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Joshua Freeman:巨兽兴亡录 -- 万年看客

共:💬77 🌺39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阶级战争

钢铁工厂之所以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心,不仅靠得是火焰与权力,劳资冲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英国纺织工业激起了关于童工与工作环境的激烈辩论,不过并没能催生有效的工人组织。美国纺织工业则被不无夸张地赞颂成为了劳资关系和谐的典范。相比之下,劳资冲突与钢铁行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钢铁行业是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几起大规模冲突事件的发生场景,这些事件只能用阶级战争这四个字来形容。

南北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里,工业资本的力量在美国与日俱增,掀起了激烈的经济与政治斗争。从最广义上来说,斗争的焦点在于美国将会成为怎样一个社会以及谁有权决定这一点。解放黑奴、农民、女性与失业者全都动员了起来,发出了远比今天更加五花八门的声音——民粹主义者、货币改革者、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基督教改革者、女权主义者以及合作主义者纷纷跳进辩论场里,为了社会价值与社会结构的话题而争论不休。马克.吐温十分贴切地将这一时期命名为镀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工业家与金融家们在政经领域越发占据了主宰地位,而工人以及他们创建的组织则成为了挑战前者霸权的最重要力量,钢铁工业劳资冲突的烈度在各行各业当中更是无可匹敌。

钢铁行业似乎远比其它任何行业都更加刺眼地表明工厂体系正在培育两个相互敌对的全新阶级。由于创建钢铁厂的成本远比创建纺织厂更高,钢铁行业的资本往往集中在少数大型公司手里,这些公司的所有者往往亲力亲为。这些公司并不是公司所有者手中众多投资之一——就好比纺织厂与波士顿联合体的关系那样——而是他们全部财富与权力的根源所在,是他们在美国成为顶尖巨富的手段。他们手下的工人很清楚自己要与怎样强大的势力作对。钢铁工人联合总会章程的序言这样写道:“年复一年,这个国家的资本越发集中在寥寥几个人手里……而劳动阶级也或多或少地因此陷入了贫困。所以我们这些不得不与严苛的现实生活奋力搏斗的人们有责任直面这个问题。”钢铁工人联合总会是一个只招收技术工人的工人组织,自从成立以来力量强弱波动很大,1891年的最鼎盛时期足有24000名成员。联合总会的力量源自成员们的团结意识与技能,离开了他们的技能钢铁厂就没法运营。*

*【钢铁工人联合总会是由上文提到过的伏尔坎之子于1876年吞并了另外两个小型组织之后成立的。】

当然,一旦钢铁厂实现了机械化,离开若干技术工人就未必非得关门不可了。新技术的问世以及行业整体从炼铁向炼钢的转移一方面削减了技术工人的数量,同时也降低了各个生产环节对于工人技术的要求。此外炼钢的兴起还增大了公司的规模并且营造了高度竞争的环境,两者都对工人很不利。直到十九世纪晚期一直在驱动炼钢工业的铁轨市场上下波动极大,致使炼钢行业的管理层也养成了冷血无情的管理文化。经济上行时期各家公司自然都不缺订单,但是到了经济下行时期各家公司就不得不一边拼命抢单一边竭力削减成本才能维持经营。为了维持价格与瓜分市场,炼钢公司之间经常连横合纵,立约与毁约都是家常便饭。为了降低成本,炼钢公司的管理人员则必须向雇员们一再施压。机械化是降低成本的一条途径,削减工资与延长工时则是另一条。但是削减用工成本就意味着与工会正面冲突,致使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炼钢行业的劳资斗争愈演愈烈。*

*【也有些公司坚持只炼铁不炼钢,从而回避大型炼钢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

大型公司在对抗联合总会的斗争当中一马当先。它们掌握着丰富的财政资源与多家工厂,足以拖垮联合总会发动的长期罢工。好几场最激烈的冲突都发生在霍姆斯塔德。1882年,工厂管理层(此时工厂尚未被卡内基收购)坚持要让每一位工人都签署一份不加入工会的协议书,协议书的内容滴水不漏,全无破绽。拒绝接受这份协议书的工人们举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罢工,期间与工厂的私人保安以及州境内的民兵多次交手,最终迫使工厂总经理认输投降。六年之后,卷土重来的卡内基先发制人,在埃德加.汤姆森工厂发动了一场长达四个月的强行闭厂,还聘请平克顿侦探社来破坏工会组织,最终将场内原本的八小时三班倒工作制改成了十二小时两班倒工作制。这一仗不仅重创了工会组织,还颠覆了工会历来维护的待遇标准。第二年,也就是1889年,卡内基打算在他于1883年收购的霍姆斯塔德工厂重现汤姆森大捷。筹划本次闭厂的时候他本人正在欧洲旅行,为的是参观巴黎博览会。这次他的公司再次向工人们发出了不接受就走人的最后通牒,将拒接接受协议的工人们挡在工厂门外,并且雇佣了平克顿的安保人员。但是厂方一连两次试图将不愿罢工的工人送进工厂里,两次都被大批炼钢工人与霍姆斯塔德当地居民拦了下来。当地经理不得不做出让步,与联合总会商定了一份新协议。

1892年6月底,这份协议到期了。这一回卡内基铁了心要彻底干掉工会。此时工业领域的冲突将劳资关系置于美国生活的核心已经有将近十年之久了。观察家们都认定这一次的霍姆斯塔德冲突将会成为未来美国阶级关系的风向标。霍姆斯塔德工厂的产量很高,而且联合总会在这里推行了工资与产量挂钩的浮动制度,因此根据卡内基的计算这座工厂的劳务成本高于正常值。厂里技术工人的生活标准相对而言十分不错,在镇上买了小房子安身(并且选举一名工人进入了当地政府),还有闲钱添置家具。不过霍姆斯塔德冲突并不是单纯的经济纷争,意识形态因素也不容忽视。决心压低用工成本的卡内基及其合伙人们认为工厂完全是他们的产业,自己理应有权享有设定工资与用工条件的绝对自由,不该受到工会的横加干涉。反之,工人们则认为公司理应有自己一份,因为正是自己的技能与辛劳才保障了公司的成功。许多工人都抱有在当时十分普及的民主愿景:工人们(或者至少是说英语的白人男性工人们)理应在公民生活与行业生活当中享有话语权——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霍姆斯塔德确实曾经实现过这样的愿景。

随着战云密布越发阴沉,卡内基再次躲到了欧洲,将现场指挥的责任交给了合伙人亨利.克雷.弗里克。公司再次拿出了一份工会方面肯定不会接受的协议,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再次封闭了工厂并且拦阻了工人。弗里克绕着工厂修建了一道十一英尺高的藩篱,配备了铁丝网与持枪岗哨,还从平克顿雇佣了三百名安保人员。一开始局面还算和平,直到公司试图趁着半夜时分将平克顿的人马用驳船偷偷运进霍姆斯塔德为止。工会的岗哨发现了这批人的行踪,立刻发出了全城警告。《纽约先锋报》这样描述了接下来的景象:“就好像审判日的号角陡然吹响一般,今天凌晨差二十分钟不到三点的时候,镇上突然响起了蒸汽笛的呼啸,电灯全都亮了起来。这是战斗、谋杀与惨遭横死的信号。虽然有上千人在听到警报之后一跃而起翻身下床,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接下来究竟要流多少血才能回应这声呼唤。”驻扎在莫农加希拉河的陡峭河岸上的工人们与城镇居民们阻挡了这支装备精良的私人军队离船登岸并且向他们开炮(结果误杀了一名工会支持者),将燃烧的火车车厢推下堤岸向着驳船滚过去,冲着驳船发射烟花并且投掷炸药,在堤岸上倒油并且点燃。最终寡不敌众的平克顿安保人员只得投降,随即遭到了大批罢工工人与当地居民的殴打、搜刮与羞辱。七名工人与三名平克顿人员在本次冲突当中丧生。

但是工会的胜利并没能持续太久。不出一星期,宾州州长就派出8500人——或者说宾州国民警卫队的全部人马——占领了霍姆斯塔德并且一直驻扎到了10月份。州政府如此大动干戈的介入成为了公司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与此同时还有百余名工人遭到了谋杀、暴乱与阴谋指控。有了军队撑腰,公司开始从全国各地招收反罢工工人。7月23日,无政府主义者亚历山大.博克曼企图刺杀弗里克——美国人很少像欧洲人那样用实际行动宣传自己的主张,这起刺杀算是个少有的反例——但是这位卡内基公司的执行官生命力十分顽强,尽管身中一枪一刀却依旧活了下来,甚至还在刺杀现场协助他人制服了刺客。博克曼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行刑人员捆住他的两个大拇指将他吊起来示众,一名国民警卫队队员在一旁大喊道:“为枪击弗里克的人高呼三声!”到了11月,工会终于认输了。*

*【大部分针对工人们的指控都在一审宣判无罪之后遭到了撤销。】

卡内基工厂里的斗争吸引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匹兹堡、纽约、圣路易斯、芝加哥、费城、巴尔的摩以及伦敦的大型杂志社、报社以及新闻集团的记者与素描画师齐聚霍姆斯塔德报道冲突实况。特别架设的有线电报线路将冲突前线的消息在第一时间扩散了开来。摄影师们也来到了现场。还有若干家公司甚至制作了专供家庭观看的立体画,在三维层面上描绘了这场工业战争。工人们的最终失败产生了深远的反响。自从被全国最先进的炼钢厂驱逐出门之后,联合总会对于炼钢行业的掌控力一落千丈。不出一年,宾州西南部六十四家炼钢厂里就有三十多家摆脱了联合总会。炼铁行业的情况略好一点,工会依然在搅炼工人、铁皮工人与马口铁工人当中维持着一定实力。但是即便在这些领域,公司的阻挠与工会领导层的无能依然导致了工会权力的日渐衰落。等到1914年,联合总会的成员就只剩下了6500名。

就像英国的早期纺织工业一样,美国钢铁工业也是在不承认工人政治权利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以及法治都与工人无关。待到工会遭到削弱乃至根除之后,炼钢公司不仅在工厂里乾纲独断,甚至在工厂所在的社区都具有了一言九鼎的权威。霍姆斯塔德就此陷入了猜忌横行意气消沉的黑暗时期。1894年中期,汉姆林.加兰德为《迈克克洛杂志》供稿写道:“这个镇子极其肮脏可厌,达到了想象力的极致。这里的人们大都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凡是在劳动已经沦为蛮横折磨的地方总能见到这样的人们。”同样是在1894年,西奥多.德莱赛在霍姆斯塔德住了半年,感到“这里笼罩着失败与万念俱灰的气息。”十多年以后,约翰.芬奇来到霍姆斯塔德,当地居民依然不敢跟他交谈,唯恐被公司间谍发现之后遭到报复。炼钢公司的势力如此之大,以至于镇上根本没有一座可供任何工会进行集会的建筑。直到1933年,距离上次封锁工厂已经过了四十年,霍姆斯塔德劳工秘书长弗朗西斯.珀金斯依然只能在邮局里面向工人讲话,因为联邦政府的管辖权就仅限于邮局的四壁之内。

1919年,激进派批评家弗洛伊德.戴尔这样评论河对岸同样由钢铁工业主宰的匹兹堡:“武装到牙齿的资本主义性情极度暴躁……训练有素的立法人员小心翼翼地将私刑纳入了法典之内,执法者则是一帮身穿制服的亡命凶徒。”在他看来,不妨将匹兹堡这座城市称作“超级资本主义的试验场。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社会学实验,有点类似于勤勉而又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者们时而在各地建立的乌托邦社区(尽管这样的对比未免有些别扭)。别处的乌托邦实验区总是一副贫穷萧条、岌岌可危、步履蹒跚、食不果腹、毫无前途可言的惨状,这里的乌托邦却欣欣向荣并且到目前为止始终凯歌高奏。这里是属于亿万美元资本家的乌托邦。”

当然,资本家们经常将压迫与家长主义掺杂在一起运用。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欧洲的主要钢铁公司修建了不少工业城镇,例如克虏伯在埃森以及施耐德在勒克鲁佐都这样做过。许多美国公司也依样画瓢。就像洛威尔的纺织公司那样,地处偏远的钢铁公司为了吸引劳动力同样要提供住宿条件。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宾州钢铁公司在麻雀角——这里是巴尔的摩港口北部的一片空地——修建厂区的时候,也在距离高炉半英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城镇。在马里兰州州长的安排下,公司直接管理着这个社区,当地毫无任何民主体制可言。设计这座城镇的公司主管鲁弗斯.伍德是洛威尔布特棉纺厂一位工头的儿子,他修建麻雀角参考了洛威尔的城市布局,不过其中大部分建筑都是民宅而不是宿舍楼。这里的住宅档次高低不齐,最高的自然是伍德本人的住所,一座三层楼十八个房间的殖民风格别墅;最低的则是黑人工人的住所,不过是简陋的木板房,还没有室内上下水。就像洛威尔一样,这里也有一套细致复杂的规则约束着工作场所与住宿空间的行为规范。*

*【日后伯利恒钢铁公司将会收购麻雀角炼钢厂,使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炼钢厂区。】

最具雄心的炼钢厂城镇兴建计划源自于1895年。阿波罗钢铁公司在宾州西部原本有一座炼钢厂,这一年他们打算在距离这座工厂一英里半的地方再修建一座工厂。阿波罗公司与美国最具盛名的景观建筑师与城镇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领导的设计公司签订了合同,兴建一座名叫范德格里夫特的新城镇——这个名字源自于标准石油公司的一位合伙人,此人也是阿波罗的最大投资人。由于成本所限,奥姆斯特德的构想并未能完全付诸实施。不过这座城镇的一部分地区确实具有蜿蜒的街巷,宽阔的观光步道,星罗棋布的小公园,以及一大片绿地。这些都是正在逐步包围较老城市的高端郊区的特征。当然,只有工资最高的工人才能负担得起这样的居住环境,大部分工人都住在城镇另一边没那么赏心悦目的棋盘街区或者彼此堆叠毫无规划可言的棚户区。公司管理层将修建住房视为留住工人的手段之一。有些公司会向工人们提供低于市场水平的房租,也有些公司直接向工人出售住房。比方说卡内基就在霍姆斯泰德城外为工人们修建了一批住房并且提供了可以通过小额抵扣工资来偿付的低息购房贷款。由于许多炼钢厂都是所在城镇的唯一雇主,老板们很清楚买了房的工人往往不情愿以任何方式危及自己的工作,因为一旦没了工作他们就不得不搬家。公司希望管理有序的社区——麻雀角与范德格里夫特都禁止卖酒——也能培养出守规矩讲纪律的工人。

二十世纪初期,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修建了全世界最大的炼钢厂,同时也兴建了一座依附于公司的城镇。随着美国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萧条当中恢复过来,一轮企业合并大潮席卷了早已高度集中化的炼钢行业。1901年,有几家一直从卡内基手里购买钢锭的公司打算建设自己的炼钢产能,卡内基随即威胁要扩大生产压低钢锭价格。为了避免总体产能过剩与同归于尽式的竞争,美国最大的金融商J.P.摩根出面安排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炼钢产业合并。卡内基出售了自己的公司,拿到了2亿2600万美元的款项(相当于今天的几十亿美元)。新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控制了将近60%的美国钢材产量,被世人视作工业资本主义的化身。公司成立四年之后美国钢铁公司在芝加哥以东密歇根湖畔买下了九千公顷土地,建造了一座四面蔓伸的巨型钢铁厂。为了用船只将明尼苏达铁矿出产的矿石运过来,公司在工厂边上修建了一座深水码头。此外这座工厂还兴建了一座全新的加里市,名字来自公司董事长埃尔伯特.加里——美国工业家特别喜欢用自己与彼此的名字来为新建城镇命名——一方面向外出售空白宅基地,同时也自己修建出租屋。此时已经被纳入美国钢铁公司帝国版图的范德格里夫特多少成为了加里市的模板。但是这一次公司彻底撕下了洛威尔与范德格里夫特一度采用过的伪装,明确表示自己不打算创造一个模范社区,只打算在新厂区附近为工人修建必需的栖身场所。*

*【为了避免日后的罢工工人包围或者夺取工厂,公司将附近的河流导引进入了水泥渠,用这道护城河将厂区与城镇隔离了开来。】

通宝推:尚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