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重建农村集体农场体制,永久解决农民的贫困 -- 陈王奋起

共:💬165 🌺817 🌵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表格应该说专门从事农业的确实少,但为农业配套的相关工业人

还是很多的,美国800万农民,我在美国农业历史里面看到的数据啊。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是农场主加农业工人,并不包括农药公司的工人,也不包括种子公司的工人。

这个怎么界定?

所以计算农民,需要更为客观的描述。

中国不同,是由农村进一步到所谓的城市农村二元分法,这明显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尤其是我们的国家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且极为落后。

在建国初期还是大量的基础农具,而且是质量很差的老农民农具,为什么啊,工业水平差啊。这些要建立需要时间,或者可以说需要工业分出精力来做。

这还是人力工具,如果进入到小农机,都需要巨大的努力,而不是天上掉下来,在今天的中国工业历史中完全回避这些。

仅仅就基础农具,小型机械的,零部件,维护,保养等等,就可以消耗大量的农业闲散人口,因为这是一个技术活,就好比文革一些技术农民进行水泵等农业用初级设备的维护保养一样。

现在看来似乎不算个活,实际上,如果现在的水库不能恢复,这个工作量仍然很大,同时,即便是水库也需要大量的泵来提灌等等。在当年70年代,在今天,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的工作啊,因为水渠是农业宝贵的血管。

总之,这在中国的当时,需要大量的农村本地人员来做这件事,而不是依靠下放的知青和相关城市人员。

捋顺这个体系就是很大的工作量,这个在当时是基础农技站解决。这算城市化嘛?也不好说,也许可以算农民就地消化。

注意,这不是我的幻想和妄想,这是当年事实存在的真实现象。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由人力农机到初级小型农机,到大型农机,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我感觉,很多今天的人似乎并不了解这段历史,我再推测,他们是依据各自的地区,甚至是80年代的感觉推测70年代的方向。

是方向而不是现象。

通宝推:审度,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