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81):死 -- 语迟
这个贴这是第三次改,几乎重新写的。以前网上有转载,原题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这次改完,以前的都不算了,以后可能还要改,以最新改的为准。所以此贴应算是《汉文化扫盲》系列在西西河首发的第一个贴,以后这个系列的新贴会在西西河首发,虽然不值一提,也算是小支持一把西西河。不过此贴题目忒晦气,勉强解释为致之死地而后生吧,希望西西河再接再厉,能办成全球最好的最有影响的中文论坛。
以下是正文:
我们现在看到民国以前中国的死刑都觉得很残忍,不人道,什么凌迟剥皮腰斩枭首等等,凌迟有割几十刀的,有割几百刀上千刀的,把人杀了还不算,还要虐杀。残忍残忍。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因为过去的中国人野蛮。
从1840年到现在,160多年,这么短的一个历史瞬间,中国人的变化非常大,超过以往的几十个世纪。孔子老子以前的中国,孔子以后至1840年代的中国,1840年代以后的中国,这是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较前一阶段有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根本上是人心的变化。
拿死这件事情来说,上古时期的中国人对生死很淡漠。内个时候很少有什么后来有些儒家刻意要求的,诸如父母亲人去世之后,孝子们居丧哀悔骨立痛不欲生的事情。当时的人们对死看得很淡。死这件事并不会对人类感情产生巨大的冲击。譬如宰予问孔子,父母去世后三年都不能开心吗?跳个舞卡拉OK一下都不行?一年以后就可以了吧?孔子说你心里过得去就行,一年以后你想卡拉一下你就去OK,谁管你。后世对宰予这个人有误解,孔子好象经常恶心他,譬如撞到宰予昼寝就发火骂人,这其实都是误会。宰予不过是散漫,很有些后来的魏晋风度。上面这个掌故,孔子似乎阴阳怪气,对宰予爱搭不理,其实孔子说的是实实在在的话。有些人对父母感情深,难过的时间长一点,有些人人家天生没心没肺,几天就没事儿人似的,那也要顺其自然,伪装是要不得的。就是在这些微妙之处孔孟之道被有些人歪曲曲解,变成了后来和宗教裁判所一样的东西。但是中国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从来就讨厌搞极端,孔孟之道虽然被曲解,但同时其真谛却也并未失传。
这个掌故中孔子就表示理解有些对父母去世比较淡漠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孔子认为死是平常的事。孔子把死看得很淡。这是上古的遗风。
历史越前进,人们对生则越执著――这是人心在变化,执著于生则恐惧于死。到了1840年代以后,中国人对死亡的恐惧更渐渐远远大于前代。所以现在判个死刑就吓瘫了,枪毙也觉得残忍了,还得换成注射什么的,看着不那么血乎拉差。1840年以前,仅仅处死是吓不住有些人的,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嘛。那么法律的威慑力就需要通过虐杀来建立。你不怕死,你还不怕惨死?割你三千六百刀,一天还割不完,睡一觉接着割。你不怕?
所以内个时候刑罚野蛮并不是因为中国人野蛮,而是因为中国人不怕死。
佛道不忌讳谈死。儒学对这个问题似乎比较回避,别人来问死的事情,子曰,
不知生
焉知死?
不知道怎么活着,怎么能了解死呢?孔子究竟知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那是肯定知道的。因为死是怎么回事,过程怎样,死了以后怎样,等等,这些事情可以通过《易》理推演出来,系统明白。《易经?系辞》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中国古人讲“除死无大事”,就是说人这一辈子,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死,此外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更重要的事情呢? 我们中国人是实用主义者,考虑问题直截了当一针见血。讨厌搞花架子装模作样。譬如祖师问孙悟空想学什么,扶乩打卦不学,念经不学,打坐也不学,炼丹也不学,猴子只问长久不长久,只关心能不能解决死的问题。这就是中国人做学问的终极目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都是深沉的作品,无一不谈到生死人世的根本哲学问题,读懂这些著作需要高深的哲学修为和阅历。这是说点题外话。
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系统的学问知识,凡是回避不涉及“死”这个问题的,都是小道,玩的娱乐的,瞎胡闹,没什么意义。关于死,最根本的一个争论就是死后是有还是无,人死掉以后,是不是什么都没了,究竟还有没有东西。还有一个死的过程,这个过程究竟怎样?当事人究竟什么感觉?这两个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目的,即通过活着的时候的修为,可以把握死的过程和死后的结果。中国文化的说教,为什么要鼓吹并实践呢?这一切都有强烈的目的性,除了为了生的幸福,那就是在做好死亡的准备,这样在死的时候能够不恐惧不凄凉痛苦,能有一个平静甚至愉快的心情来面对死亡。
按照孔子的本意,先要知生,才能知死,生死本来就是自然的事情,是天地的法则,而这个法则也包含人生的规则。所谓“知生”就是了解这个法则并实践之。一生都按照这个规则度过,不但生得无忧无虑,轻松自在,而且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也是自然宁静的,可以非常坦然地来接受。本来愤怒恐惧焦虑迷茫这些情绪感觉,就不是自然的,天地间本来没有,你按照规则活了一生,死亡也就会符合规则的来临,毫无恐惧与焦虑,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否则,一辈子走错路了,走偏了,那么死亡可能就是巨大的恐怖与痛苦,这就是违背自然的结果。所以孔子悔人不倦,可以说就是为了人们不怕死。对死亡有所把握。所谓“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死没有把握”。
所谓把握死,怎么表现的?中国人说,寿终正寝,无疾而终。再酷一点的,可以“预知时至”,早些日子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过去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告诉朋友们,下个月几号下午几点我死,你们早点过来送行。到时候朋友们去了,看见这个人在扫院子,都纳闷。此人一楞,说卧靠我差点忘了,赶紧沐浴更衣,时辰一到,端坐而逝。还有一个午时要死,早上起来收拾停当,嘱咐嘱咐家里的事情,刚好有新鲜西瓜送来,吃了几牙瓜,飘然而逝。《水浒》中鲁智深“听潮而圆,合信而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是比较高超的。更酷的是生死随意。你明天要杀我的头,我今天晚上就死给你看,让你杀不成。想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这样的历史记载很多,不要以为都是假的。
儒学在哲学这个层次反感自然科学,因为这种哲学导致整个人类来追求新奇追求不平凡,大乱遂由此而生。《老子》说“天下皆以美为美,斯恶矣”,都去追求美追求不平凡和新奇,这才是恶。什么美不美的,美和丑本来是一回事,你越追求美,丑也越多。儒学追求的则是平平淡淡。儒学既反对神怪迷信也反对自然科学,认为它们是一类的东西,都违背了自然违背了人的本性。然而儒学却又能包容它们,依需要而定。譬如现在中国发展科技儒学就是支持的,现在不发展科技不行。正因为如此,儒学也不太鼓励宣传比较酷的死法,预知时至生死随意什么的,神了点。当然你真能做到还是值得表扬的。寿终正寝无疾而终在儒学就达标。同时儒学又讲“临难不苟勉”,所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脑子一热老子不要命了,这个容易,象文天祥那样,等死三年,和忽必烈后来交情还不错,成了朋友,元政府则虚高位以待,你点个头,不但免死而且荣华富贵。就这样楞耗了三年,非死不可。这就不容易了。这就是“就义”,义即“宜”,合适。大宋亡了,我文天祥怎能与仇人为伍?就象女人老公被害,能改嫁给仇人?不合适。我报不了仇,我就殉国,不与你蒙元共戴天。这是气节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应该“临难不苟勉”,个人生死痛苦都是小问题了,民族气节这个精神事大。不能苟且偷生而放弃为人的尊严。
赵紫阳去世7天以后遗体告别,火化,为什么是7天?中共当年制定这些礼仪是充分参考了传统礼仪的。古时候人刚死要移床,尸体抬到灵床上,所谓寿终正寝这个“正寝”就是说死在自己家里,自己床上。3天以后是“小殓”,把尸体抬到棺材里,但是棺材盖子不钉,半开着。7天以后则是“大殓”。棺材盖子钉上。49天以后“出殡”。为什么这样?
死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会持续3-7天。因人而异。一般都是3天。西医对死亡的判断是表面生命迹象的消失,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了。在中国不是这样。譬如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呼吸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西医的呼吸系统,还有一个是“内息”。这个我也不是太清楚就不详细说了。人刚死,呼吸停了,但是内息还没停。内息停止比较缓慢。这个时候尸体是什么感觉呢?《呻吟语》说,“人之将死如梦然,魂飞扬而神乱于目……”,刚死的时候人就象做梦那样意识混乱,象马上就要睡着时那样。这个时候要是去动他,换衣服什么的,他会很不舒服,很敏感。大约在8-24个小时以后,这个状态就过去了,可以换衣服擦洗什么的。不要担心僵掉,8-24个小时后尸体会柔软片刻。有经验的人应该知道。如果我们在第二天跟他说话他知道不知道?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3-7天以内,尸体的意识是一会清晰一会混乱,清晰的时候,他可以“看”到“听”到一些事,亲人们在哭什么的。所以尸体最短也需要停放4天。不能人刚死就去烧,这样极不人道,跟烧活人差不多。最好是停放7天。这个阶段过去,尸体就没有感觉了,真正死亡了。那么为什么49天以后才出殡?这可能是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产生的风俗,我也不是太清楚。人死后会看到光,是一种大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世界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质。《老子》中说的光灼灼圆陀陀的事情就是。50年代初毛泽东访苏,用过“视死如归”这个词,翻译不知道怎么翻,主席说,这个“归”的意思是“回到事物的本来状态”。说的应该就是这件事。
一般人认为参禅都是修行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其实很多人都是参过禅的。当你为一个问题苦苦思索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在参禅。因为你的心很静。思索的程度越深,心也就越静。周围的世界仿佛都不存在。牛顿爱因斯坦的发现也是参禅的结果。不过中国学问中的参禅考虑的都是生死的问题,根本的哲学问题。狭义的参禅是“看话头”,一句话,看它的头,看它从哪里出来的。使劲地看,玩命地看。其实不管什么问题,一直思考下去,去寻求答案,比如人为什么活着?我未生之前是什么样子?我是谁?死亡是怎么回事?你总会得到答案的。因为我们人类本来就是宇宙的克隆,我们本来什么都知道。
牛顿想不通谁给了地球一个原动力,使地球自转的原动力从哪里来的,后来皈依了宗教,承认了上帝。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消极的结果。似乎在讽刺自然科学。也许呢?牛顿在苦苦思索中发现了什么。他想通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汉文化扫盲(81):死
牛顿皈依上帝真的是迷信么?一个大科学家突然信教,让我总觉得莫名其妙 红金龙 字175 2005-08-01 08:06:36
记得牛顿是晚年信的教,那时他的心态已变 电子狼 字53 2005-08-01 08:44:26
😅卧靠, 又见到一个高人! 面壁 字0 2005-07-30 05:07:26
那么多字你只看见这两个?哈哈哈哈 语迟 字0 2005-07-30 15:18:53
😉这两个字都看得见,别说其他的了.还望先生日后教我. 面壁 字0 2005-07-31 12:56:14
千万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先生,可以指导别人, 语迟 字112 2005-07-31 18:45:55
伊尹囚太甲,晏子三年守制,皆先秦之事 葡萄 字0 2005-07-27 08: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