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文革的讨论都没有讨论到关键点上,所以毛泽东成了非人类。 -- 飞鸣镝
记得当年看邓的女儿(好像小名叫做毛毛)的回忆录,对其中一个情节印象极为深刻。那是邓小平第三次下台,书中说全家人抱头痛哭,认为这次邓肯定是彻底没有希望了。但是之后邓的党籍得以保留,邓一家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得出的答案是,毛泽东是个真正的强者,可能是觉得留下邓还有别的用处。
(大意如此,不保证完全正确)。
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扩展一下:为什么毛留下了作为一个政治集团的元老阶层?难道毛没有发现元老阶层对于他选定的接班人(华)和新提拔的势力(四人帮、造反派)极其不满吗?为什么他自己不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当然不是毛泽东不敢。毛为了民族未来可以在两霸之间走钢丝,天底下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可怕呢?(除了三体中的科幻场景)
唯一合理的回答只能是:同样是为了民族未来。
文革十年证明毛新提拔起来的这批人能力不足,并不足以应对复杂残酷的国内外局势。想象一下,如果八九年的时候,掌权的是王洪文等人,会发生什么情况?在那种情况下,他们的表现会比地图头强多少?所以,后来毛批评了四人帮,实际上是表达了对他们的失望。
在两派矛盾激烈的情况下,毛就提拔了一个中立的人物——华,来维持局面。
如此以来,华所面对的肯定是一个不稳定的棋局。那么就会出现以下后果:
·如果华后来能够真正掌权,那么他肯定要击败并收服元老和新人两股势力。他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他的能力足以应对之后复杂残酷的国内外局势。
·如果华做不到这一点,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华被元老集团拿下。亲美的元老集团肯定会推行亲美路线。
但是,第一,元老们都是经历过无数的生死搏斗(意识形态、内部斗争、军事等等)才生存下来并掌权的,像这样的人不会甘心情愿成为别人的影子。
第二,元老们尽管推行亲美路线甚至是极其亲美路线,但是他们也是共产党员,也必须承受毛泽东政策的后果(改开就是毛奠定基础并且开始实施的)。而毛泽东曾经两次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击败了美国,那么后来掌权的元老就必须承受美国的敌意,而这种敌意只有用死亡才能消除。所以,元老们可以尽量偏向右边,但是永远也无法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彻底投降,因为谁也不会自投死路啊。
邓在对美问题上其实并不是什么“钢铁公司”,相反,他是尽量在讨好美国。替换这一点从改开主要是对美国开放的隐含理论前提就可以看出来。另外,邓掌权时代,中国曾经把自己最先进的战机交给美国研究,曾经延迟乃至中断了军备发展(特别是尖端军备,如核军备)达二十年之久。即使在八九年被美国人狠狠抽了一个嘴巴,邓也没有改变这种政策。所以,邓为了讨好美国,甚至使用了主动削弱中国军力的办法。之所以,替换邓没有投降美国,不是因为邓是“钢铁公司”,而是因为美国人根本不给活路。
如此一来,邓为代表的元老集团就起到了维持局面的作用。于是,奇妙的情况发生了。
一方面,暗暗推行亲美政策。
另一方面,基于上面说过的原因,这种亲美政策必须留在毛泽东划定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框架内。因此,改开的亲美理论前提永远是一种前提,而变不成明目张胆的口号,这样就造成了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亲美现实的背离。新一代民众就不会被全部和彻底洗脑(苏联民众就被彻底洗脑了)。时间拖得越久,骗局越容易穿帮。只要大局不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理论和现实的矛盾。那么,这种政策就会破产。毛的社会民族主义政策就会真正回归。
(当然,像美国人开给苏联的那种彻头彻尾的毒药更没有市场了)。
如今,邓的政治形象的消解,对文革的反思,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同理,如果,当年是华取胜,那么结果仍然是这样。不同的一点是,华更不可能挣脱毛的社会民族主义框架。
所以,当年毛同时留下了元老、新人、华,实际上时留下了一个蛊:发生争斗是必然的,但是无论谁是胜利者,必须在社会民族主义框架内活动。无论是哪一方得胜,都必须完成超越两霸的大业(毛泽东说过,超越美国,中国人才是真正扬眉吐气。)谁也当不了卖国贼。这大约是毛泽东的真正用意。也是毛泽东超越朱元璋、斯大林的地方。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对文革的讨论都没有讨论到关键点上,所以毛泽东成了非人类。 35 飞鸣镝 字7511 2018-01-21 01:52:13
🙂记得郭松民李北方刘海波曾一起谈文革 ziyun2015 字814 2018-01-24 01:06:41
🙂第三部分:为什么毛泽东会留下邓小平呢?
🙂谈论前三十年的争斗,如果脱离路线之争 2 gzdcl 字415 2018-01-23 07:28:05
🙂刘邓也不是单纯亲美 6 林风清逸 字4797 2018-01-23 05:31:48
🙂一篇苦口婆心的拉郎配 2 gzdcl 字0 2018-01-23 06:49:40
🙂之二:对于文革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政治倾向分析。 飞鸣镝 字748 2018-01-23 00:03:38
🙂最近郭松民微信公众号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 11 湘江北去 字231 2018-01-22 0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