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医自学笔记之一、水的代谢 -- beiba
在年轻的时候,思想完全的西化,对中医是全盘否定,认为是伪科学,一听阴阳五行就认为是封建迷信。现在想起来,如果我早二十年有哪怕现在对中医十分之一的了解,那么下半生的生活质量都会高不少,现在开始学算是亡羊补牢,自我安慰一把。
家里有了小朋友之后,才深切体会到求医的重要性。儿子四岁之前,每年总会生几场病,发几次高烧,然后是全家人劳师动众的去医院,而且他还特会挑时间生病,傍晚、夜里总占大多数,在急诊排几个小时队,看见别的患儿的模样,又是同病相怜又是害怕交叉感染,最后看医生往往只有三五分钟了事。
为了解决这个大麻烦,太太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始找书、找视频自学中医,我被迫一起加入。老实说,从第一天开始,就非常怀疑她很难坚持。果不其然现在她还停留在看中医漫画的阶段。
不得不说,有一些基础的中医知识,确实有用。自从自学中医开始,这几年儿子生病,就只有一次实在太重,解决不了去医院急诊,其余全部都是自己解决。我也渐渐的转化了对中医的看法,觉得这是一门实践科学,确实有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这些东西,阴阳很重要,必须得明白,五行和五运六气了解一些就行,知道类似滋水涵木的术语意思,不必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机械全信,否则就堕入玄学的大坑里。
有一次大冷天带儿子去游乐园玩,中午吃的园区油腻的快餐,下午又吃了一堆零食,临结束前,看他馋又给他买了一个冰淇淋。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儿子发低烧,人蔫蔫的,说难受,也不吃东西。我回忆头天的情况,仔细问了他,是不是心里难受有点想吐,果然如此,吃太多难消化的,正气往肠胃去了,体表卫气不足,天冷受了点寒低烧,但根本还是内有积食未化。既然想吐,那就如《内经》“因而越之”,让他把牙刷蘸点水,往舌根嗓子眼轻刷一下,结果一下子吐了,人立刻舒服了,活蹦乱跳起来,上学去了。中饭晚饭让他少吃点,“损谷则愈”,很快就好了。
另外一次,儿子得了很重的感冒,连续两天吃了风寒感冒冲剂,结果都没有出汗,人也没好,感冒倒也没变严重,正犹豫要不要送去医院,下午就突然流鼻血了。流出来的血颜色很暗,非常粘稠,看到这我就放心了一大半,看来表气闭郁极重,吃解表药都没用,正气驱邪另找了出路。之后晚上我又犹豫要不要再补一次药,想了又想,觉得流了鼻血等于出了一次汗,效果和吃一次药差不多,先缓一缓,等一夜再说。第二天早上仍然没有好,才让他再吃药,后来就好了。他平常不流鼻血,这还是印象中第一次,不过由于懂点中医皮毛,倒也没有惊慌。
我太太肠胃不好,吃了凉的就不舒服,容易腹泻,长期便溏。西医看了无数次,尝试了各种药,基本短期有点效,长期无效,也看了一些中医,结果一样。后来我学中医后,发现西医都是治标,临时帮助消化、止泻,没根上解决问题,而中医由于看病就几分钟,医生们要么时间很赶没功夫问到点子上,要么他们水准也不行,至多诊出脾胃虚寒,而我虽然是个自学的半吊子,但是态度端正有耐心,又长期观察,诊断出是脾胃虚寒有饮。因为她一旦外感风寒,外邪引动里饮,就很严重,头晕目眩。这“有饮”二字的辨证差别,导致开的药完全不一样。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她的肠胃问题终于解决了。这里面也试过两个方子,第一个是经方苓桂术甘汤,有点效果但是不明显,后来换了参苓白术散,效果很好。这个就是半吊子的麻烦,辨证只能看到主证,方子也不懂如何加减化裁,没办法一枪命中,得耐心试错。
然而学医最麻烦的还是给自己看病,辨证。没人比自己更熟悉自身,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只能辨证到大方向上,到了最后一两步终是犹疑不定,只好去找了个正牌中医帮忙,这才理解“医者不能自医”。
虽然是半吊子,不过平常大多数伤风感冒这种病,其实用不了专家水准,家里备几种中成药,能辨证,就能自己解决。而这些小毛病占日常生活疾病的大多数,不去医院能省太多事了!真到了大病,还是要依靠现有的医疗体系的。另外,懂一些中医知识,对家庭关系大有好处,太太以前身体不舒服,常和我闹脾气,身体调理舒服了,家里和睦多了。
自学中医途中,加起来读了上百本的各种医书,回过头来,觉得走了一些弯路,也有一些心得,和想成为半吊子的同学们分享一下。
最开始最好耐心的把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最主要的几本都看一遍,虽然里面有些概念讲得不清楚,还有些地方互相矛盾(例如关于太阳、阳明到底哪个阳气更足,这一本和另一本说法不一样),还有部分医案解释类似玄学,但是这套教材本质上是站在唯物主义、科学的立场去阐述一个理论流派众多的实践科学体系,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基本可以把它们当作字词典工具书。
接下来最关键就是中医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这是不能跳过的。由于是自学的爱好者,《本草》、《难经》就没必要花太多功夫,因为没机会去多多实践。从顺序上讲,我们这种水货,最好先读《伤寒论》,再读《内经》,其后是《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辩》。
由于不是吃中医饭的,也不要求背诵四大经典,就看看现代文的,《伤寒论》强力推荐《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两位医术极高,属于不同流派,观点可以互参。《内经》推荐《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灵枢经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经中方子很少,但是剖析事理深刻,“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样的经典比比皆是,单就文学欣赏而言,这部经典也值得一读。《金匮要略》推荐《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温病条辩》清代作品,虽是文言文却极浅显,直接看原文就好。
医案,以个人意见,属于时间花不完的闲人才可以研究,如果非要看,推荐《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这本医案讲解相对浅显适合小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中医自学笔记之四、“三焦”辨析 3 beiba 字2672 2021-03-03 21:42:08
🙂豆瓣皂角菌的中医入门推荐书 6 豆腐丸子 字538 2021-03-03 05:13:06
🙂自学中医最大的好处就是 3 海上金流彩云乱 字246 2021-03-03 02:28:36
🙂【原创】中医自学笔记之三、为什么要自学中医
🙂现在正在追一小说 2 林三 字108 2021-03-04 20:38:03
🙂赤脚医生 呆头呆脑 字12 2021-03-04 08:38:15
🙂要用发汗药发汗的话可以吃完药以后多喝碗热粥,以助药力 1 阴霾信仰 字280 2021-03-03 22:22:23
🙂看来得注意剂量问题 1 beiba 字220 2021-03-03 23: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