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五虎平洋——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 -- 烤面包的胖大叔
英国一开始想要并不是香港,而是舟山,马戛尔尼使团到中国的时候,就向乾隆提出,割让舟山的某个岛屿给英国。
鸦片战争开始之后呢,英军一边封锁珠江口,另一边就直扑舟山。1840年7月5日,第一次定海战役打响。具体的过程就不多说了。后边谈谈打打,1841年10月1日,第二次定海战役清政府依然告负,10月10日,镇海沦陷,10月13日,宁波沦陷。
大概是第二次定海战役打完,道光可能才回过神来,这是一场国战,而不是普通的边衅。这时候呢,清廷还不是特别服气,因为英军呢,是利用自己的制海权,灵活主动的选择战场,每次都能集中优势兵力,优势火力,取得战役的胜利,清军因为被动防守,处处设防,账面上的兵力优势被摊薄,所以每次都是劣势兵力迎战。
失败嘛,总是需要借口的,站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决定战争的胜负的因素很多。绝不仅是兵力,火力的原因,但是当时人身在庐山,难窥全貌也很正常,而且人嘛,反思经验教训也是从最容易的做起。既然人不够就堆人,炮不够就造炮,来不及造就买。
第二次定海战役之后呢,英军不在是游移不定,而是驻扎固定的据点,这样一来,清廷决定组织优势兵力打一次反击作战,10月13日,宁波沦陷,10月18日,道光就选定了统兵大帅,奕经。
为什么是奕经呢?
首要因素是政治斗争,《剑桥中国晚清史》在提到奕经的时候,把奕经说成是道光的堂兄弟。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熟悉清朝的人看到宗室的人名就明白辈分和远近。奕经是奕字辈,经是纟旁,这明显是道光的子侄辈,近支宗室而非近派宗室。恭亲王奕訢,奕字辈,言字旁,是最亲贵的宗室。被中纪委点名的庆亲王奕劻,虽然能用奕字,但劻字一看就知道隔了几层。《剑桥中国晚清史》关于“浙东反击战”的记载错讹很多,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我后边会提到。
奕经身为近支宗室,是道光时期“载铨”一派的主要成员,这一派是以宗室为主。“宗室派”的最大对手是“穆党”。道光一朝,军政多归于“穆党”,钱粮则归于“宗室”派,两派的斗争非常激烈。
“穆党”的核心是穆彰阿,“穆党”的头面人物是琦善和耆英,同时在汉官系统深耕密植,前期的二陈,后期的曾国藩,都是集团的得力人物,又联结刘韵珂为首的地方实力派,势力最为庞大。以“潘世恩”为首的“谏垣系”虽然号称直臣辈出,其实谁也不敢得罪。在“穆党”和“宗室”两派之间左右逢迎,由于穆彰阿的政治手腕成熟老到,“谏垣系”更倾向于“穆党”。
道光十九年,载铨想借庆玉案扳倒琦善,为什么是琦善呢?这就是穆彰阿的高明之处了,所谓“穆党”一词是后来人的总结,而在当时并没有“穆党”一说,只有“琦善党”。所以载铨扳琦善的时候,道光反而问计于穆彰阿,结果倒好,琦善没扳倒,宗室派赔进去好几个大将。
鸦片战争开始之后呢,战和之争又起,这时以王鼎为首的汉官派系反对穆党,非常激烈,王鼎比载铨聪明,看出穆彰阿是“穆党”的总后台,因为林则徐,邓廷桢的事,一直追着穆彰阿不放,只要一见面就“厉声诟骂”,穆彰阿笑着躲开,有几次实在躲不掉,王鼎指着穆彰阿的鼻子骂秦桧,严嵩,穆彰阿也不争辩。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后来呢,王鼎和载铨终于找到机会联手扳倒琦善,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奕经,查抄琦善家,就是奕经负责。
由于军政大事一直把持在“穆党”手中,当道光筹措“浙东战役”的时候,宗室派就把奕经推了出来,意欲借机攘夺穆党的军政之权。
穆彰阿的对策是什么呢?他不反对奕经为帅,但是他建议道光给奕经配个副手,文蔚。文蔚是“庆玉案”时穆方主将,借庆玉一案,穆方保全了琦善,文蔚顺势进入户部,这时呢,文蔚是户部侍郎。
按正常剧本,文蔚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参赞浙东军机,应该是负责协调军饷粮草后勤供给,这时候应该暗暗下绊子,扯后腿。
其实不然,这就是穆彰阿的政治手腕了,穆彰阿为政讲究顺势而为,他掺进去一个自己人,不是为了扯后腿,而是“顺势而为”。文蔚在整个浙东战役期间,应该是积极配合奕经,甚至还有些逢迎,穆彰阿在后方呢,也是全力配合前方军事,这些都有大量的史料档案可做证明。
穆彰阿的目的何在,他其实就是做了一个政治对冲,仗打赢了,文蔚有功,升户部尚书,甚至以后入阁都有资历,你把手伸进我的地盘,我也把人安插到你的势力范围。
仗打输了,琦善翻身。甚至穆彰阿还奏请道光允许琦善军前效力,被奕经理所当然的拒接了。
而且国战期间,他尽心尽力,公忠体国,这样道光会更加信任他。
更神乎其技的是,因为控制了军饷后勤,在战事结束后的报销环节,翻云覆雨,恩威并施,居然把奕经拉拢到自己阵营。
再来说说奕经这个人,这个人《清史稿》的评论是:“素谨厚,为上所倚重,奉命专征,颇欲有为而不更事,尤昧兵略。”简单翻译下,就是奕经这个人啊,是个好人,但是又蠢,又不会打仗。
从后来的历史看呢,这里评论得挺准确,但是还是要分析一下。
奕经本人呢,其实是有军事经历,他曾经跟长龄平定过张格尔之乱,当时有人说他“长于赞画”,《剑桥中国晚清史》评价是:奕经的特长是善于制订计划和准备工作,对于这些事他干得很热心。(不过前边介绍奕经的军事经历又错了)
他跟随长龄打过仗,虽然仗不是他打的,但是呢,他至少知道哪儿的军队还能打仗,哪些将领会打仗。调兵遣将的时候有针对性。他指名要来的将领和军队,在实际战斗的表现也还说得过去。
他的性格呢,就有点问题,就是《清史稿》说的“谨厚”,这一点性格从两面看,坏的一面就是比较软弱,慈不掌兵,军队这个环境对下属过于宽厚,一味纵容,也不是什么好事。
好的一面呢,就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这里的群众说得当然不是广大人民,而是江浙的“士绅”。
在当时啊,打一场仗也不容易,清朝到了道光时期,进入王朝末期,整个中国缺乏一支战略机动部队。北京的奕经要去浙江指挥打仗,他需要从8个省抽调兵力,最能打的部队从陕甘川藏调,各级军事指挥官也来自全国各地,慢慢汇集到浙江,再进一步整合,才能发起攻势,10月8日认命奕经为战役主帅,到开打已经是来年的3月。整个战役准备过程长达5个月,这样就给地方带来极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当地士绅阶层的支持,供给,情报,劳役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别说打仗了,不造成兵变都是老天保佑。
奕经这个人呢,首先能诗会画,看着就是个文化人,所以呢,和江浙的人士能搭得上话。而且一路上还带着木箱,放在驻地门口,鼓励大家有什么想法就来建议,同时广开幕府,招纳士人,一时之间,群贤毕集,各路人才一应俱全。前后大概有5、6百人的样子。奕经觉得这些人熟悉当地情况,安排很多人去刺探敌情,这里真的出了不少“情报奇才”,这些人真TM是个人才,现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的很多错误还和这些“奇才”有关。
先写到这吧,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有空再慢慢续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五虎平洋——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
🙂提到一鸦时期的浙东,补几个满清的骚操作。 6 阴霾信仰 字2734 2021-01-18 22:13:07
🙂发动群众这件事吧 32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2933 2021-01-18 23:55:06
🙂群众的表现比起腐朽的正规军还是强多了。靖江县就做得不错 14 阴霾信仰 字1860 2021-01-19 00:51:46
🙂这一点正反面的例子都有 6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475 2021-01-19 01:06:13
🙂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 深海鱼网 字243 2021-01-19 03:23:48
🙂五虎平洋——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下—完) 46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9981 2021-01-04 03:40:06
🙂谢谢分享! 小泽珍珠 字205 2021-01-05 04: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