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中国社会革命要提前了 -- 马滑霜浓夜归去

共:💬65 🌺229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设想的细节。名校反而需要保留。

不说别的,没了名校,哪里来的名教授?没有名教授聚集,怎么去录名课?

需要取缔的是那些烂校,以及中不啦的学校。让各大名校自己去拿公开课竞争。你的课程越好,时间长了外面读你公开课的社会学生就越多。举个例子,假设一下北大的计算机课一拉出来50万学生选课,清华的300万学生选课,一看就知道清华的水平比北大高。而这个社会效应又可以反哺回学校。比如清华的水平高,宣传说自己计算机课的学生数是北大的五倍,鄙视死北大计算机系,那自然想去读的人也越多,考上了清华计算机系的天才可以反过来鄙视只考上了北大计算机系的天才。同样的,精英阶级也会更想孩子去清华。这样让精英们带到优秀学校的资源,又可以反过来让学校的公开课程水平更高,社会学生收益更多。这就是一个互相竞争的正循环。

在这个系统下,高考可以保留,但是需要参与的人数大大降低。可以把高考变成现在公务员考试或者司法资格考试类似的小众考试模式,考中的人可以上现实中的名校课程,去北京上北大清华或者是去合肥上中科大。而不考高考的人可以去上公开课。这样分流了以后,考高考的是少数人,就如同今天当官是特权阶级,但考公务员的也是少数人。也没见因为大多数人不考公务员考试就导致社会崩溃了。而社会学生学完后去社会上找工作,反正企业看的是能力,文凭只是个敲门砖。以前全民高考的时候也有很多高分低能的人,现在变化后并没有改变多少,其实工作几年后是驴子是马也都溜出来了。

实际上在今天的社会,名校效应对于平民已经没什么作用了。以前可能还有点用处,大家还讲同学情谊。现在,你是平民,就算在北大清华和常委的儿子是同学,最后难道你爸就成了常委了?现在同学之间因为家庭层次不同而分层的现象很常见。其次,精英们在学校外难道就不社交了?同样都是清华北大一个班的同学,最后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还是起了最大的作用。在学校的几年,只是天南海北的人偶然碰到了而已。毕业也就各靠各了。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真正牛逼的精英家庭的孩子比尔盖茨,老爹是名律师,老妈是IBM董事,人家上了名校一年觉得没啥意思,就辍学自己干了。最后靠他妈把IBM的DOS合同拿到手,挖到第一桶金,根本就不靠哈佛的助力。

而反过来,如果非名校们改变服务对象,节省出的社会资源,用到名校上,可以让名校的科研能力更强,教学水平更强,有益于社会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因为中国人传统的认为科举是正道,高考是现代的科举,而高考就应该像科举一样绝对公平,同时高考分数高低决定你上的学校如何。这一条逻辑链下来,所以才导致中国人觉得上好大学的人水平高。而这本来就是个因果相反的逻辑错觉。

这个就如同困难时期我们需要粮票,因为粮票可以让人公平的分到粮食资源。但是如果有人认为是粮票喂饱了人民的肚子,那就是逻辑错觉了。因为真正喂饱肚子的是粮食,粮票只是分配粮食的工具。真正资源富足的时代,反而是不需要粮票的。高考本来就是个用来分配教育资源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教育资源本身。如果一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富足到浪费到狗身上都不心疼的时候,这个工具也就不需要了。就像现在的人让自家狗吃酱肘子,谁会说什么?但是放到60年前,估计会让愤怒的群众打死。

如果高考变成一个小众考试,大多数人都是上了社会大学的人,企业想挑也没什么挑头。人家名校的毕业生还挑企业呢。就如同今天如果我在招聘会上跟应聘者说我想招常委的儿子给我打工,人家会直接鄙视我说:你以为你是高盛摩根啊?所以普通人最后还是得拼能力,而精英们现在就算不高考,也可以直接去美国上名校。改不改变完全没什么区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