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前些日子看到河里讨论技工与大学生相对收入, -- 桥上
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大问题,但是从实现德国职业梦的角度讨论确实没有什么意思。
做为工厂子弟,从小就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长大,长大后也在轰隆隆的机器旁边工作了一些年头,曾经以为这是父辈的日常,也是我们的必然。但是时代的改变,工厂成了困顿之地,加上又有了其它既轻松又赚钱的机会,能走的基本上都走完了。现在那工厂被关停,工人被遣散,土地被出卖,肥的是另外一波人,和工人没关系了。
回到正题,其实技校里,未来的工人们主要学习的是对手-眼的反复训练,以便积累以后熟练使用机器的经验。很多知识,是无法写到书本上的,是要在工场里,师徒传承,反复训练,才能获得的。看过工友的技校教材,我觉得看过几遍都不用复习我都可以考高分,但要是拿起工具,呵呵,还是不现丑了。
我觉得我要是像他们一样,在工场里潜心练习4年,我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手感和经验。但这4年里我在干什么呢,我在教室里做题。做出来后,我的工资,我的环境,就一定比他们好。所以怎么选择全社会都知道。当然,做题的经验和感觉,也有很多知识是无法写到书本上的,是要在教室里,在实验室里,师徒传承,反复训练,才能获得的。
这时候回到一个根本的老问题,用手劳动的工人,和用脑劳动的做题家,一小时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收益,哪个高,还是一样高,怎么衡量。
在改开前,甚至在80年代,工人和技术员的收入是同一个体系,同等水平。可能技术员要略高些,但没有阶层的差别,而且技术员也要深入到工人中一起解决问题。当时做为小小做题家的我对此不理解,觉得学习好就应该工资高了。现在大学生和工人已经分成两个阶层,就算是手-眼更灵活,用手劳动应该能创造更大价值的人,也都挤到做题这根独木桥上了。甚至是做题也卷,只留有几个窄窄的方向才能做体面人了,这里面没有工科。其结果就是用手操作的一端没人才了,脑子再好有什么用,机器就是运转不好,也不能持续升级。在现实世界里的人的能动性,不能只靠脑子想一想,还得靠手脚动一动。现在我倒反能理解改开前的一些制度设计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高级的文科生是婆罗门 2 海峰 字216 2021-08-10 21:02:49
🙂作为一个模型胶佬 4 epimetheus 字118 2021-08-10 02:18:59
🙂讨论这样的问题其实没什么意思 17 zouhl 字1187 2021-08-09 20:19:47
🙂有意思的是另外的问题
🙂没错啊 4 红尘无极 字403 2021-08-10 23:21:14
🙂德国职业梦的几点补充 15 假日归客 字1438 2021-08-09 04:03:44
🙂大学生进技术岗位难道不会比技校生有劣势吗? 桥上 字97 2021-08-09 08:44:21
🙂看具体岗位 2 假日归客 字345 2021-08-09 09: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