关系。主要是通过确立精神秩序(应然的组合)实现的。

而这种决定一切的〔可能〕,或许只是胡思乱想,神经搭错线,和现实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只是一些作品中用来吸引眼球的东西。就像某些神话,为了所谓遮蔽。也可能失去了理解基础,被文化毁灭所掩埋,只是望文生义。或者完全出于特殊目的,制造出来的东西。不管是为了反对,还是为了确立。

  

现实可怕的地方在于,当你认为某些人可以这样做的时候,某些人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这是你可以接受的底线。甚至就此学会了这样做。

原本是想要解释自己那十六个字是怎么来的,结果又变成胡扯一堆。同时也是对冒犯一下的补充。接下来完全就是随笔了。

刚好把另十六个字解释下。

  

万物一体,本迹降生。义成有待,物感心动。

前两个已经说过,说后两个。其实一两个月前说过。这里只是换下语境。

义成有待 意义的构成必定有所依赖(意向)。必须指向一个原始殊相。

物感心动 意向必定依赖于某种认识(道理)。必须来自一个原始共相。

所以意义是原始殊相(事物)背后的原始共相(本体),不是事物本身。

简单地说,你从事物中总结了什么,不能用总结去替代事物。(也就是倒置)一旦作为事物本身,就会出现严重后果。上文说的就是这个。也是一直在说的。

比如人(生物学主体)、人(心理学主体)、人(社会学主体)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有时候虽然纠缠,但可以在上一级前提预设分清。自己最早的表达是“符号是统摄一系列相关实在用的,但他不等于实在本身。”这里的相关或是类同,或是同一主体。就像水是H₂O/液体。就像不管哪个都是人。

这不就是“某人的某一面”或者“作为什么的某人”吗?难道不是常识?

的确如此。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察觉不到很可能只是出于习惯,或者因为……教育。

顺便再来一句

  

物感心动,理一分殊,万物异理,道尽万物。

超验主体派生认识本体,意向构建意义,明确意识。

道是超验主体,或者说万物之源。但本身是万物汇一而成,就像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这是本迹降生的具体解释。也是道(心)生万物,万物都是道的解释。

道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存在,知识有限,是没法确定那个实在是什么的。只能说我们知道有这个东西,但不能说他是什么。

古代的问题就是直接和气、五行之类捆绑在一起了。但是气和五行,本身也不是种实在,那只是一种形而上的“元素/原动力”。它们本身就是从道发展出来的东西(形而下),或者说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形而上)。不能说是道自体。进而一气化阴阳、五行生万物,其实不能说是实在论,不是原子那样的物质。

结束这段回顾。对接编号兄的语言体系。

在这里,意向、原始共相、之后的共相……都可以说是编号兄的〔局部〕,或者说对象逻辑。

然后是,事物、原始殊相、之后的殊相……都可以说是编号兄的〔整体〕,或者说形象思维。

之所以多个词代表类似意义,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会变成“局部的整体的局部的整体”。不只是因为对应不同的情境。

而且这也可以解释中医的个体、整体、精准、系统,为什么和西医的同等词语是不同的。因为西方的全部都是,已知系统的整合,统一成一个体系。而中医会充分挖掘背后的复杂性,甚至是一人一理。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形象思维实际上很难,因为真正的形象(形意),不是表面相似,而是道生万物。要把握这种整体,并不简单。即便从意向出发,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把握之后,就会像呼吸一样容易。而且也像呼吸一样频繁,过程极快,很难保留过程……总之,用编号兄的体系,就是始终要返回〔整体〕,用自己的体系就是〔冥迹归本〕。

其实最无力的是,到现在为止,说的都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而且还是古人的基本常识。知道的不需要,不知道的没兴趣。自己写的也让人看不懂……

原篇首是试试另一套表达体系。其实一才是自己习惯的。只是自造名词,然后展开,再收敛成长短句而已。但全是这样,就没人想看了。

魔幻这个词来自《百年孤独》书事。此书成名后,许多人说自己有尾巴,佐证了那种想象,故而称之为魔幻。

万物一体还有别的目的,那就是万物一体之仁。进而,世间万物不分高低贵贱,分别出自意向,而非本是。说白了就是庄子的齐物。

将理念的气与实在混同,可能是道家无法进入现代科学的重要原因。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外丹的“推度效符证”。

超验主体只是道生万物的一面,或者说这种解读本身也是一个〔局部〕。比如古代会和价值问题、宇宙生成合为一体。也就能够理解《约翰福音》的为什么把Word翻译成道。“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当然人家有第一因意识,不完全是一回事。但翻译的确精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