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3:他们知道自己“就要糟糕了” -- 1001n

共:💬15 🌺5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4:弄不好,哥们儿关系自己就得掰了

(五)

继续说皇帝战役吧。到3月23日,德军的进攻态势大致如下:

第17集团军由于受到英国第3集团军比较像样的抵抗,一共只前进了5-6公里。

第2集团军就顺利的多,推进了10-12公里。

最快的是第18集团军,一家伙卯进20公里,彻底突破了当面的英国第5集团军的防御。

第18集团军的快速突破,德军航空兵功不可没;这天,在30架强击机的有力支援下,第18集团军击破了英军第50师、第61师的顽抗――要不怎么能前进的那么快呢。但是就在3月23日,协约国的空军也终于开始活跃起来了,德军独掌制空权的局面,也在这一天被打破了。

还是在3月23日这天,德军召开了两个集团军群的参谋长会议,皇帝威廉二世也来了。顺便说一句,德国皇帝似乎有个传统,战时总是要坐镇大本营,而不是留在首都。具体是不是每位都这样,现在资料少了点,就不清楚了,呵呵。。

会议上,鲁登道夫报告:打到现在,我军进展比较顺利,大约有50个英国师被击溃或者逃跑了。

按说这是个好消息,可是这个好消息却实在出乎德军统帅部的预料。简单的说,这好消息其实是个有点歪的好消息,因为溃败的敌军使战局的发展完全改变了,根本不是计划中所设想的那样。

计划中,第2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是攻击的主力,用于对英国第3集团军进行包围。结果呢?啃不下来。倒是本来是助攻的第18集团军,在英军阵地长驱直入,战果非常振奋人心。

该咋办呢?

要么继续执行之前的计划,让第2和第17集团军把他们在西北方向的仗打完,第18集团军就地休整一下;

要么改变决心,顺势利导地让第18集团军从助攻变成主攻,将全军主攻方向改为西南。

鲁登道夫给出了新计划:既然形势这么喜人,那就趁热打铁――西北也打,西南也打;西北方向把英国人赶到海边,西南方向把法国人逼到巴黎。

新计划使德军分裂成了两个部分,一个追着英国人打,一个追着法国人打。原计划中,通过吃掉英军右翼而使英军和法军之间出现缺口,之后再见机行事的想法,现在已经被更加激进的两面同时开打给代替了。

德国人啊德国人,在这么小的战场上,还要搞两线作战――莫非,两线作战吃的亏还不够么?

但是当时从战场上可是一点看不出德军有任何吃亏的迹象――到3月26日,英国第5集团军果然朝着西北退向海边;法国第6集团军也果然朝着西南退向了巴黎。这还真不是有计划的“战略转进”,有的部队完全是在逃命;而有的部队,甚至被打得连逃命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两支本来相邻的军队成斜线相离而去,必然形成缺口。而两天前,英军和法军联结部的缺口就已经有15公里宽了――换句话说,德国兵要是从这个阻力几乎是零的缺口里往前冲,很可能一路上连个敌人的影子都见不着――而这个缺口所指的,正是法国索姆省的省会,战略要地――亚眠(Amiens)。

亚眠位于巴黎几乎正北,距巴黎市中心――注意,不包括巴黎郊区――的直线距离约为116公里。

――近得跟北京天津之间的距离差不多了……

将要到手的肥肉,德军岂肯错过?第2集团军旋即受命,沿着索姆河两岸攻击前进,直取亚眠!

(六)

也在3月26日这一天,协约国终于被打醒过神儿来了。“消极防御”,防御的如此一塌糊涂,也真是没话说了。好在他们矫枉的速度非常快,就在26日这天,曾经很郁闷的福煦元帅终于扬眉吐气了:在当天的协约国高级会议上,他被“暂时任命”为协约国军队的协调者(co-ordinator),负责“协调”法国和比利时境内的协约国军队。

直到4月14日,他才获得“法国境内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的头衔。说是总司令,其实也不好干着呢:他手底下连个总司令部都没有……这和二战期间,英美之间那种高度统一的指挥体系比起来,那可是差太远了。

不过,能“协调”,那也是有权啊。

福煦元帅手握大权后,立刻命令英国第5集团军(都快跑到海边上儿了)和法国预备队全部向亚眠附近重新集结。这个命令用意很清楚,说白了就是“死保亚眠”。毕竟,福煦可是位法国人;而还有谁,能比法国人自己更清楚亚眠的敏感和重要呢?

而这道命令,也就成为开战以来,协约国方面最最重要的一道命令。选择亚眠作为集结的目的地,不仅可以迅速收拢已经涣散了的部队,同时有利于形成坚强防御;用现在的话说,有点儿“用空间换时间”的味道。比起打仗时无休止的拼杀,就地构筑工事虽然也很累,但是起码让士兵们能有点儿信心:起码工事还是自己亲手挖的――而就在这几天,协约国军队的人心都已经给打散了……

同时,一些已经被打残废了的英军部队,则由法军部队分别轮换下来。

协约国军队陆续集结亚眠,德军的注意力自然也集中到了亚眠。3月28日以后,德军的全部进攻力量都陆续投向了西南方向。

当天,前进最快的第18集团军又冲了12-14公里。当时的德国人并不可能知道,这其实已经是德军最后一次如此高速的挺进了。在英军不断的反冲击下,德军突击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同日,亚眠方向的缺口已经被收拢的部队重新给封死了。

德军经过连日来高强度的战斗和急行军,已经被消耗成了强弩之末;而在亚眠附近以逸待劳,渐渐缓过来的协约国军队,则再也没给德军疯狂穿插的机会。法国的战略预备队,也就是法国第1和第3集团军,迅速堵在了德军进攻巴黎的必经之路上;跟从前线撤下的疲惫之师不同,他们的战斗状态还是相当良好的。战后鲁登道夫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敌军的抵抗力超过了我军的兵力水平。转入消耗战是不许可的,因为这种交战同我们的战略和战术态势恰恰相反。

3月30日,德军攻击亚眠,未遂。

4月4日,再次攻击亚眠,依然未遂。

德军的最大战果,是前进到了亚眠以东9公里的一个小地方。任凭鲁登道夫再怎么在地图上把进攻的箭头画的锋利尖锐,这会儿的德军,也穿不破一幅鲁缟了。

实在是木法度了,4月5日,郁闷的鲁登道夫下令:全线停止战斗行动。

至4月7日,“皇帝战役”告一段落。

(七)

结果是,70公里的攻击正面上,德军向前推进了60公里;其中不受重视但是神勇异常的第18集团军推进了84公里――这个结果,是该集团军几次接到鲁登道夫停止进军命令的前提下,好不容易取得的。

战术上,德军大获全胜:新战法“胡提尔战术”效果明显,出手不凡;比起1914年、1916年的西线战场拉锯的结果,那是要好太多了。

战略上,德军战前实际上没有特别清晰的总体目标。为此,兴登堡还遭到了质疑。尽管如此,战前,德军统帅部还是对皇帝战役抱有三个希望,也即:

全面突破协约国军队防线;

割裂英军法军的联系;

大量歼灭敌军主要力量。

而到了战役已经结束的现在,三个希望都没有实现:

老防线突破了,新的更硬的防线形成了;

英军和法军现在不仅没被分开,反而彻底抱团儿了;

敌军被击溃的多,真正给完全收拾掉的少――看上去是占了些地方,但是敌人的有生力量依然大量保存着。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皇帝战役实际上还催生出一个副产品:本来已经胎死腹中的协约国最高统帅这个职务,现在起死回生,重现江湖了!这个结果,怕是鲁登道夫事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从战略思想上检讨的话,德军其实还有一个重大的失误,那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协约国之间的矛盾。

有这么种说法:如果德军不是同时对英军和法军的主力兵团斩尽杀绝,把敌人逼的只有在梁山上团结起来的话,或许结果不是历史书上写的这种了。

具体点儿说就是:如果德军始终沿着英军和法军的联接部攻击,效果很可能是四两拨千斤:

首先,联结部的兵力不会太多,因为英军和法军各有各的主要防御范围;这样一来,不仅攻击时阻力比较小,而且风险未必有想的那么大(英军法军联合起来,从两翼包围德军的可能性确实是有的;但是考虑当时的情况,这个所谓的联合包围的前景更象是镜花水月――下面还会提到)。

更重要的是:打在这个穴道上,各有一副小算盘的法军和英军必然会互相埋怨指责对方的配合不力;这样发展下去,渐渐造成彼此信任的裂痕,弄不好都不用德国人心理宣传,英国和法国的哥们儿关系自己就得掰了――其实在皇帝战役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的。

细心观察皇帝战役发展和经过的兄弟肯定已经注意到了:战役开始,主角一直是德军和英军,那法军跑哪去了?

原来,当时法军认为德军的突击是个佯动,而聪明的法军怎么能上敌人的当呢?我们得防备着德军真正的攻击啊――也正因此,法军一直对英军的呼救置若罔闻;英国海格元帅看着自己的部队被打的瘪鼻瞎眼,眼看陆军第5集团军都要生生改海军了,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再去求法军帮忙的时候,法军的回答终于算是改口了:

――我们也忙不过来了:你也看见了,敌人这一路突破过来,马上就要取巴黎了啊……

能气死谁。。。

如果最后不是福煦一统协约国的江湖,大刀阔斧令行禁止地把英军法军糅在一起的话,老被盟友扔在一边的英军还愿意不愿意和法军继续协同作战,也都是个疑问了……

而如果德军统帅部能够及时收集到这些信息,进而从战场的种种细微反常之处深加研究,并加以利用,――真是不知道结局会是个什么样子。

还是那句话:历史不能更改,我们看到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它永远只发生一次。

当然,这只是事后诸葛亮的看法了。而在这里以一定篇幅提到这些,也不过是为了更生动地勾勒出协约国之间各怀鬼胎的所谓“合作”的本来面目罢了。

(八)

皇帝战役一战下来,德军总共投入了90个师;英军是46个师,法军是40个师――合计86个师。

战果方面:

德军一共攻占了大约1250平方公里的土地,毙伤对手24万人,俘虏9万人和1100门火炮(另有说毙伤俘战果共为21万2千人);基本歼灭了英国第5集团军,打残了英国第3集团军;

协约国方面:毙伤俘敌24万人。

从攻城略地的角度来说,德军肯定是个赢家;

从人员伤亡角度讲,基本是个平手。

但是考虑到德军人员补充更加困难的现实,――或者应该说,在这个战役中,德军确实打输了。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德军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协约国军队看似败兵千里,但是也因此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指挥体系,和更加坚硬的内线防御体系核心。从这个角度讲,战役发起前的情况,似乎更有利于德军一些;发起后,则相对有利于协约国军队一些。

如果德军在后来的系列战役有力挽狂澜的表现,或许还有胜利的机会;而如果“皇帝战役”就是德军战斗能力登峰造极的体现的话,西线的这场战争他们就输定了。

其实,德军战斗力其实还是相当强大的,而上面那么说也并不是因为德军战斗力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关键是,西线是平面的,而地球是圆的――随着局势的发展,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天平上,已经出现了新的砝码;更要命的是,这个砝码本身正在不断地变重,以至于德军如果没有极端出色表现的话,根本就没法再把天平扳回到自己所期望的那种平衡了。

这个砝码就是美军。

年初,登陆欧洲的美军大约共有20万人;到3月底,已经有32万了;再过两个月到6月底,这个数字将暴增到89万7千人,而7月底就将超过100万人,并且每个月还增加约25万人……

而德军呢?――在即将到来的夏天,每个月德军应补充16万官兵,但是实际上最多也只能补充6万――三年多的东征西战下来,德国的兵源算是枯竭了。

现在,德国其实已经输了。只不过,单纯从战场上还不明显,并且德军似乎还占有一些优势。

其实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看,这场仗都没有打完;且不说德国最高统帅部还有相当的求胜欲望,哪怕就是为了在将来媾和的时候能有个更有利的地位,德军的后续战役也是势在必打。

也正是因为这样,鲁登道夫决定,继续进行他计划中的系列战役之二,在利斯河(Lys River)一线发动新的攻势。

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