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文主义谈话录 -- 万年看客

共:💬261 🌺79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Margarita Georgitseas:电影与法西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1rERB7ro9U&t=407s

谢谢。我不是社会学家,我也不是历史学家。我主要通过电影来理解法西斯主义的形象。同样,我也主要通过电影熟悉了法西斯主义的概念。不过我认为大多数美国人恐怕也都和我一样。

几年前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我的选题是昆汀.塔伦蒂诺的历史题材影片——因为我很关心用艺术手段反映历史暴行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当然,写作论文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致使我观看了许多涉及大屠杀与纳粹的电影。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纳粹究竟是什么?我这里说得不是历史、政治或者文学方面的纳粹——我确信如果我向你们任何一个人提出这个问题,你们都可以给我一个或多或少还算准确的定义——我专门想要讨论的是电影当中的纳粹。如果有人仅仅依靠电影来了解历史知识,他们会怎样看待纳粹主义呢?更重要的是,电影当中的纳粹具有怎样的伦理意义呢?因为我的设想并不算特别出格:大多数人确实会通过电影中获得大部分关于历史的信息,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他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内容。

当然,为了理解某一事物的本质,你必须首先了解该事物的作用。关于纳粹形象在电影当中的作用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最值得一看的论著就是Sabine Hake的《银幕上的纳粹》(Screen Nazis)。她的观点是电影中的纳粹是对好莱坞电影——也就是美国主流电影——的独有问题的回应。Sabine Hake认为民主体制与民主理念很难通过好莱坞电影加以表现,因为古典好莱坞叙事主要关注个人的心理。任何编剧课程的第一课首先就会这么告诉你:个人的愿望、选择与行为推动了电影的情节。但民主的主体是人民,是作为集体而存在的“人民”,作为抽象概念而存在的“人民”——古典好莱坞叙事要怎样体现“人民”这个过于抽象的概念呢?人民是谁?人民想要什么?人民在哪?

解决办法就在于从反面来表达民主的理想:“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反对这一切。我们抵制这一切。这就是我们的天然敌人。”这就是纳粹登上银幕的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尤其如此,因为共产主义和红色恐慌已不再被视为针对美国理想的真正威胁了。于是纳粹就接过这副重担,成为了所谓“绝对邪恶”的化身,成为了我们所代表的一切的绝对敌人。

你们可以想见,在好莱坞的语境当中,这种形象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们真的很喜欢痛恨纳粹。纳粹可谓无处不在,从《钢琴家》这样的严肃正剧到《金牌制片人》这样的搞笑闹剧再到《死亡之雪》这样的B级片,到处都能看到纳粹的身影。因为纳粹制服的辨识度太高了,为了让观众们意识到他们所看到的人物形象是邪恶的,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就是给这些人物套上纳粹制服。这是电影制作者手中最现成的工具。事实上这件工具如此得心应手,以至于即使在没有纳粹分子的故事当中我们也能看到纳粹形象的存在。比方说《星球大战》当中的帝国军与第一秩序、《星际迷航》当中的卡达西人、惊奇宇宙当中的九头蛇、《哈利波特》当中的食死徒【食死徒的原型其实主要参考了3K党,但也有很多纳粹元素】、《V字仇杀队》当中的敌托邦英国政府以及《狮子王》当中的鬣狗群。

上述这些群体严格来说都不是历史或政治语境当中的纳粹。这些群体全都存在于奇幻或者科幻架空世界当中,因此按照字面意义将他们称作纳粹是很愚蠢的。但这些群体全都与识别度极高的图像和符号捆绑在了一起:身穿黑色或灰色制服的并且杀气腾腾的准军事组织,发表煽动性演讲的最高领导人。整齐走正步的队列、宣扬“种族优越论”与“主宰种族”的话术,等等。纳粹还有一套特定的审美,他们的标志惯于大量采用对称的几何形状与骷髅头,用色主要是黑红两色但并不绝对,比方说韦斯.安德森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就将粉红色许给了纳粹。无论存在于什么样的背景当中,这套图像与符号都可以被观众们立刻识别出来,但它们与历史、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脱节程度如此严重,以至于在我看来好莱坞已经将纳粹主义从意识形态转变成了审美标准。

那么“纳粹”现在意味着什么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纳粹”这个词已经与民主自由的其他一切敌人画上了等号,以至于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泛化的贬义词。不仅在电影里如此,在流行文化与现实生活当中同样充斥着小写的纳粹,比方说女权纳粹、语法纳粹、保洁纳粹等等。这个词不断退化,以至于几乎彻底丧失了政治和伦理意义。

为了让纳粹成为绝对邪恶的象征,必须要将纳粹从出身环境当中剥离出来,必须让纳粹与时俱进。所以随着好莱坞创作理念的变迁,纳粹的形象也会随之调整。比方说好莱坞纳粹恶棍的普遍特点是总是有点欠缺男子汉气概,甚至有点深柜同性*恋的意思?这一点真的很奇怪,因为纳粹不仅崇拜尼采的超人理念,不仅尊崇雅利安种族的男子气概,而且还将同性*恋关进了集中营。但好莱坞崇拜阳刚之气,所以纳粹当然必须反其道而行。

关于纳粹的另一个刻板印象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上流社会作风。纳粹高官从来都摆足了上层阶级的架子,总是看不起穷人。这一点同样也很奇怪。历史确实有很多贵族出身的纳粹分子,但纳粹主义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从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那边照搬过来的,走得是民粹主义路线。但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同样走得是民粹主义路线,所以我们的敌人必须与我们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事情到这里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奇怪了。假如你按照这套标准在媒体上寻找纳粹,往往会在非常非常奇怪的地方找到他们,比方说原初系列的《星际迷航》——假如你一直没看过的话,我这里要向你强力推荐一下,因为这部剧集当中蕴含着无数极其精彩的情节。比方说在这一集当中,柯克船长一行人登上了一个由纳粹统治的行星——这种事在剧集当中的怪异程度甚至都排不上前几名——纳粹俘虏了斯波克大福并且宣称他“绝对是低等种族的一员”。

这段情节非常值得研究一下。我姑且假设在座的大多数人都不熟悉《星际迷航》,因此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斯波克是一名瓦肯人。瓦肯人在许多方面都是纳粹的反面。他们是逻辑和理性的化身,但是同时又恪守道德;道德操守与集体福祉是他们的行为标准——简而言之所有瓦肯人都是好人——他们是素食主义者,他们是和平主义者,他们是知识分子,他们热衷灵修,他们从不撒谎,他们坚忍不拔,他们重视多样性并与所有生物和谐共处。最重要的是,学者们一再主张瓦肯人是犹太民族的象征,体现了很多正面的犹太人刻板印象。所以让纳粹来贬损斯波克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非常奇怪了。大约三十年后,《星际迷航》系列依然走势强劲,又推出了《星际迷航:进取号》。在这部剧集当中,瓦肯人的形象突然之间不再那么高尚与道德了。他们仍然是逻辑的化身,仍然具有超强的理性与分析能力,但同时也变得非常冷酷与非人性化,甚至可以说是反人性化。他们认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独一无二,因此看不起所有其他种族。这样的形象听起来已经很像纳粹了。怪异之处在于瓦肯人始终都是逻辑的化身,但是他们的立场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之前让他们成为正面角色的特质,让他们成为反纳粹与犹太人化身的特质,如今却让他们成为了敌人。如果说怯懦柔弱的深柜纳粹体现了好莱坞对于同性*恋的看法,那么瓦肯纳粹就体现了好莱坞对于逻辑与客观分析的看法。

近年来纳粹的标准形象就是冷酷无情、极其理性,几乎就像机器人一样。我们只要看一看当年实际的纳粹宣传材料就会意识到这一形象错得多么离谱。纳粹运动非常强烈地反对知识分子与理性主义者,鼓励真诚的情绪与先于思想的本能。纳粹抨击纯粹理由,激励攻讦所谓“堕落的知识分子”与“犹太知识分子”。“远离大学!那是犹太人的地盘。他们会给你洗脑的。”纳粹甚至宣称过多的教育会导致男性不育。好莱坞的纳粹根本没有表现出这些特质:凡事诉诸情绪,本能高于理性,反对智识主义,“不要想,只要做” 。这些都是纳粹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西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所塑造的、象征绝对邪恶的银幕纳粹却丝毫没有体现出这些特质。为什么呢?

这里我想谈一部看似与纳粹无关的电影。你们有多少人看过《搏击俱乐部》?我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角色面向年轻男性——中产阶级白人年轻男性——创立了一家“搏击俱乐部”,这一团体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之前描述过的大规模法西斯邪教。我在这里刻意使用了“法西斯”这个术语,因为电影本身从没用过这个词,人们谈论这部电影时通常也不会使用这个词。但如果你仔细看看这部电影,就会意识到搏击俱乐部符合法西斯团体的一切特质。安伯托.艾柯专门制作了一张清单来检视他所谓的“永恒法西斯主义”或者“泛法西斯主义”:通过拒绝商业主义来回归传统,为了行动而行动,发动欲求不满的中产阶级,大量炮制阴谋论,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将意见分歧等同于叛国行为,魅力超凡的领导者【谁还能比布拉德.皮特更有魅力呢?】,选择性的民粹主义,鼓吹男性气质,以暴力为荣,以死亡为荣,蔑视和平主义,蔑视软弱,蔑视女性,以及发明全新的日常用语体系。

布拉德.皮特看起来确实不像是司空见惯的典型银幕纳粹。他的造型太粗野了,丝毫没有精英主义的影子。他的追随者不穿制服,他的组织也没有专属的符号。搏击俱乐部绝口不谈主宰种族与种族优越论。但不要误会,这正是法西斯主义。只要添加一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切就会升级成为新纳粹主义。

如果你看看《搏击俱乐部》的实际情节,就会意识到编剧的立场其实是反法西斯的。这不是一部宣扬法西斯的电影。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很聪明的电影。但是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根本上来说就是个江湖骗子。他那套蛊惑人心的理念毁掉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1999年《搏击俱乐部》上映之后许多年轻人都开始在现实生活当中自发组织搏击俱乐部,而且我认为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这部电影将搏击俱乐部带进了现实生活,这部电影宣扬的意识形态已经非常受欢迎了。我在互联网上随便找找就找到了许多关于《搏击俱乐部》的文章和励志名言,这些文字号称自己能够“激励你们摆脱困境”,“泰勒.杜登是最好的生活教练。”人们当真会为这些宣传品花钱。最令我惊讶的是,居然还有反法西斯搏击俱乐部!这些人认为他们正在反对法西斯主义,因为他们平时接受的灌输将法西斯主义与智识主义、精英主义以及缺乏男子气概联系在了一起,在他们看来,他们正在与敌人作战,却没意识到自己早已掉进了陷阱。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原本用意会遭到如此扭曲呢?

我认为这一现象与电影技术有很大关系。这里我要简单回顾一下电影的发展史。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苏联,电影的未来走向尚未确定。这是一种全新的媒体,这是所有人的谈论焦点,催生了众多与之相关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两个针锋相对的思想流派。在左手边是伟大的纪录片制作人吉加.维尔托夫——我们今天仍然在电影课上看他的电影,在课堂之外则看的不多。他的主张名为“电影眼”(Kino-Eye),将电影视为观察世界的工具。对于维尔托夫来说,电影有一种独特的能力,使其可以成为反映客观现实的窗口。电影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应该避免人为布置。电影将成为人们更深入且理性地看待现实的工具。在右手边则有一位谢尔盖.爱森斯坦——两人当中名气较大的那一位。他的主张名为“电影拳”(Kino-Fist):电影是宣传的工具,电影应该是主观且情绪化的媒体,电影的作用则是操纵思想。正如他所说,电影应当采用蒙太奇技术来感染观众。他制作了好几部历史上最伟大的宣传片,今天我们仍然在电影课上观看这些影片——尽管在课堂之外同样很难看到。

我本人更喜欢维尔托夫的电影,但在我看来无疑是爱森斯坦更准确地预测了主流电影的未来。镜头拳早已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压倒性主流风格。电影不是理性的媒介而是情绪化的媒介。电影不是逻辑工具而是情绪操纵的工具。电影如果不能打动人心就算失败。

这套分析有什么意义呢?我的观点是瓦肯人注定不是纳粹的对手,瓦肯英雄注定不能用逻辑与分析来击败纳粹,因为逻辑在好莱坞电影里根本无法成为卖点。而且我这话并不是贬义。“检查事实,分析研判,三思而行,谋定而动”,你还记得上次看到以这些特质为主旨的电影是什么时候的事吗?好莱坞电影的机理并不是这样的。为了让电影能够生效,电影必须感动你。为了让你受到感动,你必须暂时搁置怀疑与逻辑。,你必须屈从于情感操纵。我相信你们当中许多人都曾经与一位喜欢过度分析的朋友一起看过电影,这位朋友一直在你耳边说:“这段情节不太现实。这段情节没有意义。他为什么那样做?简直难以置信!”你坐在一旁简直恨不得掐死他们,因为他们毁了你的电影。逻辑会毁灭电影。好莱坞电影的逻辑对于逻辑过敏。这很像法西斯主义的思路:“不要提问,相信感觉。”

所以我认为,纳粹意识形态与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根本基础——例如遵循原始情绪与融入群体——几乎不可能在大银幕上用负面基调表现出来,因为观众们就爱看这个。这是非常简单的事实。人们喜欢看这一套,因为这感觉很好,让人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当你进入一部电影时,头脑当中负责分析的部分就会暂时停止思考。好莱坞说,“不要听从逻辑,因为逻辑的声音会损坏你的电影。逻辑的声音就是敌人的声音,逻辑的形态就是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嘴脸——情感和本能才是帮你挣脱法西斯的利器。”

银幕纳粹的问题就在这里——正如我刚才说过的那样,好莱坞已经将纳粹从意识形态简化成了审美标准,将法西斯理念与法西斯标志画上了等号。这样做非常危险。因为单纯的审美标志毫无政治意义与道德意义。它们所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必须被摧毁的敌人而已。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走上歧途。假如你将美学视为政治理念,就会十分轻易地受到伪装成自由与个人主义的法西斯思想的蛊惑。因为我们自以为自己知道法西斯主义与自由看起来分别是什么样子。在美国和希腊,新的法西斯主义形式正在崛起。不假思索的话我们很容易就会质问道:“这些人怎么会如此心甘情愿地与绝对邪恶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呢?”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大银幕上的纳粹,而是将自己当成了大银幕上的布拉德.皮特。

因为法西斯主义不会主动摆出敌人的面目,法西斯主义不会主动穿上象征绝对邪恶的制服,法西斯主义不会主动打出红黑两色的标志,法西斯主义不会宣扬高等种族的优越性,法西斯主义不会发出“臣服于我!”的号令。法西斯主义说的是:“要自由!摆脱思考的重担!不要怨天尤人!成为一名战士!夺回你的力量!夺回你的阳刚之气! 过好每一天! 要感受不要思考! 停止过度分析!相信你的直觉!”换句话说法西斯主义与好莱坞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与好莱坞塑造的纳粹形象却相差甚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