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人干翻半座奉天城 -- 潺潺流水

共:💬169 🌺1555 🌵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接受你的推理,确实有循环论证 -- 有补充

20-40岁的人感染新冠后病亡率不高,但是你所谓有几千人健康带毒的人逃出来这个可能性很小,我是从没有造成感染的事实推测这部分人不存在,当然了,也可能这部分人自身带毒,但是本身不能传播病毒(那为什么要关心这部分人呢?对于防疫没有任何影响。我觉得这是我们观点的冲突至一点,我不否则可能有这部分人群存在,健康带毒者但是没有病毒传播能力,这部分人对防疫不会造成太大干扰。仔细想想:这个确实是我的循环论证。)

也就是说这群人里有很大比例是二三十岁的,而能逃脱检测的,隔离14天没发病还带毒的,显然大概率是这些免疫活跃的年轻人,再结合万分之一二的死亡率(这是四十岁以下数据,如果看20-30岁还要低很多很多)。如果逃出去几千人健康带毒者,到目前为止很少人被发现(仍未发病、发病后自己扛过去了、还在扛)并不奇怪。

为了保证一定的特异性,核酸检测试剂盒在上市的时候就要设定检测限,使用阴性样本进行定标。如果不考虑技术的普适性,实验室最低到2-4 copies大概就能检测出来;在现实临床测试中,比如乙肝病毒的检测限一般是40 copies左右。

100 copies/ml已经是很敏感的标准。目前的核酸检测由于采样和敏感度的原因,确实会错失病毒载量<100 copies/ml的带毒者(假阴性)。不过这也就是14天隔离的意义所在。

最近国内各地开始要求严格执行14+7,14+14,也许是看到了这个风险。

灵敏度越低发生这种情况概率越高,人越多。陈王某个贴里说的核酸检测灵敏度是45%左右。即使已考虑采样问题,发生这样的事情概率已经会相当高了。如果这个数没包括采样,还要更危险。你说的超过阈值100%这种话跟没说一样。假设诊断标准是N copies/ml的阈值,你的试剂对于超过100N copies/ml的阈值灵敏度100%,对N copies/ml可能就是5%,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进一步提高敏感度有必要吗? -- 补充帖

从前文来看,有人应该找到更高敏感度的检测方法,把这些低病毒浓度的代毒者找出来。

而我的观点是,进一步提高敏感度没有必要。

目前的试剂盒敏感度已经足够高,再进一步提高没有太大空间了。即使提高到50 copies/ml,低于这个浓度的还是会被漏检。

我认为整个检测假阴性偏高是来自于潜伏期和采样。再把试剂盒的敏感度提高也没多大作用。

目前采取的14+14隔离,2+1核酸+1抗体在当下技术条件下是折中方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