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Joshua Freeman:巨兽兴亡录 -- 万年看客

共:💬77 🌺39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4,拥抱巨型工厂

横渡需求之海的具体手段成为了二十年代中期苏维埃领导人彼此之间激烈辩论的话题。布尔什维克们向来认为俄国革命的存亡关键在于将社会主义扩散到西欧发达国家,然后再让这些国家反哺俄国。但是一战之后五六年的国际形势表明革命在切近的未来不会在俄国以外取得胜利,因此苏联只得依靠十分有限的国内资源来发展经济。包括尼古拉.布哈林在内的一部分苏维埃领导人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发展经济的最佳路径是适度平衡的增长,重点在于农业升级。农民收入增加可以扩大消费品市场,这一市场的需求又可以通过投资轻工业来满足。至于重工业的增长则不能操之过急。另一派领导人则希望重工业打头,加快工业化与经济增长步伐。他们提出这一主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害怕西方强权国家会再次试图武装颠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内战期间西方国家已经尝试过一次了——唯有迅速建立起足以支持强大军力的工业基础才能免除祸患。此外他们还害怕将经济的命运交付到农民手中,因为农民对于苏维埃的忠诚并不稳固。他们可能会在价格偏低时囤积谷物与其他农产品,轻工业板块也可能生产不出足量的消费品让他们去花钱。迅速工业化的倡导者们——包括托洛斯基在内——认为应当从农民手中提取更多的财富,如果有必要就采用强制征粮的手段。谷物与其他原材料将会销往国外,从而资助工业化。

1927年下半年的党代会平衡了这两种立场。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随着详细的一五计划逐渐取得实效,苏联的政策也开始向“超级工业化派”倾斜,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超越了这些人原本最具野心的目标。最终落实的五年计划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高速工业化,在短短五年内将苏联的固定资产翻了一番,铁产量则翻了四番。如此大步飞跃恰好赶上了约瑟夫.斯大林的上位。1924年1月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战胜一干党内竞争者夺取了领导权。手腕更高明的斯大林击败并放逐了最强大的竞争者托洛斯基,然后就照单全收了托洛斯基的迅速工业化项目并且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他恐怕农民财富的增长会加强农民阶层的政治力量,以至于让党和国家都沦为这一阶层的人质。为了一劳永逸地消灭祸患,斯大林试图借助集体农场体制来削减农民阶层的经济资源并最终对其加以彻底改造。从农业当中挤轧出来的财富可以用来支持重工业增长并且供养与之同步扩充的工人阶级。

后世史学家将斯大林的施政措施称作“自上而下的革命”,而迅速工业化正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曾经在十月革命与内战时期起到重大作用的英雄主义精神与大规模动员能力再一次得到发挥,奠定了自上而下革命的成功基础。按照史学家奥兰多.菲戈斯的说法,一五计划所体现的斯大林的“现代化愿景……为布尔什维克们建设乌托邦的希望提供了全新的能量,动员了整整一代充满热情的建设者们。”对于无数年轻工人与党务工作者们来说,工业化就是他们的十月革命。苏联将会凭借意志力将现代化攥在手心,一步步赶上并且最终超越她的资本主义对手们。*巨型工厂在这番努力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一位苏维埃计划员表示,“五年计划的灵魂”就在于准备一份需要新建的工厂的清单。现有工厂的翻新扩建确实耗费了一部分资金,但是新工厂的修建才提供了安装采用最先进技术的机会。有些技术专家建议采用欧洲的工作法与机器设计,因为欧洲工业路线的建设规模较小,对于标准件精度的要求也较低,与美国大规模生产相比更适宜苏联工业的现状。但是苏联领导层下定决心要采用美国模式。他们认为集中珍贵的资金建设少数几座超大型工厂要比摊薄资金建设更多规模较小且技术没那么先进的中小型工厂更加合算,因为前一条路线可以通过合理化、专项化与机械化来实现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一路线的批评者们质疑当局要从哪里搞来足量的受训工人来操作美国机器,“你们该不会还想培育一类全新的人种吧?”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第一任经理瓦西里.伊万诺夫则斩钉截铁地答道:“没错!这正是我们的打算。”

*【一五计划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文件,总长度超过了1700页。】

一五计划包含了若干早已开工或者处于筹备阶段的大型项目——例如第聂伯河大坝与水电项目——并且提出了若干全新的大型项目,比方说马格尼斯托克钢铁冶炼厂区以及若干家拖拉机与汽车厂。这些地标性项目将会创建交通与电力基础设施,钢铁工业,以及拖拉机与汽车产能,不仅改造了苏联的面貌,也为全新的国防生产打下了基础。一五计划的恢弘规模反映了与之相关的乌托邦主义,调动公共想象力来进行大规模动员的必要性,以及这样做所带来的牺牲。巨大化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问题。筹建厂区的庞大规模以及飞快的建设速度使得实现现代化——以最先进国家作为衡量标准——具备了触手可及的可能性,成为了值得为之吃苦受累的目标。速度成为了事关生死的问题。斯大林在1931年宣称:“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五十到一百年的差距。我们必须在十年之内弥补上这段差距。要么我们取得成功,要么他们将我们碾碎。”*

*【苏联之所以拥抱工业巨型化恐怕也有文化因素在起作用。无论是在沙俄时期还是在革命之后,俄国都偏好宏伟巍峨的建筑。沙俄时期有巨型修道院,苏联时期则有始终未能竣工的莫斯科苏维埃宫。】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